韓 露
(湖北省宜昌市童欣幼兒園 湖北宜昌 443000)
微課題是什么?為什么要做微課題?把這兩個問題分析清楚,對于教師的指導就尋到了一定的途徑。
微課題是以教師個人為研究主體(誰研究)、以教師個人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是什么),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為什么)的課題。
微課題研究,是教師基于實際,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問題為任務,對自身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探究與行為跟進的研究活動。
微課題研究,可以讓教師更專業,更有思想,更有境界。讓普通教師走專業道路,學會研究,學會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具備科學的研究方法,嚴謹的研究態度。而且微課題研究的成果多樣,可以是教育故事、教學案例、教學反思、課堂實錄、資料匯編等。
微課題研究可以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作為園長,如何指導教師進行微課題研究,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實踐。和教師們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她們日常活動中、教育中最小的最難解決且經常遇見的共性問題,并且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解決的課題,邊研究邊實踐。
(二)通過與教師的面對面解決文案方面的不合理,入手要實、落點要小、目標要準、方法得當、形式豐富、內容淺顯、時間區間要固定。
(三)研究面不要太廣,針對教育方法、針對教育內容還是針對教育對象。研究思路一定要清晰。
微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教學領域以及和教學領域相關的各個層面。當然,我們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初心和使命,那就是永遠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立場,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分享1.用微課題的形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在童欣幼兒園深層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幼兒園一日教育教學活動中,讓核心價值觀在幼兒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是童欣幼兒園教師在金秋十月做的一個微課題。我們將微課題與愛國主義教育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研究如何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親人、愛自己的教育。每個班級的教師作為研究者,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決問題,共同進步。將微課題成果用主題墻展示、與各班主題教育結合的形式呈現,展現了一大批成果。
分享2.微課題研究成果領銜國培計劃
2019年10月,為了接待影子教師來園觀摩,我決定將區域活動開放指導作為一次微課題,帶領大班組教師進行培訓和研討。此次的研討由我親自指導培訓,針對“幼兒園如何進行區域活動目標的設定和區域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最后我對各班級分別擬定出了提綱與內容梗概。
首先,目標的確定,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創設,以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組成。其中顯性目標一是以生涯規劃和社會化角色游戲體現還幼兒自由空間;二是遵循《3~6歲幼兒發展指南》,并且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制定相應的目標;三是根據各班游戲的主題確定目標。隱性目標主要以幼兒自主生存,在規則設定方面進行創設。
其次,以大的實施與指導為背景,從五大方面以社會、國家、政治、家庭、個人五個層面進行分行展開。
具體實施指導方面注重區城游戲的研究特色和亮點的界定。第一,要注意區域活動不是集體教學,而是集體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第二,一定是以游戲為主,是幼兒自由自主地參與,并且要有規則;第三,是幼兒獲得相應自主設定的規則的基礎上,或者是在主題情景界定下,進行自由空間的體驗的活動。第四,是繪本主題情景下的區域活動課題組,在繪本主題下研究的主題區域活動的研究。
再次,實施要求,每個區域之間,讓幼兒在基本搭建各區域的基礎上玩起來,同時要有循環和流動,要有認知沖突點。區域活動的每個節點的任務過程都還是由幼兒來支配,包括材料的補充和完善,以及活動區的整理收放等等。
最后,針對大班教師所提供的區域活動的方案進行相應的診斷,反饋和評價研討研判。此次教研培訓活動參與教師有劉蕾、王璐、簡安妮、沈萍、杜茜、胡曉萌。
針對大一班主題“我和我的祖國”,定位在對家鄉的水電文化,例如三峽大壩壇子嶺進行參觀和搭建,利用本班幼兒擅長紙藝的特長,讓幼兒在以建構區和美工區為主題亮點,逐步進行調整和補充可以制作紙藝的各種模型和搭建三峽大壩,或者是葛洲壩。
大二班主題是“我是中國人”,定位以家鄉本土文化建書院文化,在硬件和軟件上共同實施并突破以墨池書院歐陽修公園為切入點,以建構區美工區為補充點進行亮點創設。
大三班主題是“戲曲大舞臺”,以人文藝術為切入點,完善區域活動中的一些成品和半成品,以及劇目的排演等等,以表演區,角色區為亮點,進行有效調整。
大四班主題“第一次聽音樂會”,定位于人文欣賞,精神生態美育培養陶冶情操,讓幼兒參與體驗,除社會化角色體驗外,用音樂來釋放壓力釋放,體驗幸福完美人生,將音樂與幼兒的精神為伴,為幼兒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切口小,輻射面大。定位表演區,角色區,益智區,建構區,特別是將閱讀區作為重點區域。關鍵點讓幼兒了解故事,閱讀故事,欣賞音樂為主。
大五班主題是“幸福的家園”,定位社會與未來教育以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矛盾沖突點。引導教師在構建區域活動思想上面,首先分析清楚什么是幸福家庭?逐漸到應該創設什么樣不同的家庭體驗,以“去小學化”,從現階段的社會現象,“上培訓班,該不該上”等主題沖突點來指導面對社會化實踐活動,并且引導如何引發幼兒面對未來的一些情感認知體驗。定位在角色區,益智區為亮點展示。
大六班主題是“機器人與恐龍”,是現代文明與遠古文明的對話,是科技與歷史的交融。因此,在整個建構區以及搭建其他的區域的同時,注意硬件環境的創設,打造將科技未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結合的環境區域做足文章,提供一種“穿越的神奇”的環境構想,定位所有區域全開放的亮點。
此次微課題研究得出的提綱與內容梗概,幫助我園老師們解決了實際工作問題,給國培影子教師也帶來了收獲和專業上的啟發。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思路。比如:如何逐步的開放區域,在簡單的環境中玩出不簡單,在復雜和豐富的環境中玩出什么?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太豐滿的環境給孩子留下的空間太狹小,老師們即使在在區域活動中也要學會做減法。
童幼教師在新時期、新時代形成了與時俱進的兒童觀,在每一次找到自己研究的微課題的命題時,就已經說明教師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微課題研究的路上,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終將越走越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