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常州市武進區漕橋小學 江蘇常州 213100)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動手能力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中發現科學道理,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這就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上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能將探究所得的科學原理應用到生活中。微課教學十分符合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能使學生更直觀和形象地學習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從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中發現科學道理,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對學生的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核心素養培養包括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看待事物、具備用科學的方法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能力和科學精神,并且能夠養成科學習慣。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但科學知識是無限的,科學知識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只有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精神,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具備科學能力,才能促進學生不斷探索科學規律,為以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小學科學教師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注重對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和多媒體的發展,給教學方式的變革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來豐富自己的課堂,使課堂更加形象生動、高質高效。微課教學是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用一些短的視頻或音頻的形式介紹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實驗。微課教學較為直觀、形象,能夠豐富課堂,能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掌握理論。另外,小學科學學科具有直觀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很多科學理論需要通過實驗來理解,而微課正好能通過直觀形象的視頻來展示科學理論,幫助學生學習科學。同時,學生對課堂中加入音頻或視頻較為感興趣,會更積極地投入課堂,這對教師構建高效課堂也有很大的幫助[1]。
科學本身是一門嚴謹且需要嚴密邏輯的學科,雖然小學科學比較有趣味性,但要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和規律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部分播放微課視頻,給學生看一些與學生生活場景有關的視頻。生活化的情境主要是指創設貼合小學生生活的常見情境,或利用小學生常見的現象、熟知或常用的物品引出新知識。教師帶領學生解密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例子背后的原因,對小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夠調動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同時,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得的知識,會理解和記憶得更加深刻,也能學以致用,有助于學生更清楚地認識科學、掌握科學規律。例如,在“顯微鏡下的世界”這一單元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微課視頻給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顯微鏡下的樣子,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再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教授。學習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在顯微鏡下的樣子,并與同學分享,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通過接近生活的、學生熟悉的各類生活現象或物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探索和學習,可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可推動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同時,學生對科學產生了興趣,有利于學生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更多科學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2]。
小學科學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生對動手的課程的積極性遠高于理論講解的課程。將科學現象、科學規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遠比靠學生想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時要多開展探究活動,進行科學實驗。但實驗課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較高,教師一一指導的話會耽誤時間,所以可以通過微課演示,讓學生清楚直接地看到實驗操作的步驟和方法。另外,一些科學實驗本身用時較長,無法在課堂上演示,微課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展示。微課教學能使科學規律變得生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物質在變化”這一單元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段表現物質發生變化的微課,如蠟燭的變化、鐵釘生銹的過程等,通過微課形象展示物質變化的實驗,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索規律,同時,學生可以將自己探索所得的規律應用到生活中。科學素養最終應該體現在科學的行為上,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這樣有利于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學生在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指引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科學,掌握科學規律,可促進自身全面發展[3]。
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背后都存在科學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科學的學習僅靠課堂是非常局限的,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引導學生先學會從生活中提出問題,進而帶領學生一起探索,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例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讓學生感受光和色彩,讓學生思考,光的傳播和光在透鏡的作用下會有什么不同等問題,并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這些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學習“光與色彩”這部分內容,也可以準備一些凸透鏡和凹透鏡,讓學生感受兩者對光傳播路線的改變。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或者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利用了光傳播的規律,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引導其以科學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規律,逐漸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4]。
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依托微課教學方式,結合生活實際和小學生的特點,帶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科學的意識和態度對一個人思想和價值觀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相信科學,才能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才能尊重客觀規律。科學的學科性質正是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的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后科學教學必然的發展方向。另外,小學科學教育結合微課教學,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會在各種探索活動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