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新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中心小學 廣東梅州 514500)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都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難點,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數是語文教師針對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開展基礎的課文閱讀練習,然后再講解課文中的語法,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語文思維的拓展,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導致許多學生的閱讀素養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加強經典閱讀教學的實踐,不僅能有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幫助學生陶冶自身情操,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和應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有效閱讀,采取新穎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1]。
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的教學為例,首先,語文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領會到文中的意境和韻律,使學生深入地感知到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深厚的情誼。其次,語文教師在學生進行經典閱讀的過程中,還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高效閱讀,讓小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提升自身的閱讀技巧。最終,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勾勒出文言文中所描繪的畫面,有效加深對學生對本篇文言文內容的分析和理解,有效抓住文言文的閱讀要點,達到經典閱讀實踐的目的。同時,教師還要給予學生鼓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經典閱讀進行指導,實現其自身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也有了新的目標,即要讓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通過經典閱讀教學完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時,需要對學生提出一定的閱讀要求,重點訓練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從而有效促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2]。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古詩詞三首中《宿建德江》為例。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析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感情,深刻感受詩歌美的意境等,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分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田園類詩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從容淡雅、祥和平靜;情景類詩歌,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描繪其中的情、景,引導小學生對詩歌中的描述進行推敲,從而有效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經典閱讀提不起興趣,覺得經典閱讀內容枯燥無聊,因此,教師在實施經典閱讀教學實踐時,要積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從而提升學生的經典閱讀效果[3]。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開國大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經典閱讀大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經典閱讀活動中。首先,教師要將學生平均分為幾個小組,然后每組需派出一名學生參加閱讀比賽,最終,教師給出評價。教師開展這樣的經典閱讀比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的經典閱讀興趣,從而有效提升小學語文經典閱讀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閱讀教學模式,首先,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經典閱讀積極性,提升小學語文經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