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煜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第二中學 內蒙古包頭 014200)
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以視頻為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可視化學習資源,類型包括講授類、啟發類、問答類、討論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等十一大類。
每個學科的教學過程會根據教師的經驗、學科的重點和章節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包括教師備課、課本挖掘、課堂開展、實踐或事件的進行,以及作業檢測幾大部分,各個環節的承接和轉換極大地考驗了教師的教師水平和能力,若環節的轉變突兀或不合理,則很難激發學生參與下個環節的積極性,甚至導致知識章節的遞進感不夠明顯,增加學生理解和學習的難度[2]。而微課的播放能有效促進教學過程的完善,比如,在討論環節到教師講解答案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記錄學生的討論內容,在講解中對內容一個個進行分析,從而快速完成結合學生討論內容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利用微課能使教學輕松自然地完成從討論到講解環節的過渡,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
教學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環節,包括實驗、討論、提問、互動和講解等,固定的環節開展方式雖然能達到和完成教學目標,但長期下來,學生會對環節感受乏味和疲倦,從而難以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微課是一種流動性和兼容性較強的教學模式,教師進行合理的微課類型選擇后能將其導入課堂的多個環節,實現環節創新的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教學流程是課堂的框架,大多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會形成相對穩定的流程,很難進行一定的調整,但隨著教育理念的改變,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真實需求改變流程。微課的變通性和調節性能有效促進環節的整合。
微課的種類多樣、來源豐富,教師的微課教學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內容性,針對性要素決定了微課對學生和教學內容而言是切實有效的,內容性決定了微課開展的積極作用和意義[3]。以科粵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第3節“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為例,章節要點包括性質和探究實驗,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亮點出發,利用微課進行性質的講解,包括性質得出的過程和性質與二氧化碳的關聯性等,利用微課講解實驗,包括實驗內容、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利用微課為學生提供系統有條理的知識內容梳理。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DV、電子白板、手機、PPT和電腦等數碼設備自主制作微課,從而使微課更能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
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主要指向引導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但課本內容有限,從課本出發難以完成新課改的目標。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對章節知識進行適當拓展,提升學生視野的同時,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以科粵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燃料”為例,燃料與我們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章節涉及了氫氣和化石燃料的學習,但燃料的種類卻不只這兩種,因此,教師可以利用5分鐘左右的微課引導學生觀看其他燃料的學習視頻,包括煤、炭、木材、天然氣、汽油和液化氣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燃料的同時進一步了解生活。
許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會由于教師的節奏過快而存在內容過多記不住或跟不上的問題,導致學習質量和效率相對較慢,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重復學習。以科粵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六章第2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為例,在課堂的結尾環節,教師可以播放微課視頻,利用視頻組織學生再一次回顧和梳理化學性質,微課可以以實驗結合講解的方式展開,加深學生的記憶。
微課是信息化時代延伸的教育形式之一,它的導入能為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必須認識到它的價值意義,以多樣的方式去運用。最后,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被廣大教學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