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平
(重慶市秀山縣涌洞鄉中心校 重慶 409900)
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做到三點:首先要明了我們是“啟蒙者”,小學生具備“小”的特點,他們需要生成健康的認知,需要保留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我們要“多告訴”學生道理,也需要學生生成親身經歷。讓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感官多與外面接觸,多發現、多思考。再有,要明了我們分享的是“科學知識”,它帶給學生的應該是“奇跡”,但是,我們需要讓學生生成解讀奇跡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能夠區分科學知識的“真偽”,進而促使學生能用不同的視角觀察自己的現實生活。此外,我們還要明了學生要成為建設未來社會的人才,他們需要解決的不是“應試問題”,生成核心素養,生成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他們而言更為重要。因此,我們不僅要“教授知識”,還需要讓學生“守住初心”,進而能在苦學的活動中保持樂觀的心態,并能積極地行動起來。作為一線的小學科學教育者,我建議在這一過程中,要將德育教育作為載體,進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分散,我們想讓學生完成預期的教學活動,就需要讓學生對我們提供的教學內容更感興趣,需要讓學生對我們提出的問題生成強烈的探究欲望。基于此,在落實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教”科學,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維來“探”科學。而這種一次次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次次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價值的教學氛圍,還可以讓學生的內在得到優化的引導。如學習“一片完整的葉”時,從已知入手,教學伊始,教師就創境引課,啟發學生從描述一棵大樹引入描述一片樹葉,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探究活動。再從“懸念”入手,引導學生猜測拓印描述的葉子,讓交流者思維得到拓展,讓傾聽者的傾聽意識得到培養,并相互糾正用詞不當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問題的提出者,也是問題的探究者,他們既會生成個性化的想法,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他們會在“欣賞”他人想法、做法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做法。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認知自我、感知他人,給學生這種討論、感知的主題、氛圍,顯然有利于學生的內在成長[1]。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在文化方面影響著全世界,在科技方面也影響著全世界。在教授學生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解讀其中的背景文化,進而讓學生生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認同感。對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將愛國主義情懷的生成,慢慢滲透到常規教學中。例如,我在教學“紙”“磁鐵”等課程時,首先為學生介紹我國的四大發明,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等技術的發現、利用及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學生受到這樣的鼓舞,為自己生長在這樣科學發達的文明古國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接著,我深入介紹了我國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如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后,他拒絕了外國優越條件的誘惑,毅然回國,為偉大祖國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所有[2]。
小學生遠比我們更希望參與生活問題的解決。相比成年人的理性,小學生往往會憑借自己的想象力來解讀這些問題,尤其是當前很多小學生已經成為網絡社交平臺的主流人群,此時如果得不到科學化的引導,必然會讓學生的思想中出現各種“歧義”。作為小學科學教育者,我們要對學生的現實問題進行疏導,結合學生的興趣,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如我們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環境污染問題,人們要是長期吸入被污染了的空氣,就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甚至肺癌癥等疾病。工廠排出的廢水,人們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都會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會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有時還會使人中毒。農田和果園中不合理地使用肥料、農藥,工廠和生活中排放的固體廢棄物(如廢渣和垃圾)和污水等,都會造成土壤的污染[3]。
小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吸收信息的能力并不弱,不過他們的辨析能力與信息搜集能力并不同步,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對此,我們要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怎樣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這種教育方式,必然可以讓小學生在每一次接收科學信息的過程中都能進行思辨,保持科研探究的習慣,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接收。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的優勢就是“科學”味道濃郁。我們可以借助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為學生啟蒙,進而讓小學生用科學的視角觀察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的內在發生改變。在我們對學生的未來生成期待時,我們首先要從點點滴滴入手,以德育教育為載體,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