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剛接任這個班的數學老師時,我就發現了小Z的與眾不同。
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為了在新老師面前好好表現自己,班上的學生都保持良好的坐姿,露出認真傾聽的神情。小Z則不然。他的凳腳和地面不停摩擦,發出極大聲響,好像是專門為了“配合”我第一節課的開場白而作的音樂伴奏。坐著不如站著,我心想。于是,我讓他起立。他活似一株“墻頭草”,手腳都不知該怎么擺放,整個人看起來別別扭扭。當時,我在心中就已經給他貼了一個標簽:多動癥兒童。
隨著接觸的加深,他身上的其他問題也隨之而來:課堂上,不遵守紀律、隨心所欲、帶頭起哄的是他;作業馬虎,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的也有他;下課時,仗著自己身材高大,欺負班中弱小同學的是他;把社會上和電視里一些低俗語言搬到班里的也是他。如此斑斑“惡跡”讓他在班上其他同學心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對我這樣一個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的人來說,這得趕緊徹底根治才行!
為了讓他“迷途知返”,我覺得必須得采取一些“高壓政策”。第一招,緊迫盯人。我用一雙“火眼金睛”時時刻刻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厲聲呵斥、批評。第二招,沉默是金。課堂上,不許他多講一句廢話;課間,也不許他和同學有過多交流,少講多做。第三招,畫地為牢。我禁止他下課出去玩,除了小便,盡量不許離開教室,不離開老師的視線范圍。在我的這種嚴格“監控”下,他還真老實了一陣子。就在我竊喜自己對他的教育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功時,他在別的課堂上又惹麻煩了。雖然他在我的數學課上不敢公開搗亂了,可他卻把自己這種被壓抑的情緒放到了其他副科的課堂上。他在這些課上的表現甚至比以前更糟,還與某些任課老師形成了對立。從班主任老師那里了解了這些情況后,我不禁靜下心來,細想我前面采取的這些教育措施是否對他真正起到了幫助作用。表面上看,他似乎有所轉變。但實際上,他心結猶在,我并沒有走進他所構筑的心靈圍城。
我不由得想到了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的故事。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陶老沒有疾言厲色地批評,沒有狂風暴雨般地責罵,而是從細小的事情上,發現孩子身上有尊重人的品質和自我矯正的潛力。于是,他用四顆糖果、一席話語,如春風細雨般拭去了孩子心靈的灰塵,更沖破了孩子心靈的圍墻。
孩子的天性都是純真美好、天真善良的,我相信小Z也是。他之所以變成現在這樣,其實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師對他的這種行為更多地應進行疏通、疏導,而不是一味地攔截、圍堵,不然就會適得其反。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悅納。那我為什么不能做那個讓他敞開心扉的人呢?思及此,我決定改變我的教育方法。
我決定從細致、全面地了解他這個人開始。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用自己敏銳的神經注意著他的舉動。當我真的這樣做的時候,才發現他其實并不是一無是處。他雖然好動,但卻很熱心。班級里有什么搬水、倒垃圾的事,他總是沖在第一個。別人忘帶學習用品了,他也主動借給同學。我以前發現他做作業馬虎,態度不端正,其實,他的課堂作業的質量要比家庭作業好得多。而且,他對老師提出的改進意見也能接受。種種跡象顯示,他還是很想好好讀書的,只是對某些行為可能無法自控,家庭教育也有缺失。
對他的了解達到一定程度后,我和他進行了一場比較深入的談話。我給他列舉了他兩三個星期內在班上種種好的和不好的表現。他很驚訝,老師居然知道他的這么多事情。同時,我把自己對他的想法也毫無保留地跟他說了,讓他也跟我說說心里話。剛開始,他很矜持。于是,我點到為止。那之后,我們倆還進行過多次這樣的談話。起先,我說得多,他聽得多。漸漸地,我變成了一個傾聽者,他愿意與我分享他的心情了。他告訴我,其實他們一家是新昆山人,為了在這座城市站穩腳跟,他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忙于生計,很少有時間陪伴他,也很少過問他的學習情況。在這種坦誠與真誠的交流中,我們漸漸了解了彼此。他知道了他面前的老師是個怎樣的人,我也知道了我面前的學生是個怎樣的人,心靈的圍城漸漸消失。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我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注,常常安排他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在學習上有困難,我主動關心、輔導。他能較圓滿地完成作業或其他事情時,我也不吝嗇表揚,還利用家校平臺第一時間匯報給家長。為了他的健康成長,我多次與其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在工作之余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多加陪伴。慢慢地,他開始樂意接受其他老師的教導了,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但我們的談話并沒有結束。在暖暖的午后,近藝園的長廊里,我們坐在紫藤花架下,開始享受這樣的時光。對話圍繞他現在的表現和以后可能出現的更好未來進行著。在我教他的一年中,他慢慢改變了不少,從一個我們眼中的“壞小孩”,變成了一個樂學、善思、熱情的可愛少年。我也通過對他的教育,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這是他們自己的樂園。教育學生,就要善于觸摸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真正拆除心靈的圍城,讓每一顆活潑、可愛的心沐浴在春風中,享受陽光、雨露的滋潤。這也是“四顆糖果”的故事給我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