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興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城關初級中學 甘肅定西 748400)
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進一步明確教學任務,發揮立德樹人教育的作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質人才。在此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學對培養學生個人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立德樹人教育的有效融入,教師歷史教學的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這樣,學生便能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去觀察和了解這個社會的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可見,教師一定要讓歷史教學真正發揮它的價值。
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當中。教師要通過展現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來進一步促進其與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通過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我國歷史的發展情況,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強烈的憧憬。不僅如此,通過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工作,學生就能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我反思,了解個人發展對國家整體全局的影響,積極汲取偉人身上的優良品質,并以他們為榜樣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努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1]
當前的歷史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部分教師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他們未能真正明白學習好歷史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活動,能有效地將枯燥的歷史知識以學生所能接受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發現問題的本質,掌握我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此基礎上的歷史教學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從而有效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堅持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歷史教學的主線,激起每一位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愛國主義具有豐富的內涵,其所包含的傳奇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共鳴。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活動時,要進一步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
例如,在學習抗戰史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將歷史事件向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初步了解歷史發展的主線。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相關的影片,讓學生能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了解那個階段的每一個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這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殺、西安事變以及百團大戰等事件。教師要讓學生在感官的刺激下進一步接近和了解歷史,以便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縱觀歷史,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沒有充分發揚改革創新的精神。為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也應該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人物。我們會發現其中就包括不同歷史時期的改革者。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創新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的。[3]
例如,在學習“商鞅變法”這部分內容時,歷史教師可以重點對商鞅這一歷史人物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深切認識到商鞅本人所具備的膽識與魅力,以及他對推動人類歷史進步所作出的貢獻,進而鼓勵學生發揚創新精神,不斷完善自己,從而實現個人的發展。這樣,教師才能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眾所周知,歷史屬于一門人文學科。它對學生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為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的安排來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樹立正確的信仰,不斷完善個人的品格。這便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借助歷史教學材料,以便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另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部分違背主流思想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高度重視這一點,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收到錯誤的信息,從而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教師要將一切不利因素控制在初期階段,確保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滲透立德樹人教育。在此過程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真正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讓學生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能立志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