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倩慧
(山東農業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
通俗來講,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始金融工具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新型的,以及為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保護自身利益的資本手段。一方面,在貨物、資金的大額交易操作中,為交易人提供了一種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保障工具;另一方面,為投機者牟取大量利潤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途徑。
依據高收益高風險的原則,當衍生金融工具為投機者獲取大量利益的同時,也為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者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因此,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披露過程對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至關重要,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是計量和披露過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只有在充分且恰當地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后,才能正確和有效進行計量和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種以未來預期的市場價格變動為主要依據的,其未來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不僅具備傳統金融工具的特征,還包括衍生出的具有非現時交易的特點。在進行會計要素確認時,并不具有資產、負債等傳統型會計要素定義的特點,不符合原始會計要素確認的程序,因此其確認需分初始確認、再確認和終止確認三個步驟。
新準則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確認條件將“企業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變為“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也就是說,在當企業簽訂衍生金融工具合同,成為合同的一方時,就應將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初始的會計確認。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此時確認的金融工具有以下兩種情況不能予以確認:一種情況是衍生金融工具與簽訂合同的企業一方有關聯性,但沒有對企業的凈資產等相關指標產生實質影響,即使與企業相關也不應予以確認;另一種情況是與企業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所分類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與簽訂的企業無相關性,但其金額無法合理確定,此時也不應進行會計確認。除上述兩種特殊情形外,衍生金融工具都應進行合理的初始確認,列示在財務信息中。
因其價值隨未來市場經濟的變動而波動,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一般會計要素的確認。隨著近幾年金融工具的增多和與國際貿易聯系的加強,加上市場經濟受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國際因素等多種外因影響,市場經濟的起伏漲落已成為家常便飯。未來的經濟環境變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衍生金融工具標的資產價格不斷變動。因此,根據重要性和謹慎性的原則,在市場經濟變動時,要根據現時市場價格、標的資產價值和對企業的影響程度,依照市場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后續的確認,以使其合理地列示在財務報表中。
從某種方面來說,衍生金融工具也是一種合同雙方約定的未來的權利和義務。當未來交易發生時,不確定的權利和義務變成過去的交易和事項,這種權利或義務也就隨之消失。這時簽訂合同的雙方要將已列示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從財務報表中轉出,表明這項經濟活動已結束。需要注意的是,金融負債轉銷的前提建立在現時義務已全部或部分解除,此時的金融負債可以終止確認全部或者一部分負債義務;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是資產絕大部分的風險與報酬已轉移,即金融資產已轉移給其他方或是簽訂合同的相關方的合同權利已終止或已放棄金融資產的相關權利。
現階段下,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均在“衍生工具”這同一科目下進行核算,不能準確地體現各類衍生工具的交易變換情況。報表中只列示了其初始確認至終止確認最終的轉銷情況,不能給信息報表使用者呈現出一個清晰合理的經濟活動的變動情況。具體來說,一方面,由于資產和負債均在一個科目下核算,不能滿足具有多品種、多變動特點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要求。同時,其賬目數量金額大,賬目余額只反應結果、不反映過程,均影響了決策信息的質量,不能達到信息使用者的預期。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月度、季度或年度財務報表已逐漸變成“時刻”財務報表,單一的衍生金融工具顯然不能滿足這一強烈變革。
衍生金融工具依賴于未來市場價值的變動,具有較大的杠桿性和潛在的風險性。根據準則規定,全部衍生工具均列示于一個賬目下,不能直觀地反映各個衍生金融工具的變動情況,也就無法了解每種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和風險情況,進一步加大了潛在的風險。由于“衍生工具”賬目只反映集合賬目余額,雖然現階段賬目余額較樂觀,但依然會隱藏著某個衍生金融工具的巨額虧損和交易風險,不能為報表使用者呈現出有利于判斷的有效信息。
在制度方面,相關準則規定的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沒有較好地對衍生金融工具科目進行具體性分類,使這一會計科目內容龐大,精度下降,缺乏實用性,不能給財務人員帶來有效的指導和實務價值。
套期保值和獲取收益是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但用于套期保值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劃分定義不清晰,難以確認企業的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了套期保值還是利用杠桿獲取巨額收益。在我國會計準則中,只要求對用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會計處理,而套期保值的界限難以被確定。一方面,企業最初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在于貨物和資金的套期保值。當未來市場價格發生變動時,企業以獲取最大利益為原則,將套期保值行為轉變為獲取額外收益的經濟活動;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打包確認就是套期保值的聯合確認,使其確認模糊和缺乏有效性,這也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可乘之機。
將現行的“衍生工具”科目分為衍生金融工具資產和負債兩大科目,在兩個科目下分別設立二級、三級科目,以準確劃分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期限和標的資產的種類,體現其經濟活動的本質。衍生金融資產和負債兩個科目根據傳統資產和負債科目的要求,其買入和轉銷分別計入不同的借方與貸方科目中,使衍生金融資產科目借方余額表示衍生金融工具購買方擁有的權利及相應的標的物資產金額的大??;衍生金融負債貸方余額表示賣出方的義務及標的物的金額大小。相應地,衍生金融資產和負債的轉出分別對應衍生金融資產科目的貸方和衍生金融負債的借方科目。二級科目可以根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時間來劃分為短期持有、投機持有、持有至到期日持有、套期保值持有等科目;三級科目可以根據標的資產的種類來劃分,以便使信息使用者在短時間內了解不同標的資產、不同持有期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的變動情況,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
不完善的制度法規是投機者操縱利潤的源頭。大量的投機者為了賺取利益,利用加杠桿等手段,獲取了大量利潤。同時也出現一些經濟活動操縱者血本無歸的現象。這些行為都加劇了市場經濟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不利于市場經濟規范有序地發展。
在我國,只有衍生金融工具用于套期保值的行為進行會計處理,即只能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經濟活動,不能謀取投機利潤和進行金融交易的非法操作。
國家需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投機牟利和套期保值的界限。一方面,建立有效地套值保值確認標準,明晰套期保值的范圍,將不合法的牟取利潤行為擋在制度法網之外。在實際業務中,企業經常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值保值業務,若在約定的時間內沒有履行相應的權利或義務,也就隨之變成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機行為。準則應明確規定套期保值不履行權利的金額標準,在超過規定金額且企業拒絕履行相應的權利或義務時,有關部門應當要求其出具相關文件,聘請專業機構或部門人員,對其核查是否存在利用金融工具進行操縱利潤的行為,并加大其懲治力度,如提升罰款額度,一定時間內禁止再次購買衍生金融工具等懲罰措施。
明晰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業務界定,不僅能為會計的確認提供準確的依據,還能降低潛在的風險。金融監管機構可以對不同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針對性的管控和監督措施,這樣不僅有效地去除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的模糊點,并且會促進金融市場有序和繁榮地發展。
在我國經濟轉型和改革的形勢下,衍生金融工具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工具,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目前,我國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用來套期保值業務,借用遠期合約,降低企業某些經濟活動的損失和風險。然而,畢竟衍生金融工具主要依據于未來市場經濟的變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要一步加強金融市場的規范化,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
我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階段,衍生金融工具的運用尚處于探求階段,經驗還不完全成熟,市場調節經濟的功能未能有效充分地發揮,市場價格起伏頻繁,使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會計確認產生諸多問題。衍生金融工具是依據其在市場中的價值變動進行初始確認和后續確認,市場經濟的不穩定,不僅無法進行有效可靠的確認,還給投機者留下操縱利潤的空間。我國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控力度,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對交易市場進行嚴格管控。對存在異常交易、交易操作頻繁、交易金額較大等業務進行格外的關注和審核,以確保金融市場規范有效地運行。另一方面,我國要加強在國際上的市場經濟地位,改變處于被動地位的經濟形勢,不讓任何國際上的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國內市場經濟的大幅度波動和脫軌運行。
目前,我國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用途較單一,功能相對簡單,僅有套期保值一方面的業務活動。我國在控制風險的同時,要轉變金融觀念,創新新型業務,并進行嚴格的劃分和界定,以保障衍生金融工具能夠進行準確的會計確認。拓寬衍生金融業務的范圍,一定程度上會加大市場風險,但從長遠來看,衍生金融工具必定會成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業務方式,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經濟體制的轉型。
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衍生金融工具必會迎來其發展和創新的高潮。衍生金融工具依托原始金融工具而生,其作用又與傳統的金融工具不盡相同,這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確認的問題和風險。未來的經濟將會是繁雜而多變的,只有不斷適應經濟形式的變革,不斷創新經濟制度和完善準則體系,才能將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達到準確化和有效化的水平,使提供給決策者的信息更加可比和可靠,進而保障市場經濟平穩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