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魏根 李永民 偶 春 姚俠妹
(阜陽師范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安徽·阜陽 236037)
在我國高等教育向普及化發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也越來越受到政府、教育界以及大眾的關注。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是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其應用效果也得到多方面的認可。[1]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專業評估指標和專業認證標準中既有內容相同的要求,又呈現出關注點的差異。因此,面對兩種保障機制,一些高校教師或管理者會有“既然有了專業評估,為何還需專業認證”的疑問,專業建設是“遵循專業評估指標,還是遵從專業認證標準”的疑惑。因此在我國高校開展專業評估和師范專業認證之際,有必要認清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的概念、目標和評價內容,使二者成為專業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專業可持續發展。
專業評估是以專業為對象,根據評價指標標準,采用一定的評估手段,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對專業進行審核、評估的過程。[1]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控為主要內容的多維度的教學評估制度。2017年,安徽省成立普通本科高校專業合作委員會,共含33個專業類委員會,負責制定安徽省普通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組織開展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專業評估工作。“安徽省普通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9項一級指標,24項二級指標,共53個觀測點,另加特色項目。一級指標分別是:專業辦學目標與建設規劃、專業與課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條件及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管理、教學成果、科研水平、教學質量和社會聲譽。最終評估結論分為四個等級: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2]
專業認證是對醫藥、工程、師范等與公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等密切相關的職業性專業的一種認證或評價,為進入相應專門職業領域工作的人才預備教育提供質量保證。[1]師范專業認證則是由專門性教育認證機構根據認證標準對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狀況實施的檢測、評價過程,核心是證明在當前以及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師范生在畢業時能否達到規定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3]
我國的專業認證最早起始于2006年對工程技術、醫學等專業領域進行的認證。2016年,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專業認證逐漸推廣。 2014年12月,教育部發文(教師司函〔2014〕98號)首先在江蘇、河南和廣西等省(區)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教師〔2017〕13號),全面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3]包含中學教育、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三個專業認證標準,實行三級監測認證:第一級定位于師范類專業辦學基本要求監測;第二級為合格標準認證;第三級為卓越標準認證。其中,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合格標準認證包括8個一級指標,38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分別是: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學生發展。
我國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具體組織實施,負責實施第一級監測、第三級認證和中央部門所屬高校的第二級認證;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委托教育評估機構組織實施本省份的第二級認證工作。與其它專業認證自主申請不同,我國師范專業認證具有明顯強制性,通過專業認證這個手段,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強”,實現提高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根本目的。
作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從概念到實際應用上是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在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和專業認證標準體系上,二者都是針對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樣既有簡單對應的地方,也有關注點明顯不同的地方。
簡單對應表現有:(1)專業辦學目標對應培養目標。都強調專業人才目標定位要準確,要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2)課程建設對應課程與教學。都重視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和學科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有機結合,能體現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需求。(3)師資隊伍。都要求專任教師在數量和結構上能夠滿足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4)教學條件對應支持條件,實踐教學環節對應合作與實踐。都重視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重視對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5)教學管理對應質量保障。都認為需要建立完備的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用以保障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和人才培養質量。(6)教學質量對應畢業要求。都強調教育教學要促進學生在思想道德、學科知識以及能力等各方面全面發展。(7)社會聲譽對應學生發展。都認為生源質量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4]
但具體來看,專業認證標準關注點和專業評估指標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有:(1)專業認證更多地體現以“學生中心”。不僅僅是關注老師教了什么、教得如何,而是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即學會什么、會做什么。不是關注少數拔尖學生和突出成果,而是要評價全體學生培養效果。(2)專業認證以“產出導向”。專業認證更多以畢業生是否達到畢業要求來證明教育目標是否實現。不僅關注知識傳授,更關注學生能力培養。不僅關注教學資源、條件的建設情況,更加關注教學資源、條件的有效利用情況。既關注教學實施過程的完整、規范,也關注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3)專業認證強調“持續改進”。專業評估關注的是專業現狀,專業認證則要求在現有基礎之上有持續的信息收集與改進機制,以便保證培養的人才始終符合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最終實現從終結性評估向自我“持續改進” 的理念轉變。[5]
阜陽師范大學是一所地方本科師范院校,2001年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8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等級為“優秀”;2017年又接受了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這些評估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各方面建設和內涵發展。阜陽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師范)本科專業始建于1997年,近年來專業建設取得一定成效。(1)師資力量較雄厚,滿足學科教學和科研以及教師教育課程任課需求。建有“生物化學”1個省級教學團隊,“太和香椿藥用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和“體細胞核重編碼的表觀遺傳調控”2個安徽省高??蒲袆撔聢F隊。(2)專業教學設施完善。建有基礎教學實驗室8000m2,實驗設備值3000余萬元,能基本滿足專業實驗教學需求。有“胚胎發育與生殖調節”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環境激素與生殖發育”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和“抗衰老中草藥”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科研平臺。(3)“生物學”為安徽省重大學科建設立項項目。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實施的專業評估和師范專業認證,我們認真分析研究專業綜合評估指標和專業認證標準,深刻領會和把握其內涵實質,對照專業評估和認證要求,“促建、促改、促管”,全面助推師范專業發展,“促強”,切實提升生物科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2.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作為綱領性文件,人才培養方案必然要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彰顯自身辦學特色。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首先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生物科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生物科學專業)”作為基本依據。其次根據“綜合型,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師范大學”的學校定位,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應主要培養應用型師范人才。隨后,多方面分析查找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問題與不足,更好地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培養方案、細化培養過程。(1)重點研討《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與“專業評估評估綜合指標”等文件具體要求;(2)向專業教師以及畢業生進行調查,深入了解生物科學教師教育專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3)主動與中學等教育機構進行交流和研討,關注中學基礎教育需求,重視用人學校的反饋意見,將他們的需求也反映到人才培養目標中去。根據調研結果,最終認為形成的培養目標定位既需體現學術性,又要體現師范性。[6]在學科上,要體現知識、技能、情感目標;在師范性上,要體現思想道德、教書育人和專業發展目標。同時,人才培養方案也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人才需求,適應畢業生繼續深造、不同方向就業以及創業的多方向出口。
2.2.2 優化課程體系和改進教學模式
課程體系優化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關鍵。根據專業教學質量標準以及認證標準,在構建課程體系時,首先注意不同課程學時、學分比例符合專業認證的要求,體現通識教育、生物學科專業教育以及教師教育的有機結合。其次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既考慮知識系統的完整性,也要考慮各課程對培養目標以及畢業要求的支撐和貢獻。[7]此外,當前生物學科快速發展、知識更新迅速,在教學內容上也需持續改進,如增加新興和交叉學科課程,使課程內容能體現生物學發展現狀。對于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內容主要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圍繞《生物學科課程與教學理論》建立課程群,注重課程的基礎性和新穎性,全面性和針對性,以及較強的實用性。[8]注重隱性課程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如通過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培養師范生專業素質。
重視實踐教學體系及內容設計。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根據專業評估和認證指標要求,實踐教學除了體系完備,在學時(學分)上有保證外,為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實驗課程中的比重。鼓勵專業教師吸納本科生進入自己課題研究,更好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作為師范專業,教育實踐是未來教師職前教育的必要環節。根據師范生畢業要求,遵循“實踐—反思—發展”的實踐教學路徑,構建了“教育見習、演習、研習、實習一體化”的教育實踐模式,將教育實踐貫穿師范生培養全過程。
在教學模式上,鼓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盡量避免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增加現代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中的應用,如建立網絡資源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等,結合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和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2.2.3 加強支撐條件建設與利用
師資隊伍和教學團隊的建設是專業內涵建設的主體。在滿足專業評估和認證基本條件基礎上,今后將進一步以高水平教師為核心建立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做到科研與教學互相促進,也為學生帶來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場所和設備。在保證實驗實訓設備持續改善基礎之上,將繼續加大實訓經費投入與實驗設備維護力度,提高實驗場所和設備的利用率。不斷擴大實驗(實踐)場所的開放力度,支撐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開展和教學技能自主訓練。加強校外實習場所的建設,積極與地方中學開展深度合作,使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獲得更加扎實的教學能力、育人能力和發展能力。
2.2.4 完善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
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除了校級監控體系外,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內部也建立了學院和教研室兩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主要教學環節進行常態化監測。學院主要依據學校相關制度,使每個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具體化。例如,建立了教學管理實施細則、教學考核實施細則、新入崗教師導師制實施辦法、領導干部聽課方案、畢業生滿意度調查方法等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教研室重點監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以及對教師具體教學過程檢查。例如:領導干部聽課記錄、試卷抽查記錄和質量分析、畢業論文、專業實習、課程標準、考試管理、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等活動的記錄和材料。這樣,從校、院、室三級體系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評價,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真正實現。[9]
專業是高校辦學基本單位,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教學質量,以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為抓手,促進專業內涵發展是當前高??傮w辦學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二者都要求人才培養從學生入口(生源質量)開始,涵蓋人才培養過程的各個方面(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管理),直至最終效果(學生發展、社會聲譽)。通過專業評估和師范專業認證,必將有利于促進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專業辦學水平,最終有利于師范生的專業發展和人生發展。因此我們積極利用當前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這一大好時機,做好頂層設計,改善辦學條件,規范管理,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促進專業內涵建設,不斷提高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