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濤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上海 200433)
深入挖掘各學科的思政元素是立德樹人、取得育人實效的基礎。王啟亮等(2011)認為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金融職業道德和金融職業責任;魏蓉蓉(2015)認為應將金融職業道德巧妙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使學生對金融職業道德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細致。
“投資學”是金融學專業必修課程,在該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對于培養高素質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投資學”課程特點,分析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原則;挖掘相應思政元素;并給出“投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及評價方法。
“投資學”是以金融投資為對象,研究資本市場中資產選擇、定價及市場運行規律的學科。從課程性質看,“投資學”有如下特征:
(1)自然科學特征。自然科學的主要特征是:客觀性和實證性、理性和邏輯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投資學”研究的對象及內容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征,如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具有客觀性,資本資產定價具有內在邏輯性,風險防范方法具有邏輯性與客觀性。
(2)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與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社會科學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質和社會品性: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基礎性又有應用性。“投資學”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特征。投資決策是投資者做出的,同一條信息,不同的個人得到的信息含量不同;證券供求關系也會受到投資者情緒的影響;“投資學”中的一些理論是在對現實市場假設基礎上提出的,具有相對性,這些都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典型特征。
(3)獨有的特征。無需避諱,“投資學”就是教授學生如何投資、獲取投資收益的學科。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投資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財富觀與價值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體現科學精神和進取精神原則。“投資學”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征,因此,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時,應挖掘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進取精神元素。
(2)正確的財富觀與價值觀原則。由于“投資學”獨有的特征,因此,在教授該課程時,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學生會很容易形成只追求個人財富的狹隘財富觀;甚至會利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違法交易,獲取不正當收益。因此,應挖掘課程中正確的財富與價值觀元素。
(3)風險意識與金融素養原則。證券投資是風險投資,因此,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中,要特別強調投資的風險性和金融素養。
(4)優良品質、高度社會責任感原則。金融行業從業者處于國民經濟核心部門,大多數都與貨幣、有價證券打交道,如果沒有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就很容易被被金錢和利益所腐蝕,走向違法犯罪。因此,要著重挖掘金融行業從業者優良品質、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元素,培養學生高尚職業道德及優良品質。
本文以博迪等《投資學》(第9版)教材為例,根據上述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原則,舉例說明“投資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科學精神和進取精神元素。在講資產配置時,Markowitz的資產配置模型是重要內容。在Markowitz之前,對證券的選擇都是根據收益率進行的,沒有考慮風險。Markowitz開創性地提出在證券選擇時,要考慮投資風險,并用數學方法描述投資收益與風險,建立了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由此他可能直接面臨的是博士論文不能通過的風險,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2)風險意識與金融素養元素。在“投資學”課程中,有關風險意識與金融素養的元素很多。如投資有風險,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天上不會掉餡餅等。
(3)優良品質和高度社會責任感元素。一些投資者利用內部信息或制造假信息獲利;一些股票分析師為了自身利益往往會對上市公司給出過分樂觀的研究報告。這些都反映出金融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差、誠信缺失。作為合格的金融專業人才,一定要有法制觀念,要誠實守信、有高度社會責任感。
(4)正確的財富觀與價值觀元素。在講基金時,介紹“老鼠倉”事件;在講期貨時,期貨投機可以使交易者一夜暴富,也可能血本無歸。投資者要有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
(5)馬克思主義及辯證思維元素。對于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結果。
對于有效市場的分析可以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市場既是有效的,又是無效的,是有效和無效的辯證關系,如果大家都認為市場是無效時,分析師及投資者會加大力度分析市場,并充分利用套利機會進行套利,結果使市場趨于有效;如果大家都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分析師及投資者會降低分析市場的力度,結果會導致市場趨于無效。
影響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師、教材、制度建設等,其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思政元素挖掘是先決條件,制度建設是保障。本文從教學一線角度研究課程思政的教學及效果評價。
(1)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重要性的認識。課程思政的教學,教師是關鍵。要有效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實現育人目標,必須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為此,高校應加強制度建設,如對開展課程思政的課程和教師進行政策傾斜、獎勵,把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納入考核評優和職稱評定中,以此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
(2)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課程思政不是生硬地在專業課中插入思政內容,而是要結合課程特點,通過教師的教學組織,巧妙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自然而然融入到專業知識教學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講Markowitz的資產配置模型時,自然就講到Markowitz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因此,加強教師培訓,使其了解掌握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原則與方法,并較好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是提高課程思政效果的必由之路。
(3)以案例為主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盡量以最新案例為主引入課程思政元素,避免空洞說教,這樣有利于降低學生的逆反心理,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思想育人目的。例如,在講到金融危機時,有研究認為(郭建偉,2015),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下滑或者淪喪是產生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培養品德高尚、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金融專業人才是防范金融危機的重要措施。
(4)業內專家進學校、進課堂。聘請金融業內專家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或來校舉行各種類型的講座,不但能使學生更接近實際,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水準和社會責任感,也潛移默化地起到思想育人的目的。
(5)教師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身教。要讓學生信,教師自己首先要信;讓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要做到。如讓學生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教師必須按時上課、下課;讓學生誠實守信,教師必須嚴格兌現對學生的各種承諾(如平時成績考核)等。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認為應從其教學目的及可能出現的效果兩方面設置評價指標。
“投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具有較高金融素養、有一定開拓創新精神、有高度社會責任感、高尚職業道德節操的金融人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體現了他們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因此,本文設計如下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指標。
3.2.1 上課情況指標
經常無故缺課、遲到早退的學生,一般自律性較差,進入社會后很可能社會責任感較差。因此,可以用開展課程思政前后的到課率、遲到早退率對比反映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3.2.2 主動學習情況指標
可以用下列指標反映:(1)學生座位情況。高校課堂中,如果課程思政教學受歡迎,學生往往優先選擇坐在前排,后排的學生較少。反之,相反。(2)參與答疑學生數量。主動學習的學生,往往偏愛答疑,如果課程思政的教學,增加了學生參與答疑數量,說明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
3.2.3 課堂紀律指標
課堂紀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習情況。如果帶有課程思政元素的專業課深受學生歡迎,在課堂上將很少有學生看手機或電腦,專心聽課,反之,相反。
3.2.4 思政類指標
根據“投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原則,從科學創新精神、財富觀價值觀、金融素養、社會責任感及金融職業道德規范等方面設計調查表格。在課程教學結束后,由學生填寫。然后分析課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