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麗 南文濱 郝永偉 萬國運 井長勤
(新鄉醫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3)
生物醫學專業方向的實驗室安全工作內容不僅涉及常規實驗室的消防安全,設備安全,水電路安全,危險廢氣廢液處理及環境安全等,且涉及生物安全,化學安全,輻射安全等特殊專業規范,因此,生物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將安全培訓建設成完善系統的安全課程體系,納入教學計劃,并且建立實驗室準入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生物醫學實驗室安全教育多停留在常規消防安全常識和事故案例分析,多以不定期的講座,宣傳展示等形式開展。專門的安全教育課程和教材缺乏,更未形成系統的課程教育體系。生物醫學實驗室涉及化學及生物試劑,生物樣本,病原微生物等,分析測試儀器設備貴重,可能造成一些安全事故或突發事件,部分工作人員和學生重視教學科研工作,安全意識淡薄,對潛在的安全隱患始終心存僥幸。此外,高校實驗室除了承擔常規教學實驗,更多是前沿科學和探索性研究,在安全方面存在未知和不確定性,輕視安全預案的制定和評估,成為實驗室安全隱患。
生物醫學實驗室定期開展專業的實驗室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完善系統的安全課程與應急培訓體系,根據工作內容和專業方向特點制定科學可行的應急預案,尤其是在面對意外火災、中毒,機械損傷,生物樣本泄漏等安全事故后,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護知識,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預防和主動尋求安全措施,安全事故能處置應對和報告,并能開展現場應急處理和自救方法,學會應急措施和現場應急處理和自救方法,可以把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安全講座和宣傳教育等形式不系統,內容針對性不強,因而學生培養安全意識和實踐中應急處理能力并未得到顯著提升。伴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采用多媒體信息化及大數據管理成為安全教育的發展趨勢。
很多高校建立了基于“互聯網+”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警示宣傳和考核考試系統網絡平臺。例如目前新興的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可以進行實驗室安全設備使用方法、化學撒漏處理、危險源識別等安全教育訓練,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的培訓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
對于生物醫學專業,完全脫離課堂實踐教學而開展網上安全教育,對于學生安全意識教育、提升實踐技能和突發事故處理能力勢必收效甚微。系統專業的實驗室安全課程體系不僅采納傳統意義上的消防安全常識和事故案例分析,吸收警示作用的優點,更要作為安全常識教育。通過開設實驗室安全課程體系不僅作為開展實驗和科研訓練的基礎技能培訓,更是激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途徑,在安全課程中的所學提升技能,對實驗中的失敗失誤特別是突發事件能及時采取安全補救措施,是減少甚至杜絕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必要措施。線上虛擬的課程學習和線下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可以提高實驗室人員安全意識,安全教育成效達到最大化。
實驗室安全知識內容多,涉及專業層次面廣,系統專業的實驗室安全課程內容不僅采納傳統意義上的消防安全常識和事故案例分析,對常見的火災爆炸、中毒、觸電、機械傷、化學灼傷、環境污染等事故原因進行分析,對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病原微生物等特殊樣品及危險源及引起的危險事故掌握預防措施和應急現場處置方案。很多高校針對實驗室的管理缺少安全事故應急應對機制,即使已經建立了應急管理機制,但是缺少對應的宣傳教育培訓和演習,或以規章管理制度作為應急預案。而很多危險事故均由應急現場處理不利導致事態惡化,因而針對安全事故應急演習也應作為安全課程內容的重要部分。例如將規范操作貫穿授課內容中;針對細節如應急藥箱的擺放位置和藥品作用和使用方法,不同滅火器用法,突發事故的處理及自我保護,疏散路線作為實踐教學內容;病原微生物樣本污染泄漏的突發事件報告、控制、隔離和急救演練,這些更應是生物醫學實驗室安全課程重點。
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和課程體系建設至關重要,為保障安全課程的教育質量和效果,有必要建立并執行實驗室準入制度。已經開展的機構表明:顯著的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實驗室安全隱患問題,達到有效預防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目的。例如美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較早建立了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考試系統,通過教育培訓,考試合格可獲得實驗室“準入權限”,嚴格的實驗室出入使用記錄制度可在出現安全隱患和事故后,有效追溯人員責任。我國并未普及實驗室安全教育和準入制度,僅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成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考試系統,更多的學校的安全準入制度尚處于探索構建過程中。清華大學在2004年開設“實驗室安全學”課程,規定未達到考核標準的學生不得進入實驗室。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建設在線學習和考試系統,配合智能門禁等硬件設施,構建了“公開培訓→在線自學→網絡考試→準入授權”的高校實驗室管理運行機制。
我院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課程的基礎上,考核方式也采取了線上安全知識考試,線下結合不同專業方向特色的特殊安全知識和技能考核形式。實行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學生申請并通過考試,書面簽訂遵守實驗室規章制度的協議,方獲得實驗室準入資格,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探索的學習和工作。學院及各級實驗室成立專門的實驗室安全工作組,定期檢查培訓、考核安全工作。并就安全隱患和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總結,充實完善已有的安全教育課程和考核內容,實時更新,保證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能常態化、動態性和實效性的實施。
實驗室安全是教學科研工作正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永恒的主題。因此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完善的規章制度是落實實驗室安全工作的依據,目前我國還未建立專門的實驗室安全規范管理的法律法規,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也并未完善和落實,實驗室安全規范管理亟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生物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內容廣,涉及部門多,建立切實可行的多部門協作共同管理是有效保障,根據學校學院及不同專業方向特點,探索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體系,職責界限清晰、組織體系條理,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規范有序,貫徹執行得以保障。
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的執行應該由高校、學院、實驗室分層次管理,針對相關專業的學生,分階段即啟動相應的學習和考核,并做到覆蓋教學科研工作的全過程。不斷加強和規范實驗室安全硬件和軟件條件的建設,各層單位設立實驗室安全工作專項工作經費。此外,加強安全管理的行政監督,建立實驗室安全考核制度,不僅對人員考核,更應對實驗室考核,安全運行優秀的實驗室及人員給予獎勵,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指標,達到激勵及長效目的。
歐美及日本一些國家較早開展了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的理論研究,并普遍實施安全準入制度。我國并未在高校和研究機構推廣普及。實驗室安全直接關系師生生命和健康安全,因此通過系統的安全課程學習并嚴格執行實驗室準入制度,成為避免事故發生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部分高校對準入制度的探索及執行,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院近三年對新入實驗室的學生實行安全準入制度以來,認為在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安全環保意識,自救保護技能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實驗室準入制度的實施和長效運行有著深遠的意義,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推廣普及工作勢在必行。
實驗室安全課程和準入制度,是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長期系統工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納入生物醫學實驗教學模式,建設靈活多樣、學科交叉、內容豐富的安全課程和實驗室準入制度,為“以人為本,健康安全”的校園和實驗室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和條件。但是實驗室安全培訓是全程化、長期系統的教育,教育資源和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我國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仍然與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并未跟上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因此生物醫學實驗室安全課程體系建設和準入制度成為實驗室組織管理工作的熱點,并加大了探索與實踐的力度。希望將成熟有效的安全課程體系和準入制度推廣普及,為進一步提升實驗室安全,為師生健康安全,教學和科研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