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煜 梁繼娟
(廣東醫科大學 廣東·東莞 523808)
近年來,為了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我國提出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制度,通過規培來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生,由此我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發展了重大變化,醫學生由之前的畢業后即到醫院就業轉變為必須經過規培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在當前實行執業醫師規范化培訓背景下,拓寬視野、提高臨床思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對未來醫務工作者來說非常重要。
實踐式教學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臨床外科教學的轉化方向。這種教學方式突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而是將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引入課堂,在課堂內外都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理論、修正理論,兩者互相促進,實現螺旋式提高,最終達到掌握理論的目的。
醫學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外科學教育更是如此。扎實的外科理論可以提高實踐的水平,而臨床實踐的經驗又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有研究將60 名學生分成兩組學習神經外科學,常規組應用常規教學,研究組應用常規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結果表明研究組學生的臨床實踐成績、撰寫報告的能力均明顯優于常規組。[1]由此可見,當前高校的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急需一套全新的有完整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代替。此前,IPE、PBL 等教學方法曾被引入課堂,多次將跨專業教育和醫學進行相互結合,通過增強信任度、打破團隊權利等級制度和專業界限、提高跨專業團協調能力等,[2,3]為取得更進一步的創新與改革,我們嘗試將實踐式教學模式引入外科學教學中。
外科學教學的靈魂在于“動手做”也就是實踐。實踐式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它的靈活性、實用性和培養人才的能動性符合當下中國高等教育的需要。實踐式教學,即是將外科學理論知識傳授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通過模擬接診、動物實驗、臨床實操三方面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在實踐中穩固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在實踐中拓寬視野、提高臨床思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模擬接診,即采用標準化病人,盡可能模擬真實的臨床接診,體驗理論知識在應用過程中散發的魅力。所謂“知所不豫,行且通焉”。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知識單純依靠口頭上的講授或許很難使學生深入理解,但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便可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外科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應用性,學生走進臨床后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運用理論知識快速準確地處理各種急危重難癥。在臨床中,并不乏“撐門面博士”之輩的空有理論者,同樣也不乏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謂“手術匠”。讓學生擁有理論與實踐雙腿奔跑,而不是跛腳前行,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針對這一現實需要,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理論教學之后,教師及時準備經典病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模擬由接診開始至完成治療的過程。在模擬接診病人的過程中,通過模擬現實診療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地獨立思考,從而系統認識疾病,掌握疾病相關理論,在其后的醫療工作中靈活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針對性地在病人身上進行分析、診斷及作出相應的處理。掌握不同學科之間如何進行高效的合作,從而使診療更加有效,更加規范。從單純的理論學習到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應用,既能及時鞏固及加深理解理論知識,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有益于臨床思維的建立。
手術操作在臨床外科學中具有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地位,而手術是需要多人甚至多學科協作的。今時今日,多學科協作逐漸成熟,具有臨床規范性、資源整合性、專業互補性等特點,是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4]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臨床工作中,單靠一個優秀的個人是撐不起一個團隊的高效運營,任何出色的成就都離不開團隊的團結協作,“繁花錦簇”遠比“一枝獨秀”重要。而在校學生中更多是自主獨立學習,缺乏團隊協作的意識與經驗。因此,在學生正式進入臨床工作之前對其進行實踐操作培訓,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資源合理分配等能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人體實驗受到倫理、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5]因此開展動物實驗對于外科學的實踐式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挑選與人體身體結構相近的實驗狗作為實驗對象,針對臨床外科學的實際情況,每次以具體的某一種手術的需求將學生進行角色劃分,如主刀、一助、二助等,然后進行相應的術前討論,評估手術風險,預測突發情況,制定應對方案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交流溝通能力,養成勇抒己見,善于聆聽不同聲音的好習慣。然后在實驗動物的身上極大程度地模擬真實的人體外科手術過程,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真正地應用到實踐操作中,熟練掌握各種操作規程與突發危急情況的處理方法與原則。實驗操作是學生由書本知識向實踐技能轉化、從模擬模型向實體病例過渡的橋梁。動物實驗模擬手術是學生們今后上臨床實踐手術的縮影,模擬手術將同學們在實際手術中遇到的問題與突發狀況充分的展現出來了,通過提前模擬手術過程,使同學們盡早熟悉實際操作的各個環節,角色交替輪流訓練,做到真正掌握臨床實際中各種角色所負責的事項與擔負的責任,系統訓練臨床思維,加強團隊合作,以勝任將來復雜的臨床工作。
外科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臨床學科,一切理論知識的學習都將以回歸臨床作為落腳點。真正的臨床工作是以病人為核心,以人為本,面對的將不再是各種各樣單純的病,而是各種各樣有聯系的綜合病癥;面對的將不再是冷冰冰的課本,而是一個個有思想的病人。醫學教育需醫學與人文并重,醫德與醫術相長。在日常實踐中,醫院既要注重醫生醫術精湛,更應當考察醫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既要注重建設醫院的硬件設施,同時精神上的“軟件”建設也要跟上來,營造健康、積極、和諧的醫患關系,[6]以實際行動緩解目前緊張的醫患矛盾。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醫患溝通必須要付諸實踐方可體會其中的技巧與奧妙,對于臨床上復雜多變的各種疾病,必須有過親身的體驗方能有刻骨銘心的認識。我們通過在臨床外科學老師的帶教進行提前的醫院見習與實習的方法,充分利用臨床教師得天獨厚的教學條件,提前挑選合適的病例及病人以供學生學習,把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和實戰演習,從而提高技能,積累經驗,全面了解外科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明確具體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外科的興趣,培養學生強烈責任心。同時臨床實操培訓在教學體系中,充分體現和加強了實踐性教育課程和實踐式教學環節,在注重學生的課堂內學習情況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課堂外實踐情況。
這既解決外科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不同步這一問題,又可盡早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實踐式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掌握疾病理論,從而開闊視野,開拓思維,獲得和更新知識,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成為綜合實用型人才。[7]
朱熹曾云:“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通過以上實踐式教學的系列訓練,我們系統強化了學生外科學的理論及實踐相結合教學體系,訓練了學生臨床思維,在學生的學科探索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術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實證明外科學教學中強化實踐式教學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