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峰
(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廣東 中山 528400)
莊子散文《逍遙游》的藝術價值,被當世學者充分肯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就能達至逍遙境界,這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他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就是他追求的理想人格,他修養極高,冰清玉潔,“吸清風、飲朝露”,超脫凡世,不染塵埃。“無己、無功、無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所認定的思想境界在當時的社會中應該怎樣看待,在教學中是比較難以闡述清楚的問題,但又必須講清楚,這關系到學生對莊子本人的理解,也關系到對莊子“逍遙”思想的理解。課題組成員前期深入研究文本,初步確立“文言、文學、文化”三位一體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理解——鑒賞——分析——探究”的語文能力層級。中期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實踐。并撰寫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后期形成一定的教學模式并進行推廣,以典型課例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以本課教學為例,探討“課例研究”“反思性教學”等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路徑。
《逍遙游》的文言現象復雜,章句式解讀很是費勁,其難不只在于文言詞語字字句句的琢磨,更在于理解莊子所說的真逍遙的境界。此文“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若盡皆淹沒在了字句的拆解翻譯之中,無異于暴殄天物。學生看不到魯迅所言“汪洋辟闔,儀態萬方”,也理解不了海德格爾所說的“莊子的思想是東方神秘國度中最有價值的思想”。如何將對這種境界、哲學思想的理解貫徹到課堂中去,既不讓學生聽得一頭霧水,也不令自己講到暈頭轉向,這是研究的問題所在。切入教學的關鍵:以“寓言”為抓手,讓邏輯思維發展還不怎么完善的學生對“逍遙”二字初窺門徑。研究名家課例,汲取智慧,探索有效教學模式。
在充分解讀文本,確定文章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我們采取如下模式展開課例研究。同課異構:集體備課,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側重點,代表上課,其余成員觀課,課后集體會診,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反思完善,撰寫教學案例。專家觀課:請課題組外專家觀課指導。課前商定課堂觀察的主題和重點;專家做好課堂觀察記錄,提出建議和方向;針對主題和要點進行課后討論;教師要把改進措施實施到后續課堂教學活動中。撰寫教學論文,提煉教學經驗。研究評估:以本課教學為切入點,反思教師專業發展中,課例研究的價值取向,形成論文。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針對性、共性的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入研究,進行教學循環實踐,共歷時三次,過程如下。前期準備:將教學定位為“研究課”,制訂詳細的計劃,完成教學設計及導學案,并實施小組說課。教學實施:由三位老師從不同角度講授這節“研究課”,其余老師觀課。并從學習活動、教師行為、課程內容及課堂文化四個維度進行觀察評價。教學流程:第一次:先知人論世,再疏通文句,增加文言積累;在此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全文主旨。多采用誦讀和討論理解莊子“逍遙游”的精神境界,領會莊子哲學的生命意義,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效果:明確了文言核心教學內容,形成以技法為“載體”的“四點”課堂模式,確定以“寓言”為突破口,撬動整個文章教學。學生的文言功底得到進一步夯實。第二次:選取了文中的幾個小段——鯤鵬、蜩與斑鳩、宋榮子、列子的相關文本進行精讀研習,讓鯤鵬和斑鳩、宋榮子和列子兩兩PK,通過誦讀、翻譯、討論、比較等方法深入理解,挖掘故事與“逍遙”之間的聯系,體悟“真逍遙”的含義。采用“化整為零,以點帶面”的設計。采用誦讀法,對重點段落、語句反復誦讀,初步理解文句含義。加強學生即時口頭翻譯的能力訓練。教學效果:確立以“核心技巧”為載體的“考點設計、重點強化、難點突破、結點回歸”的教學目標和“文言、文學、文化”三位一體的教學內容。“考點設計”:文言文的核心能力包括識記、理解、分析、探究四個層級的能力。本文的考點是“詞義、句意的理解”。“重點強化”:在句意的理解上感受莊子的人生哲學,理解“逍遙”的深刻含義。“難點突破”:突破文中的幾個文化難點,如“晦”“朔”“六氣”等詞語的理解、莊子的思想、百家爭鳴等現象,夯實文化底蘊。“結點回歸”:方法總結,舉一反三。設計短文翻譯,以此來檢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第三次:在充分研究學生學情和把握文本定位基礎之上,確定將教學目標從“積累—運用—拓展”三個層面展開。以讀為突破口,“參讀”—“示讀”—“引讀”—“美讀”—“議讀”—“筆讀”。引入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等群文,將經典學習與現代生活結合,理解文本深度,品味文本厚度。創設教育情境,調動學生的人生經驗、情感經驗、閱讀經驗,采用“共享式”教學,分享心得體驗,將教學活動推向新高度。教學效果:在反復的教學實踐中一種成熟的教學理念達成。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功利主義傾向得到矯正,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有了較大提高,除了有文言知識的儲備,還懂得了人生閱歷和文化底蘊對文本解讀的理解幫助,實現“文言—文學—文化”三位一體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建構。反思改進:教師團聚談論觀課感受,授課老師談教學得失,評課者提出修改意見,進一步優化教學環節,撰寫教學課例。
結構再建,化繁為簡。實現了長文巧教,任務順利完成;語言析疑,化難為易。抓住語言難點,紓解文章結構理解上的阻滯之處,明晰文章脈絡;思想體悟,由淺入深。學生對“無己”“無功”“無名”這樣的境界進行探討,對莊子描繪的這種境界能否實現進行思辨,繼而對道家的這種思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人生的道路會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度思考,實現了對文本的不同邏輯層面的解讀,獲得更為深刻的閱讀體悟;反思意識,自覺增強。以自覺的反思意識引領課例研究真實有效地開展。比如如何確定教學內容,如何以學情定教法,如何設定教學目標,展開課堂討論等。促使成員認真審視包括教育理論、教學藝術、教學反饋等多個維度的實際問題,比如本節課,我從教學環境、 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反饋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個維度進行反思,促使自我不斷豐富知識儲備,加強理論學習,力圖做到視野開闊,游刃有余。對莊子的歷史文本和傅佩榮、鮑鵬山的現代解讀,我們都進行了辯證性、 批判性的思考,使結論的產生過程有理有據。過程研究,專業成長:在課例研究的漫長周期中發現、生成一些新現象、新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及時嘗試、調適,做到過程反思。及時調整課例研究思路和方向。在課例研究結束后又全方位地進行反思, 對課例研究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研究目標達成進行整體評估,明確課例反思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點所在。課例研究既是探尋教育教學的規律,又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學生的學習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態度和心理狀態都能清晰呈現,不斷優化。
如何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成熟的語文教師?針對這個問題,我校提出了“一年入門、兩年入行、三年入道”的三級成長模式和“第一個三年站穩講臺、第二個三年教學成型、第三個三年爭取成為名師”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課例成為教師成長的起點。第一年一般會指定一名高級教師作為新入職教師的師傅結對子,實施“青藍工程”,主要采取現場觀課的形式,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全方位指導,一年不少于90節。從宏觀的考試評價的指導、教學內容的確定到微觀的教學設計、作業訓練都全力扶助。第二年教師開始自主研究名師和身邊教師課例,組成“研究共同體”,共同合作、執行、觀察和討論課堂設計。遵循“設計課例、教授課例、討論課例和反思課例”的步驟。課例的素材多樣化,諸如教學大賽實錄、課例觀察、教學設計等紙質和多媒體素材均被作為研究對象,同時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第三年,學會撰寫教學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提煉教學規律,再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學校有專門的科研經費鼓勵教師撰寫課例和研究論文。同時,學校還舉辦“教學案例”“課例評比”等校級大賽,成立“校本課程研究領導小組”“高考改革研究小組”等學術組織,給青年教師提供廣泛的展示舞臺。課例研究已成為促進教師反思的良方和提升教師個體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課例研究、教學反思、實踐淬煉,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能促使教師走向成熟。它錘煉人的研究教學能力,有利于培養扎實嚴謹的工作作風。課例研究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可靠路徑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