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開選
(江蘇省淮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語言理解與運用”是語文課程特有的課程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和關鍵。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比重,如何讓“語言理解與運用”這一方面素養落地,對于培養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但目前古詩詞實際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的課堂似乎缺失了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實踐。不少老師的課堂呈現更多的是教師單個人的“獨幕劇”,或者成了教師顯擺各種信息化手段炫技的“舞臺”,對語言的訓練置若罔聞。學生對古詩詞沉潛涵泳、整體感悟、脈絡把握、鑒賞評價等都變成了虛空。
袁行霈先生認為“語言分析應該是中國詩學理論系統的第一個層次。如果我們要給詩歌下一個恰當的定義就是‘不妨說就是語言的變形’”。如果加上作者情緒化的表達和作品時間的久遠,有時難免會造成古典詩歌語言的模糊與多義。如果我們不能準確理解古詩詞中語言的真實含義,就不能提高我們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
“語言和言語共同構成了語文教育的完整內涵,語言的實現表現為語言規律的學習和語文意識的培養,言語表現為具體的文本。”當今的古詩詞教學過分重視背誦與鑒賞,輕視詩詞語言(字、詞、句)本身的分析與理解。有時同學們雖然能勉強背誦一些古詩詞,但對詩詞中的詩眼、詞眼、用典、字詞意蘊卻視而不見,甚至理解上“謬以千里”。同樣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準確理解詩詞語言(字、詞、句),沒有借助“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沒有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和聯想,而是過多地依靠多媒體的炫彩畫面或動畫,或是同學們拙劣的表演。
1.學習古詩詞基礎薄弱
目前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他們的語文基礎相對較薄弱。不少學生連漢語拼音都沒有掌握,《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基本語文工具書都沒有,更不用說怎么查字典了。同樣不少學生對我們現代漢語中基本修辭(比喻、夸張、擬人、對偶等)知識還比較陌生。他們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者、詩詞風格等知識都不了解,一些詩人、詞人,他們連基本的什么朝代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古詩詞里出現的一些典故、名句、修辭了,這也就給我們學習古詩詞帶來了難題。
2.學習古詩詞興趣不濃
平時教學中,同學們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并不高。究其原因:首先,他們粗淺地認為學習古詩詞首先就是要求背誦,背誦是一件“痛苦的事”。“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本是學習古詩詞的不二法門,他們卻沒有認識到背誦的重要性。其次,由于他們語文基礎的薄弱,對古詩詞重點字、詞、句的理解上存在不少問題,更不要說對古詩詞賞析了。第三,學習古詩詞用時不多。他們大部分認為文化課與專業課相比,專業課學習比文化課重要。因此同學們學習古詩詞用時并不多,也就不能提高同學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1.語文新課標意識不強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已經公布。這兩份文件不僅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并明確了語文核心素養,而且突出了“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基礎地位。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些表述都突出了“語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首要對象。基于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已經成為課程改革內在要求。我們一線中職語文教師新課程標準理念還沒有完全樹立,更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2.古詩詞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我們中職語文教師的古詩詞課堂教學流程依然是“導入——解題——作者介紹——背景介紹——內容分析——作者情感——寫作特色”,這種流程似乎成為任何文學體裁教學的鐵律。這種課堂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減輕對古詩詞的吟誦。“中國古典詩詞一開始就與音樂融合而為歌的,既然是歌,就必然要有韻律節奏。”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我們需“熟讀古人佳篇,先之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曾國藩家書》)。
3.語言學及古詩詞鑒賞理論知識薄弱
中國漢字是一種以表意為主的文字,有時表現為一字多解、一詞多義,這也就給我們對字義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在語言學意義上,我們把語言符號分為“所指”和“能指”。“‘所指’并非是外部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意識中形成的概念,可用言語表達的意象,而使用這一符號的人們想要表達的就是這一事物。”這往往也就是我們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產生閱讀障礙的主要原因。
“夫詩以情志為本,而以成聲為節。”(摯虞《文章流別論》)他認為詩歌在表達情志同時,也應該注意由聲音造成一定的節奏感,用美聽聞。學習古詩詞,我們只有通過吟詠,才能積累培養我們的語感,才能真正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美、音韻美、情感美。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往往不太重視對詩詞整體結構的梳理。中國古詩詞的結構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情脈”或“意脈”。這種“情脈”或“意脈”隱藏在古詩詞中,它內在地統攝著整首詩詞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古詩詞的結構,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主旨、情感意蘊。如:通過吟詠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我們仔細揣摩就能體會到作者的意脈都是圍繞詩眼“歸”展開:為何而“歸”——從何而“歸”——“歸”往何處——“歸”得如何。
從中職語文教師的古詩詞課例看,教學內容出現的問題較多,主要是因為古詩詞文本解讀不細、不實、不深。主要表現為不能夠從一些平常的字詞句中分析出精妙之論。我們可以多參考一些專家學者對古詩詞的解讀,如孫紹振先生解讀《念奴嬌·赤壁懷古》,重點圍繞詞中的“風流”和“夢”,分析出對立而又統一的“豪杰風流”和“智者風流”,此時的蘇軾參透“人生”,把二者統一于“夢”中。這樣的分析解讀獨辟蹊徑,入木三分。
古詩詞鑒賞是古詩詞學習的重頭戲,我們鑒賞古詩詞就要通過對語言的“咬文嚼字”,來感受詩詞篇章里的作者情感意蘊,真正與古詩詞作者、詩詞中的人物對話,真正體會到古詩詞中“意象”“意境”的美感。如我們賞析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時,我們可以通過聯想和想象,結合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這樣詩中的畫面就會由原來的黑白變成了彩色,原來的平面變成了立體,原來的單調變成了生動,真正感受到王維帶給我們澄淡清幽、空靈雅潔的情感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課程,其基礎和顯性指標是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只能是語文實踐。”這也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突破傳統課堂思維束縛,積極創造新的古詩詞課程資源,真正實現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筆者曾經參加過一次學習培訓,杭州市職成教研究室黃云老師通過設計“地鐵文化”方式,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古詩詞。具體要求是這樣:“大家城市地鐵‘古代詩歌’專列。定名:‘某某號’專列。定邏輯:6節車廂按什么序列呈現?分別呈現什么內容?定包廂:以一節包廂為例,請說出包廂主題標語和大致要呈現的內容和風格。”這種別開生面的情境設計,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學習不僅加強了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而且同學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了訓練提高。
總之,古詩詞教學方法多樣,只要我們遵循新中職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理解并開展“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語言理解與運用”這一方面語文核心素養一定會在古詩詞教學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