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正琴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教育管理中心,甘肅 白銀 730900)
小學教育生活化主要是在面向生活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從學生的基本特點以及學生的日常現實生活出發,將語文融入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中,并與語文教學內容相互結合聯系起來,在對語文教學內容資源合理利用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更多學生融入到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的理解和學習的興趣。而隨著現代化教育改革的發展和深入,在我國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地有效促進教師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深入了解,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地位,提出教學的基本規則,要以學生的實踐為基礎,在學生觀察生活以及交流的過程中,將生活中的素材運用到教學中,這是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不成熟的重要階段,對于知識的學習處于了解的階段,教育生活化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感受事物的特點,使得學生對于學習充滿動力,將生活的知識融入到課堂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小學作為教育的啟蒙階段,是行為習慣以及思維模式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優化教學策略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基本特點理解教材發展的趣味性、娛樂性、生活性和時效性,在把握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提高教學內容的親和力。將現實生活的基本內容放到教育素材中,可以提高教育的號召力以及感染力。因此,教育生活化從學生的特點以及思維模式出發,促進學生對于語文內涵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能夠發現現實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內容,通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問題,使得學生能夠認識到在生活中應該樹立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積極地加強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通過實踐經驗來促進學生對于語文素養的養成,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新事物的理解,全面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育。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師在利用教育生活化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中,容易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情況,有部分教師并不能夠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這會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壓力,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堂的參與程度,對于知識的預習以及就知識的鞏固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如果對于小學生的特點認知不清楚,則會導致課堂的效率低下。忽視學生的思維認知的狀態,無法滿足教育生活化的宣傳以及引導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教學形成知識體系。在教學中形成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氛圍,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教師積極地探索小學語文的成長環境以及特點,通過發現學生的基本問題,加強對于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生活化,需要把教學活動轉移到生活的場景當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知識。學生往往缺乏一定的教學主觀能動性,教師如果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實踐性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則無法有效地激起廣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而針對小學生如何在語文學習的實際和過程中,提高小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性意識能力,需要進一步地加強以學生自身發展為中心主體地位的教育指導原則和教育生活化的方式。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國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生活化,需要讓學生充分熟悉自己的生活環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才能夠真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為學生講解課本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幫助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但是缺乏生活的實踐經驗以及認知,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卻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不僅僅扮演引導者的身份,同時也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交流可以改變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的狀態,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與學生產生一定的互動作用,這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語文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同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效果,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的元素為學生構建教學的情景模式,忽視學生的互動無法感知學生的思維模式,無法了解學生對于生活的認知狀態,容易忽視學生生活知識體系的構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對于生活的了解和知識的把握,將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互結合起來,使得教學回歸于生活,這就需要在課堂的實施教學過程中加強課堂與生活的溝通,需要引領學生能夠回歸于生活,促進學生學會生活并成為生活的主人。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遵循生活化的教學的基本原則,在創新方法的過程中保證學生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學生是教育課堂的主體,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對于生活的認識狀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使學生廣泛參與到語文的生活化教學中,以此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這不僅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加強學生對于德智體美勞認知的過程。脫離學生的特點,對于小學理解語文的基本內涵都是不利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教師在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的過程中,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成長,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充分認識到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在保證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完成的情況下,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主要基調。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身心發展理解能力較弱,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可以結合生活上的具體案例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知識構建的體系中,讓學生感覺到語文知識的應用。比如在實際教學開展中,可以利用生活當中的廣告詞、新聞熱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認知。
教師深入了解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并根據貼近生活、走進生活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生活的認知以及語文的了解,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春游、參觀博物館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元素,為學生營造良好生活情景,使得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比如在春游中可以觀察麻雀、喜鵲、小燕子或者各種植物加強學生對于語文素材的認知,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教育生活化的方式,需要使得學生在認識更多文字的基礎之上,學習語文的技巧,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選取材料的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素材,比如《負荊請罪》一文中,教師可通過播放負荊請罪的圖片來對學生進行含義的講述,而針對學習較差或者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演練促進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同時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加深對于課文內涵的分析。開展課外的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對于知識的研究,同時也是對于課文的理解過程。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注重學生對于生活知識的了解,同時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程度,這就需要教師在遵循教學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元素提高學生對于教育生活化的了解。同時加強對現實生活素材的挖掘,提高教學內容的親和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