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芳
(江蘇省昆山市柏廬實驗小學,江蘇 昆山 21530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科的重要基礎,也是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礎,所有學科都離不開閱讀。課堂上,教師必須注重借助文本細讀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經常抓,靠上抓,努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閱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分析文章的詞句,欣賞詞句的優美,感受文章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借助字詞句段篇的解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小學生既要有理解文章的能力,還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品質。教師應該堅持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著眼點出發,提高小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部分老師在閱讀文本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但是部分教師由于年齡的限制,只是把信息技術手段當作擺設,因為學校要求老師運用,他們不得不用。即使學校配備了高端的多媒體設備,一般情況下使用率不高,因為制作多媒體課件對于他們來說,實在是有些困難。他們不得已,教師講授,學生傾聽,仍然沿用古老的教育教學方式。有時候他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也只是當幻燈片來使用,里面只是打上課本上的一些普通的文字,對于微課的制作、視頻的插入、剪輯,他們基本上不使用,當然更無從插入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顯然難以顯現趣味性,更不用談文本的深入分析了。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文本的詳細解讀,不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有時為了省時省力,教師把答案直接抄在黑板上,學生照抄不誤,讓學生死記硬背閱讀題答案,或者把教師的板書記錄在課本上,沒有消化吸收這一環節,全部變成了“喂養”。這樣的閱讀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教師負責往里“灌”,雙方都很受傷。
小學生的人格培養主要依賴于小學階段的基礎科目學習,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與思想情感培養是相輔相成的,互為因果。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正是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重要載體,而語句理解能力又是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與保障。
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表達技巧,主要是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細節描寫的好處,這是語文教學的硬功夫之所在。小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理解、熟練運用修辭手法,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就會陷入僵局。教師應該注重重點語句的詳細解析,指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把文章的語言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閱讀思維品質。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課文,對課文先有個基本的大意理解。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優美句子一一進行品味,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眼前常人看來普普通通的景物描寫得出神入化,讓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的。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體會課文中排比句的運用之巧妙處,對桂林山水的描寫能夠起到怎樣的突出作用。最后,再讓學生精讀課文,重新品味課文的意境,熟讀成誦,進行背誦比賽,學以致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改正閱讀中的盲點,學會正確細讀文本,解讀文章的修辭方法與布局謀篇技巧,可以提升他們運用語言的水平。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習慣,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會讓他們一生受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教師要教給學生瀏覽法、略讀法、精讀法三種基本的閱讀方法,明確其適用范圍、特點,并學會運用,舉一反三。
注意對學生良好的習慣的培養:一是指導學生養成默讀的良好習慣。它比出聲讀省力省時,效果好,還不會影響到別人。這是一種最高效的閱讀方法。二是培養從整體上領略課文的能力。整體感知就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文章大意。這是閱讀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技能。三是學會從文章中找尋關鍵詞、抓重點,找題眼,尋找中心句。只有抓住了文章的關鍵詞和中心句,學生才會快速領略課文的內容。四是學習文章中含有修辭方法的句子,這些句子要學會運用,提升寫作水平。五是指導學生到自然中尋找課文內容。如《觀潮》《爬天都峰》《桂林山水》此類涉及山川風景等的文章,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增加一些感性認識。如有條件,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生活,增加認識,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過:“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極關重要。”如果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上只是感悟,一讀到底,一味探究,聽說讀寫能力不過關,那么語文課程真的太失敗了,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更無法談起。因此,語文課應該把練放在重要位置。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注重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結合,積累語言,感悟內化,遷移運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習作水平全面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就達到了。
讀練結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推敲、品味詞語,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進行積累。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比如可以看動畫說話,用詞語說話,想象說話,聯系實際生活說話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不斷地思考、總結、實踐,才能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只有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究、實踐學習,才是有效的閱讀教學。只有這樣堅持下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中國有句古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憑借,讀練結合,形式多樣,才會有所收獲。許多學生只喜歡讀課本中的內容,不喜歡課外延伸,存在懶惰思想。其實,對于文本老師都要求細致去讀,可是課堂四十分鐘畢竟有限,導致學生囫圇吞棗。為了提升孩子們的閱讀水平,教師指導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是上策。部分教師、家長反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認為這是浪費時間。這種錯誤思想必須擯棄,會對學生的閱讀產生一定的阻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例如,學習《景陽岡》時,這篇節選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課文,學生一定從影視作品接觸過,由于事先亦理解故事的大體脈絡,針對一些故事背景和完整細節,教師可“趁熱打鐵”,推薦學生閱讀現代版的章回體名著——《水滸傳》中“景陽岡武松打虎”的那一章節,先從原文中所選取的那一章讀起,接著擴展至閱讀整本書,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
再如,高年級可以閱讀《平凡的世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一部小說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百萬字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小說以陜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這部小說以農村題材為主,通過對年輕人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中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的背景,學生無從知曉。但通過閱讀小說,學生從復雜的矛盾糾葛中,了解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令人目不暇接,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總之,閱讀教學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項目,它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有益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抓好閱讀教學這一關鍵環節,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它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逐步形成,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對學生一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