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唐擁軍* 陳 超 禹懷亮
(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新疆·阿拉爾 843300)
中外建筑史是城鄉規劃、建筑學專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為學生提高修養、豐富建筑知識、激發創作靈感、了解建筑技術與藝術等起到了積極作用。該課程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一般設置在一年級下半學期,共48學時。
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中外建筑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凸顯著自身全新的特點。課程內容涉及面寬,知識度廣,所以教學中存在系統性、豐富性的要求和特點。同時,作為從歷史中學習建筑的文脈、語言,需要讓學生對建筑文化、功能、形式等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所以中外建筑史課程又具備基礎性、普適性的特點。
中外建筑史課程通常開設相關專業的低年級,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與教學需求與以低年級為主的教學對象存在一定的現實教學問題。
(1)教學內容與實際學時不匹配。中外建筑史包括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外國近現代建筑史三大部分,涉及的內容非常龐大。不同時間節點、不同背景會產生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流派,課程中主要講述發展水平較高的建筑成就,使得授課內容有很大的跳躍性和差異性。由于學時有限,只要求學生對中外建筑史有基本的認識而沒有對建造活動與社會背景因素等展開深入的分析。這就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課后不能及時復習,最終考核結果不理想,也難以將課程內容運用到設計中去。
(2)理論課偏重,實踐性不夠。在高校教學實踐中,這門課程一直以一門理論課程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依然是以教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性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深化認知,或者引導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強行記憶。課堂互動較少,學生容易產生疲勞。同時,在建筑史的授課過程中還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引導方面的培養。
(3)考核形式單一。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我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學期末試卷考試的結果性考核方式。學生在考試前集中突擊復習,即使通過考試,也對今后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
(4)學生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中外建筑史學習主體的學生,在該課程的學習實踐中缺乏主動性,也缺乏積極性。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引導,被動進行認知記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程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該課程的整體教學成效,也影響著該課程的整體利用率。
(5)學生對古建筑構件缺乏直觀的認識。建筑史中存在諸多較為復雜的建筑構件,如中國古建筑構件斗拱、羅馬的拱券結構、帆拱結構等,這些知識點的講解只依靠二維圖片,是很難讓學生理解,也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應根據院系自身情況,作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提高修養、豐富建筑知識、激發創作靈感是城鄉規劃本科教育的立足點。建筑學學習的過程是“欣賞—模仿—實踐”的認知過程,因此,建筑類課程的教學安排應尊重這一學習規律,充分考慮理論學習、案例設計學習和實踐學習三者的關系。由此教學目標應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歷史的解讀。學習中外由古至今的建筑發展史、建造活動、建筑思潮等,理解產生不同建筑文化差異的社會、歷史、宗教、技術等因素。
(2)建筑的認知。熟練的掌握不同歷史時期建筑的營建特征,更深層次的認識功能、空間、材料等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
(3)建立成熟的史觀。建立關于建筑歷史與傳統文化關系的基本概念,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學習過去的營建文化,為的是今后能夠更好的繼承、發揚與創新。
3.2.1 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教學專業性
在當今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培養模式下,中外建筑史課程需要具備強烈的專業性。該課程需要強大的歷史社會背景的支撐,這就需要授課老師在原有建筑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還需要將建筑產生的歷史背景、人文思想、建筑思潮相結合,通過自身的理解和語言的加工,輸出給學生。
在課程講授中可以采用類比法,同一時期的建筑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較,找出建筑構件異同與產生背景的異同。比如在講古羅馬帝國時期大量公共性建筑,可與同時期的漢代宮殿性建筑進行對比。地處不同區域的兩個國家建筑類型、建筑材料、營建方式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這種引導式的知識點串講,可以強化學生記憶,激發學習熱情。
3.2.2 增加實踐性教學的比重
(1)增加案例剖析與互動教學。根據所授課程的內容分配,引入建筑實例剖析,增加視頻的觀看,結合視頻講解,比二維圖片直觀性更強。根據地域情況,可增加實地參觀調研,如我校所處南疆地區,可在民居的講授過程中加重地域性建筑的部分,選取一些有特色的民居,結合認識實習帶學生參觀學習。
(2)增加實踐考察與感受教學。感受的教育方法就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無意的去學習,靠平時的日積月累的經驗使得學生的記憶更加的深刻。我校城鄉規劃專業開設了古建筑測繪實習,但課程的設置與中外建筑史是割裂開來的,開設的學期也相隔較遠。在后續的教學改革中,可以將古建筑測繪實習與中外建筑史課程同學期開設,學完理論知識,再選取幾處具有特色的民居,帶學生實地測繪,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實踐出真知,測繪完畢后,布置學生使用相應的繪圖軟件,將測繪的古建筑電腦復原。此類實踐性教學不僅考查學生在測繪過程中對數據的準確把握,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3)增加模型制作與過程教學。可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分組制作模型。如中建史中古建筑構架里面的斗拱,在傳統的教學中,這一部分是較難理解的,可以選取簡單的小型斗拱,讓學生在學習構件的同時掌握斗拱的生成方式,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又如外國近現代史中有諸多建筑大師,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建筑及建筑大師,分組制作模型,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掌握建筑的功能分布,空間組成。
(4)增加虛擬現實VR技術應用與體驗教學。可根據院系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引入虛擬現實技術。它可以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由傳統的“以教促學”的學習方式代之為學習者通過自身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得到知識,讓學生能不出校門就感受到所學知識的空間感,建立更好的建筑感知。
(5)改變考核方式,增加過程評價。降低的期末閉卷考試的成績比重,增加過程評價。過程評價的方法有如下幾個:①在授課的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可以結合重點學習內容給學生布置抄繪作業。如:佛光寺大殿的平、立、剖面圖,古希臘柱式,著名建筑的大師的建筑作品平、立、剖面圖等。②布置讀書報告。課堂有限的學習時間是不足以全面的講述本門課程,可以與課程相關的重要論著布置給學生,最終以讀書報告的形式來考查該部分的成果。③案例分析或調研報告。結合當地城市特色,可以將課上講述的實例中的一個或幾個布置給學生,做實地調研。或學生上網查詢相關的資料,進行案例分析,最終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
最終的成績是由考勤、抄繪圖紙、讀書報告、案例分析與最終的閉卷考試的成績綜合打分,做到從“教”到“學”到“考核”一起改革。
中外建筑史課程對實踐性教學和專業后續的設計課程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要以“歷史的解讀——建筑的認知——建立成熟的建筑史觀”為目標,明確教學重點,增加濕陷性教學的比重,合理安排相關課程的協同關系,來達到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