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勝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日益增長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道路工程的發展隨之突飛猛進,國家對各高等院校道路工程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亦十分關注。“道路勘測設計”作為土工工程專業(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對學生掌握道路勘測設計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構建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具有深遠意義。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仍有部分院校在“道路勘測設計”課程教學方面存有如課程繁重而教學課時少、部分內容較為枯燥、教學內容重點分配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等諸多問題,使得不少學生出現對該課程興趣較低、不能較好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等情況。[1-2]基于此,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教學規范化,需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本文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思路等內容進行探討,以期提出相應改革方法。
近年來,道路工程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在此期間如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2012)及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等新規范不斷出臺,但院校教材卻并未及時同步更新,院校館藏也因為對更新后的規范、施工圖集等教輔資料的購買不及時使得館藏資料十分滯后。而“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講授內容需與現行標準及規范相互統一,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并熟記道路設計理念變化的原因所在。若學生在課程學習及課程實訓期間缺少相關的參考資料,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習難度繼而影響學習熱情。
“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多元且繁重,以公路和城市道路作為兩大體系并包含平面設計、橫縱斷面設計、平面交叉設計以及立交設計等多個組成部分,各部分在內容上又相互交叉,有些甚至是教學過程中的前置課程。例如,學習“道路勘測設計”課程之前需學習“道路工程制圖”“測量學”等課程。因此,為保證“道路勘測設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效果,工科院校提出的專業培養方案要求72學時的總學時,而為了考慮工程方向教學的實際情況,許多院校專業培養方案總學時最低下降至42學時,這雖然響應了教育理論學時減少的要求,但是該課程需講授內容多而實際學時少的矛盾日益加深。[3-4]
作為一門十分注重實踐性的課程,“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實踐環節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重點。土木工程專業(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學生的就業大部分去往施工單位,而基層施工企業基于行業特點及國家相關規定,普遍推行了項目責任制,因此,項目負責人出于對施工現場的管理、施工進度的把握以及對工程質量、施工人員安全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對在讀學生進入施工現場實地學習較為排斥。[5]針對這些情況,有些院校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供學生進行實習,但是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實習基地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實習崗位以滿足學生的實習需求。如此而來,多數學生并未在實踐能力方面取得實質進步,導致進入企業后真正上手前所需過渡時間普遍較長。
“道路勘測設計”課程內容中涵蓋了汽車行駛理論、交通概論、道路線形設計等內容,因此,該課程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較多的相關理論、概念及計算公式,這對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使得這些學生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便對該課程興趣降低,出現畏難情緒。此外,在工科院校培養方案中,“道路勘測設計”與其先修課程在時間銜接上往往也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時不知所措,這也是另外一個學生對該課程興趣較低的原因。
在評價學生對“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掌握程度時,多數院校僅以結課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指標,該考評方法單一、片面,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學習情況無法進行全面考核。并且,此方法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針對教材更新滯后、教輔資料館藏不足等問題,選擇一些新型網絡教學資源,例如“微課”“翻轉課堂”等軟件進行相應資料的補充是一個不錯選擇。[6]例如,教師可充分利用目前新興的“微課”式教學模式或者圍繞某個重要知識點制作簡短、新穎的小視頻,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知識點的補充,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并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新型網絡教學資源及時獲取最新的資料,在課堂中與學生們分析討論新、舊規范隨時代變化的緣由和參考實例,了解當時專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只對學生進行“強灌式”教學,即生硬記下新規范而不知其變化緣由。
開展教學工作前,教師需對教學大綱進行深刻理解并做到準確把握,進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調整與適當刪減,使教學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從而在規定的學時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道路的平、縱、橫設計與選線、定線等內容,是道路工程設計的核心知識點,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學時讓其理解、消化,再如交通量及通行能力等內容,可引導學生自學或者略講。此外,在編排教學內容時,課程重要知識點的內在關聯需銜接得當,講述清楚,最好具有一定的重復度,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道路勘測設計”課程對實踐性有著較高要求,而課程實訓環節則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重要環節,因此,課程實訓環節在“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針對院校學生人員較多而實訓教學基地崗位不足等情況,可依托學校和教師的社會資源,與不同性質的單位如業主、設計院、施工方、檢測方等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在互惠各贏的原則下建立多個實訓教學基地,以滿足大量學生對課程實訓訓練和專業技能培養的迫切需求。例如,在院校統一組織下,教師現場指導學生在實訓教學基地開展為期半個月至一個月的道路勘測現場實訓,讓學生在現場切身地體驗教材中講述的勘測方法,使得學生在現場實訓的過程中可以將路線幾何設計等理論知識與實際道勘工作互相結合,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道路勘測設計專業技能,加強了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是使得學生明白了理論知識與現場實際情況相結合對于勘測設計的重要性。
針對“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等問題,可以從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入手來進行改善。例如,同過去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和電視教學等)表述更加生動、形象,從實際出發,將具體工程實例和專家研究想法以更加具體、易理解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更可以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效率,強化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此外,院??裳堃恍┯兄嗄昃唧w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來校講課或作報告,針對“道路勘測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要點、難點及實踐性較強的內容,結合自身實踐經歷和具體思路對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設計規范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以及在滿足設計規范的同時如何使設計結果更加合理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實例。這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實踐工程案例的理解,還強化了學生對工程困難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并且可以顯著提高總體教學質量和效果。
在學期末尾對學生在“道路勘測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核時,基于專業培養要求和該課程較強的實踐性屬性,我們需要采用多樣化的考評方案來盡可能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和掌握程度。例如,在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基礎上加上課堂平時表現、完成作業的優劣和教學實訓環節的成果作為平時分,占比總成績的20~40%,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程度,還可促進學生對“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更進一步了解。
綜上所述,在面向土木工程專業(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的核心專業課程“道路勘測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本文通過教學分析和實踐等方法,證明了創新教育方式、整合教學內容、強化課程實訓、改善教學方法以及完善考評方案可以較好地解決“道路勘測設計”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上述改革方案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對其它非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的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