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鄭州西亞斯學院堪薩斯國際學院 河南·鄭州 451150)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中國教育開放水平的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各地市的合作辦學機構陸續涌現,而作為河南省內一所發展歷史最長的高校——鄭州西亞斯學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豐厚的底蘊。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國際化育人的環境為培養既精通英語又擅長法律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然而二十年的發展讓西亞斯學院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與挑戰同在。
如今,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對于法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既精通法律又精通英語的高尖端法律人才鳳毛麟角。2019 年2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快推進我們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張清、商天然2019:66)。法律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
2002 年,馬慶林在《試論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來自西北政法學院法律外語系的調查報告》中詳細地介紹了該校在教學規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資隊伍建設及畢業生就業狀況等情況,為其他高校進行理論及實踐探索提供先例。2007 年,封桂英在《法律院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一文中指出高等法律院校的英語專業應利用自身優勢,形成“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現有模式,同時指出各高校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改進現有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的設置。2012年,劉顯鵬,張霄龍在《“英語+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之可行路徑探析》一文中對此模式進行了概述,并指出它存在的問題以及完善此模式的途徑。2017 年,馬彥峰,張法連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機制探究》一文中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涉外法律人才評價機制等方面分別闡述了構建人才培養機制的具體路徑。2019 年,金利鋒,何長文,丁利明在《“法律+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一文中通過分析涉外法律從業人員實務能力對此模式提出優化建議,提倡各高校應當根據自身條件整合資源,突破創新。
第一,培養目標模糊化。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有:(1)法學院的學生在大三時輔修英語專業;(2)法學院專門聘請精通法律英語的教師開設雙語課程;(3)英語專業的學生從三、四年級開始轉入法學院學習;(4)以外語學院為依托,選拔優秀學生進入“英語+法學”行政班。以上四種培養模式各有優缺點,共同點是培養目標模糊化,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質量融合兩種或多種專業及技能,而以上培養模式,尤其是第一種和第三種隔離了兩種專業,融合程度不達標,無法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標準。
第二,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不同模式培養下教學內容差異性很大,有的高校教授基礎英語知識+專業法律英語知識,有的高校教授雙語的法學知識,大多偏理論性,缺乏實踐性知識。然而市場上急需業務能力強的涉外高級律師,既要求掌握國內外法律知識條文,又精通司法文書的撰寫,法庭上的辯護等實踐技能。
第三,師資力量薄弱。目前高校的師資配備處于尷尬境地,大多英語專的教師法律知識不過關,法律專的英語技能不過關,真正融合兩種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少之又少。有部分法律英語教師是一線涉外法律從業者,實戰經驗豐富,課堂內容生動有趣,卻往往由于缺乏教育規律,讓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第四,缺乏校企、校政合作的探索。高校培養人才需要滿足市場的需求、企業的需求,因此加強與政府企業合作至關重要。目前,大多數高校仍然以傳統教師課堂授課為主,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法律實踐技能,與公檢法機關、政府法制辦、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實務部門合作較少,培養出的學生出現結構性缺陷,因此無法滿足國際社會的需求。
鄭州西亞斯學院堪薩斯國際學院是教育部予以資格認可的中外合作辦學單位,允許實施授予境外學士學位。學校秉承中西合璧的辦學理念,堅持走國際化辦學道路。大力引進外籍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之比居全國首位。并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多達50 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200 多所高校。這些優勢為西亞斯學院培養“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提供前提條件。
其次,西亞斯學院于2007 年成立國際法教研室,堅持以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實用法律人才”為目標,大力實施國際化全人教育。主要承擔國際法學與雙語課程的教學任務,具體課程包括國際法(雙語)、國際商法(英)、英美法導論(英)、國際商事案例分析和仲裁模擬等。同時,該校的外語學院擁有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常年有約20 名外籍教師講授英語專業技能和知識課程,可以在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保障、網絡教育資源、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
高校培養“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需要外語學院和法學院的通力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各高校要結合培養目標、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人才評價途徑等方面,制定出適合本校發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第一,確立“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2019 年5月舉行的涉外法治專業人才考量標準研討會上,據劉華春處長介紹,“截止到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初步統計,涉外律師為7231人,僅占全國律師總數的1.8%”(張清、商天然2019:68)。因此,結合國家法律法規及市場對法律英語人才的需求,“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能夠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的高端復合型法律英語人才”。
第二,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完善是培養優秀高校畢業生的前提條件。首先基于“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法律從業人員積累的實戰經驗,不斷完善“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學科體系、理論知識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其次選取與時俱進的涉外法律英語教材,教材既要包含核心法律理論文化知識,又要囊括涉外法律服務實踐經驗。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張法連教授主編的法律英語系列教材,結合《法律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涵蓋法律英語閱讀、寫作、翻譯、文化、詞匯等各個方面,既是法律英語證書(LEC)全國統一考試指定用書,又適用于全國高等院校法律英語專業教學。此外還需要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例如涉外法律文書寫作、涉外法律談判、涉外模擬法庭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高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與國外兄弟院校之間的合作,和法律事務部門之間的合作,將實踐活動納入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第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針對目前高校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例如針對英語專業教師法律知識薄弱的問題,應該加強崗前培訓,或者利用合作辦學機構的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來本校任教。同時可以聘請高水平的法律事務部門專家開展研討會等,加強對本校教師的培訓力度。對于經驗豐富的涉外法律律師和法官給予優厚待遇,邀請其走進課堂給學生開展模擬教學。最后,高校應大力支持青年教師、骨干教師走出課堂,參加國際研討會、交流會等,學習先進教學經驗,或者選取部分優秀教師走進一線,到涉外法律事務部門兼職或掛職,取得一手教學材料,培養法律實務能力。
第四,構建“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評價體系。高校需要構建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來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堅持以輸出為導向,逐步形成“以評促教、以評促學”,評、教、學互相推動互相融合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認可的律師職業資格考試和目前全國比較權威的外語類法律證書考試(LEC),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參加美國律考(USBAR),以考促學,畢業即就業,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過程性評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