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愿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2015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建設任務。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大力推進個性化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在國家“創新創業教育大浪潮”的影響下,高校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逐漸重視起來,創新創業教育也相繼融入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當中,有的高校甚至專門開設“就業指導與創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但由于相關課程改革和建設時間較短以及經驗不足,加之學生的認知水平較為薄弱等因素,導致課程在改革、建設及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環節,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創新創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采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來指導教學實踐,以達到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指以學生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能力矩陣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進行了解,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情景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從學生接受知識到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在實踐中深化知識再回到實踐中去,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學會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課程開始前,利用能力矩陣對學生知識水平和具備的能力進行了解和分析。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等實際需要,將學生的能力劃分為“意識、品質、知識、思維、精神、能力”六個范圍,并將矩陣中相應的能力分成“識記、理解、運用、分析、創造、評價”等級,分別用A1、A2、B1、B2、C1、C2 表示。在上課前,授課老師指導學生按照個人實際情況,填寫能力矩陣表,老師可以通過學生填寫的能力等級僚機學生所處的能力等級,在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
從教學引導及學情分析、教學形式設計、教學情境任務設計以及教學綜合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教學過程設計,四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由淺到深,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能力范圍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識記、理解、運用、分析、創造、評價”六個能力等級的實現,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1)教學引導及學情分析。教學初,向學生介紹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等,同時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能力矩陣,并指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填寫能力矩陣表。同時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學習期望等進行學前調查。老師根據學生填寫的能力矩陣表和學前調查分析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習偏好,幫助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
(2)教學形式設計。傳統教學形式是以教師為主,通過老師的理論教學灌輸,學生聽來獲取知識,課堂是單一的“講臺+排排坐”的形式。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需要采用以小組試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一般是結合教學之初,開展的教學引導和學情分析中學生填寫的能力矩陣表和學情調查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圍桌而坐。除了課堂教學外,還需要開展必要的課外團隊實踐任務,課后實踐結束后課堂分享也要以團隊形式開展,所以圍桌形式不僅方便學生進行討論,也利于老師有針對性的輔導。
(3)教學任務設計。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梳理課程知識點以及學生填寫的能力矩陣表和學情調查情況設計教學任務,分為理論學習任務和實踐學習任務。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制定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進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并將學習成果通過團隊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相應的能力等級,老師在過程中扮演的是指導者、組織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在教學中,老師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長和收獲,對任務的安排既有共同要求,也有個別要求。如在任務分配上,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難易不同、數量不同的任務,課堂點評要及時肯定學生的成果和指出不足之處,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知曉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理論學習任務主要由教師由老師設計任務,把學習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任務中,通過教師“拋磚引玉”“鋪路架橋”的引導和輔助,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進行具體的操作,自主收集資料開展討論、分析、總結,形成小組報告,完成相應的任務。在課堂現場匯報,分享所學的知識、學習過程的收獲以及存在的困惑和未解知識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點評、指導和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在開展任務教學前,教師要適當講授課程內容,比如章節內容,基本的定義和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理論有一點的認知和了解,避免學生一頭霧水,形象教學效果。這樣,不僅能學練結合,使學生鞏固和完善所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任務需要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分步開展。首先,根據不同小組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招募研究生助教,研究生助教需要是有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且有能力指導本科生開展實踐活動能力的,比如參加過“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或者獲得過創新創業相關領域優秀成果的研究生。其次,由研究生助教指導每一小組撰寫創新創業項目申報書,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由老師和同學共同提出問題和修改建議,不斷完善申報書。最后,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參加該年度的“互聯網+”“創青春”或者創新創業領域的比賽,每一小組選配一名專業指導老師,可以由課程老師推薦也可以由學生自主尋找,研究生助教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共同參賽。“本科生+研究生助教+導師”這樣的實踐方式不僅能夠多方面鍛煉學生,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能加強師生之間研學交流,促進高校專業教師對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
(4)教學綜合評價。教學綜合評價由教師評價學生和學生評價老師兩部分組成。教師評價學生主要根據學生的課程參與度(30%)、基于能力矩陣設計的教學任務完成情況(40%)、期末考試(30%)來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和能力等級的到達度,老師可以根據對學生的評價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生評價老師主要根據老師的師德師風、課堂開展形式、教學任務設計、指導學生的能力來開展評價,使任課老師了解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和意見, 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為教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將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于創新創業教學中,打破傳統的理論灌輸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是學生開展學習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獲取知識,不論是對教學本身還是學生掌握知識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學效果明顯提升。一是根據能力矩陣能讓學生清晰的了解到自己對于創新創業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以及要實現的能力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較為活躍;二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能力設計的教學任務,可使是原本抽象的知識點變為具體的實踐操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參與實踐,完成任務,學生個人潛能得到有效激發;三是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從講臺走到了學生中間,從“講授者”轉變為“指導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實時溝通,將嚴肅的課堂變為活躍的學習活動,實現了“寓教于樂”。
將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于創新創業教學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仍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完善。一方面,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學生接受新的教學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學水平,用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耐心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另一方面,為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采取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要以小班教學為主,但由于高校基本采用大班教學,對教師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此需要學校給以一定的支持,實行小班教學。
綜上所述,基于能力矩陣的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創新創業教學中的應用從“教”和“學”的角度深入思考如何能夠切實提高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作為高校教師,必須主動探索,進行資源整合,深化教學改革,有效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