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軍
(重慶市石柱縣魚池鎮小學校 重慶 409100)
小學班級中數學“學困生”的計算速度慢,準確率低,記憶力也較弱,數學學習成績遠比其他學生低很多,對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課堂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近年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學改革日新月異,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在不斷推陳出新,為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學“學困生”在不同環境、不同學段有不同的成因,大多是出于學習素養,而很少是因思想品質問題。面對數學學困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學校和教師必須對其進行轉化,要關注學困生,深入研究其成績差的原因,積極采用多種有效轉化措施,對其嚴格要求,幫助學困生逐步克服自身的學習困難[1]。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大部分學困生對數學都有抵觸、厭倦、毫無興趣的傾向,這種消極情態往往會阻礙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要想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就需要教師精心誘導,尋找有效的途徑,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精心創設生活情境,使他們置身于數學生活的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動手操作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青蛙吃害蟲”時,可先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么,是誰的好朋友。接著出示投影:大青蛙吃56只害蟲,小青蛙吃30只害蟲。這個導入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做好鋪墊。如教學“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進位加法。第一步,指導學生按“湊十”的需要操作小棒,根據要把九根小棒“湊十”的需要,引導學生把2根分成1根與1根,把其中的1根放到9根里湊成10根,再與剩下的1根合并成11根;第二步,讓學生較詳細地口述操作過程;第三步,要求學生脫離實物,通過表象默默地想操作過程;第四步,引導學生壓縮、簡化說與想的口算過程。這樣通過動手和動口,學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
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對象的不同思維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大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游戲法或比賽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多樣的學習方法,做一些更細致的個體工作。除了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和實踐應用的學習方法。教學中要盡量從內容上求異,從題材上求趣,從形式上求新,加強直觀教學,充分運用電教手段,擴大容量,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屏幕上光、色、形的變化,能給學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從激發學生獲得成功的欲望入手,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回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益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應把更多的愛傾注在學困生身上,以真情的愛喚醒沉睡的心,像春風化雨一樣,諄諄教導、循循善誘。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多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用愛心來感化,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教師盡量不要批評學生,能表揚的要表揚,不能表揚的要溫和指導。教師要盡量做到:讓學生一見到自己就高興、就愿意親近。這樣,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情感遷移到學習上。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名學困生,由于單親家庭的影響,導致紀律差、學習差,在校期間表現也不好。通過了解,原來是父母離異,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一天放學,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和他推心置腹地談了起來,引導他從自己身上找到閃光點,鼓勵他發揮自己的優勢,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個堅強、懂事的孩子。之后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他聊天,并給予他生活上的幫助,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事情出現了轉機,這位同學上課不再走神,稚氣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學習成績也大大提高了。
小學生數學“學困生”大多不是因思品問題,而是數學思維、興趣、方法等學習素養上的問題,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思想,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關愛和培養,一定會有效促進學困生的轉化。但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對于他們的教育,需要一線教師滿懷熱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給予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力量,讓他們逐步向優秀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