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寒菡
(浙江省諸暨市五泄鎮(zhèn)小 浙江紹興 311800)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我們講述的道理,學生是接受內(nèi)化還是當作“耳邊風”,我們誰也不知道。只有讓學生自己打開知識的盒子,真實體驗生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案例一: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下《小水滴的訴說》第一課時
課堂伊始,老師準備了一杯200ml的水,又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只一次性杯子,然后她把水倒入第一個學生的杯子中,第一個學生又把水倒入第二個學生的杯子中,以此類推,5分鐘以后最后一個學生的水又倒回了老師的杯子里,此時因為水杯里的水傳遞了30多個學生,盡管學生們很小心,還是灑了一部分出來,最終老師杯子里的水只剩下180ml。于是老師得出結(jié)論:要節(jié)約水資源,因為水資源非常稀少。
簡要分析: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動,學生參與性很高,積極性也很高,但是這個活動最多能得出水在運送過程中會有損耗,我們要更小心一點。而該老師得出的結(jié)論,風牛馬不相及,為了得出結(jié)論而得出結(jié)論。這個活動體驗沒有任何的生活性,沒有學生在日常生活里這樣玩水,無端浪費水資源。甚至這與節(jié)約資源的理念完全背離,為了體驗浪費了這么多一次性杯子,造成了更大的污染和浪費,不管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不可取的。
解決策略:體驗的素材選擇要有現(xiàn)實性。同樣,在引導《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有位老師設計的是“涂方格”的體驗,老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張100個小格子的紙,然后讓學生把無法利用的水資源涂上顏色。地球上的水有97%左右是海水,當學生一格一格把格子涂滿,到后面,他們甚至不忍心下筆,此時他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發(fā)自內(nèi)心感受到水資源的匱乏程度。從外在行為感受內(nèi)在的道德情感體驗,該教師的情景體驗式教學,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重要意義[1],從而達到深入學習的效果。
案例二: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下《小水滴的訴說》第二課時
在“節(jié)約用水”環(huán)節(jié)設計中,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盆水,讓他們循環(huán)使用三次,于是大部分學生先洗手,后擦桌子,最后拖地。
簡要分析:該老師的設計意圖非常新穎,讓學生自己在循環(huán)利用水的過程中明白節(jié)約用水的方法。但體驗活動設置得過于簡單,場景設置太狹窄。
在教室里無法完全發(fā)揮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就喪失了多個可能。“節(jié)約用水”中如何實現(xiàn)循環(huán)用水,還可以深度挖掘。
解決策略:體驗素材的選擇要具備生活性,把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放到課前家中去進行,學生的成果就不會只有那么一兩種,同時把節(jié)約用水和家庭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關(guān)注身邊的點點滴滴,把節(jié)約用水落實到千家萬戶,知行合一,從而達到深入學習的效果。
案例三: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下《風兒輕輕吹》第一課時
片段一:在“風兒在我身邊”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安排了一個體驗活動:
師:拿起小手扇一扇,用點力,你感覺到了嗎?你們感覺到了嗎?瞧!風兒就在我身邊,揮一揮手就來到。
師:伸出你們的食指,像我這樣在手指上畫個手指人。給它點涼風,再給點熱風試試。有什么感覺?
學生:手指涼涼的,手指熱乎乎的。
師:我們不僅可以制造風,還可以怎么找到風,要怎么找到風呢?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用帶香味的扇子扇風。請同學先閉上眼睛,用心體會,再睜開眼睛,引導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官去感受風。
師:你怎么找到風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生1:我聞到了一股香味,是風把香味送來的。
生2:我看到風把我的頭發(fā)吹起來了。
生3:我聽到風來了有“颯颯“的聲音。
生4:風吹來的時候我感覺皮膚涼涼的。
片段二:“風在大自然中”環(huán)節(jié)設計:
師:課件呈現(xiàn)教材18、19頁的情景圖,想一想:風在哪兒呢?找到后和同桌說一說吧!
生1:有一個詞叫“斜風細雨”,有時候下雨有風聲。
生2:下雨后空氣特別清新,風把好聞的味道吹來了。
生3:我聽到過風樹葉吹得“嘩啦啦”。
簡要分析:第一課時需完成的課時目標為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與大自然有共在感。重點應在自然中感受風兒,和風兒一起玩耍,從而親近自然,但這位老師把體驗活動安排在了尋找風兒中,而對重點環(huán)節(jié)“風在大自然”卻一筆帶過,放了兩張情景圖,讓學生尋找風在哪兒,也沒去感受大自然就停止了。如此這般主次不分,何談深度學習?
解決策略:體驗要有主次之分。在上述事件中,教師組織的體驗活動應該是為親近自然這個目標服務的。如果教師能在“風在大自然中”的環(huán)節(jié)里增加一個體驗活動:如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風車,然后讓學生去學校花壇邊自由活動,則既能讓學生感受到風的存在,又能使學生親近自然,何愁無法進行深度學習。
體驗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歸還給了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現(xiàn)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自我實踐、合作探究、主動思索,體驗并生成新知識,對思想感情以“理”導,以“法”約束[2],盡管體驗活動有諸多優(yōu)點,但始終需明確,再優(yōu)秀的體驗活動設計都是用來服務目標、實現(xiàn)目標的,如果偏離甚至脫離目標,即使設計得再絢爛多彩、異彩紛呈,都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
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吃透教材,認清思路,把握每堂課的重難點,一般來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至關(guān)重要,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應該集中力量攻克。因此,在有限的條件下,更應該把體驗活動放在重難點上,主次分明才能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