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小明,黃 森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別經濟與國際商務研究中心,重慶400031)
自2009 年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啟動以來,金磚國家的農業產業地位在全球范圍內大幅提升,到2018 年,金磚國家的農業生產總值已經占據世界農業生產總值的60%左右。與此同時,金磚國家之間也有著頻繁的農產品貿易往來,導致了金磚國家之間的各類農產品貿易發展迅猛,為全球貿易復蘇注入了積極的血液。在金磚國家中,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其無論是農產品生產量還是消耗量都居于世界前列,而巴西雖然人口總量遠少于中國,但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有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極其適應農作物生長。中國和巴西都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生產大國,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具有重要意義。在2018 年的前8 個月,巴西出口了685 億美元的農產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大豆及相關產品。我國農業部的數據亦顯示,中國進口巴西農產品中貿易額排名第一的就是大豆。可見,在農產品貿易上,兩國互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研究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中國和巴西兩國農產品的貿易現狀和發展潛力,對進一步擴大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規模,實現中巴農產品貿易平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也較為關注中國與巴西雙邊貿易問題的研究,如楊綠野、吳誠(2012)指出金磚五國貿易合作機制形成以來,中國與巴西的雙邊貿易最為緊密,進出口的增長也最迅速。這一緊密的雙邊貿易聯系也得到了馬欣、田志宏(2015)等學者的呼應。但趙捷(2017)指出中國在與巴西農產品貿易中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且這種趨勢日益明顯。部分學者研究了中國和巴西具體某一種類農產品的貿易情況,如王娟等(2018)針對中國和巴西的大豆貿易現狀進行了描述。還有學者關注中國和巴西雙邊農產品貿易的互補和競爭性問題,如陳蔚(2014)、韓亭輝、劉澤瑩(2018)、王丹等(2018)在梳理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情況后均認為兩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很強,田清淞、張有望(2017)則區分了貿易流向,認為中國對巴西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在變弱,而巴西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在變強。
基于已有文獻可知,現有研究主要關注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的現狀以及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較少測度兩國雙邊農產品貿易的潛力大小。測度潛力一般用引力模型較為合適,因此,本文擬基于聯合國貿易商品數據統計庫,在分析兩國雙邊農產品貿易現狀的基礎上,構建拓展的引力模型來測度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的潛力,以期為兩國未來農產品貿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本文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法(SITC Rev.3),將農產品分為四大類22章,具體包括第0類為食品及活動物(活動物、肉及肉制品、奶產品和蛋類、魚及魚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糖、糖制品及蜂蜜、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動物飼料、混合食物制品),第1 類飲料和煙類(飲料、煙草及煙草制品),第2類非食用原料,除燃料以外(生皮及皮革、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天然橡膠、軟木及木材、紙漿與廢紙、紡織纖維、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和第4類動植物油脂及蠟(動物油脂、固態植物油脂、加工后的動植物油脂類)。
基于聯合國統計數據,從2003 年到2017 年中國和巴西的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增長了近10 倍,但這種增長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從2003 年到2007 年,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額一直在穩定增長。在2008 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兩國農產品貿易額呈現暫時的停滯。2009-2013 年,兩國農產品貿易額又迅速上升,且增長速度更快,這主要是因為在2009 年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建立,中國和巴西的貿易往來得到了更多國家層面的支持。但在2013 年到2016 年有所下降,可能是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影響。而在2017年由于全球經濟回暖,兩國貿易額迅速回升,達到峰值。隨著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的高速發展,中國對巴西的農產品貿易逆差越來越大,在2017年達到最大值為269.64 億美元。長期的貿易逆差體現出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不平衡的現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和巴西的要素稟賦不同。巴西國土面積大而人口相對少,且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農作物生長,而中國雖然幅員遼闊,但人均耕地面積少,且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形成了較大的貿易逆差。
從貿易農產品的細分結構來看,2003-2017 年,中國和巴西的四類農產品貿易額均保持持續增長,但各類農產品增長情況不同,如表1 所示。其中,0 類農產品(食品及活動物)貿易額增長速度最快,貿易額增長了近36倍。1類農產品(飲料及煙類)在15 年間呈倒U 型增長,2 類農產品(非食用原料)的貿易額在2003 年到2013 年11 年間一直在穩步增長,但在2014 年到2016 年開始下降,4 類農產品(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燃料)貿易額在2003到2017年波動性明顯,在2012年達到峰值11.68億美元,貿易額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

表1 2003-2017年中國與巴西四類農產品貿易額(百萬美元)及比重
此外,從2017年中國和巴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來看,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的產品集中度很高,如表2、表3所示。2017 年中國從巴西進口農產品貿易額排名前五的是第22 類(天然橡膠)、第25 類(紙漿和廢紙)、第01 類(肉類和肉制品)、第06 類(糖、糖制品及蜂蜜)和第42 類(固體油脂及原油),這五類農產品進口額占據了我國進口巴西農產品總額的97.05%,其中前兩位就占據了87.91%,可見中國從巴西進口農產品具有相當高的集中度。2017年中國對巴西出口農產品貿易額排名前五的是第05 類(蔬菜和水果)、第03 類(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第29 類(原油動物和植物材料)、第26 類(紡織纖維)和第08 類(動物飼料),這五類農產品出口額占中國出口巴西農產品總額的90.5%,其中僅前三位就占據了72.91%,中國對巴西的農產品出口也呈現出較高的集中性。綜上所述,無論是在進口還是出口上,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都表現出了非常高的集中度,這說明兩國農產品貿易品種較為單一,貿易結構還需要優化。

表2 2017年中國進口巴西農產品貿易結構

表3 2017年中國出口巴西農產品貿易結構
引力模型是經濟學家Tinbergen(1962)在牛頓萬有引力基礎上發展而來。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兩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在經濟學的貿易引力模型中,兩國經濟總量對兩國間的貿易規模起著積極作用,而兩國間距離則起著反作用。引力模型的經典公式是:

在(1)式中,Xij代表兩國的貿易規模,A 為常量,Yi和Yj分別是i國和j國兩國的經濟總量,Dij是兩國的距離。兩邊同時取對數,得到:

為了更好地描述雙邊貿易規模受到的影響,學者們對傳統貿易引力模型進行了擴展,加入了一些額外的影響變量。本文擬通過建立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的拓展引力模型來描述影響中巴農產品貿易規模的各種力量,因此基于以往研究,引入以下變量:貿易雙方經濟規模、貿易距離、人口總量、人均收入差額、匯率、是否建立FTA、是否同屬于WTO 和是否同屬于金磚五國。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具體為:

其中,Qij為被解釋變量,表示中國i與貿易國(或地區)j的農產品貿易額,單位為百萬美元。Yi和Yj表示中國和貿易國j的國內生產總值,單位為百萬美元。Dij為中國與貿易國j的貿易距離(千米);Pi和Pj表示中國與貿易國j 的人口總數(百萬);ABSij表示中國與貿易國j 的人均收入之差絕對值(美元/人);EXij表示間接標價法下的人民幣名義匯率(即100 元人民幣兌換j國貨幣的匯率);FTAij為虛擬變量,考察兩國是否建立自由貿易區;WTOij也是虛擬變量,考察兩國是否同屬于WTO組織;BRICSij也是虛擬變量,考察兩國是否同屬于金磚國家。
本文選取2017 年與中國農產品貿易額排名前20 的國家和地區在2003-2017年15年間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之所以選取排名前20 的國家和地區是因為其貿易總額占據2017 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82%,因此,這20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這20個國家和地區按照貿易額大小順序依次是:美國、巴西、泰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香港、越南、俄羅斯、新西蘭、馬來西亞、韓國、法國、德國、智利、荷蘭、阿根廷、菲律賓、西班牙。中國與這20 個樣本國家(或地區)的農產品貿易數據來自聯合國UNCOMTRADE 數據庫。各國GDP、總人口數、人均GNI、匯率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中國與各貿易國的距離數據來源于www. timeanddate. com 網址,WTO 和金磚五國的劃分依據WTO和金磚五國的官網,FTA的劃分則依據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
由于文章選取的是15 年的較長面板數據,因此為了避免虛假回歸的情況,在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前先對各個變量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性檢驗,本文所用的軟件為stata分析軟件。本文同時采用LLC檢驗,IPS檢驗,ADF檢驗和PP檢驗四種檢驗方法,分別對引力模型(3)中的各個變量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限于篇幅,面板單位根檢驗過程略)變量LnQij,Ln(Yi×Yj),Ln(Pi×Pj),LnEXij和LnABSij的原序列都不平穩,但一階拆分后的序列都平穩,所以這些變量屬于一階單整,因此可以繼續對各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文章采用Kao 檢驗方法,零假設為不存在協整關系,檢驗結果的P值為0.0002,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因此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有著平穩的方程回歸殘差,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模型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在對面板數據進行參數估計前,還要先選擇最佳的模型形式。本文用stata 軟件分別對方程(3)進行混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面板數據回歸分析。首先需要進行似然比檢驗,而似然比檢驗的零假設是固定效應模型為冗余,此處似然比檢驗得到p值小于0.05,即拒絕冗余,可以不考慮混合模型,接下來需要在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之間進行選擇,文章用霍斯曼檢驗(Hausman Test)來進行挑選,霍斯曼檢驗得到P值為0.000,遠小于0.005,拒絕原假設,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為合理。因此,最終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接下來進行各個參數的估計,并運用“后向法”依次排除不顯著的變量,直到所有的變量都達到1%的高顯著性水平。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拓展引力模型回歸結果
從表4 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模型調整后的R2都高于0.73,說明模型的擬合狀況良好,但是原方程中還有一些不顯著變量。在模型一中,變量LnEXij的顯著性水平沒有通過T 檢驗,這說明匯率水平的高低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對模型進行修正,去除該變量,得到模型二,發現變量WTOij沒有通過T 檢驗,說明兩國是否同屬于WTO 對我國農產品貿易影響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隨著近幾年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WTO 在國際貿易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因此在我國與他國的農產品貿易中影響較小。再次對模型二進行修正,去除變量WTOij得到模型三。模型三調整后的R2為0.732,擬合程度也較好,F 統計量也較大,各變量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上的T檢驗。因此,模型三較好的反映了各個影響因素與我國和貿易伙伴國間農產品貿易規模的關系。
根據拓展的引力模型結果來看,中國與貿易伙伴國雙方的經濟規模對雙方的農產品貿易規模具有正向影響,變量Ln(Yi×Yj)的系數是0.57,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當前,中國和巴西都是全球經濟增長快速的新興市場的代表,盡管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調低了中國和巴西的增長預期,中國和巴西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依然后勁十足。因此,隨著經濟規模的增長,兩國農產品貿易有望繼續增長。
距離因素LnDij對于中國與貿易伙伴國農產品貿易規模具有顯著地負向作用。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國地理距離每增加1%,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將下降0.165%。盡管中國與巴西的地理距離不會改變,但可以通過對國際運輸的大力發展來降低貿易成本,從而減少距離對貿易成本的影響。人口因素Ln(Pi×Pj)也有負面的影響,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兩國人口數量乘積每增長1%,農產品貿易額下降0.115%。如前文所述,中國和巴西都是人口大國,會著重監管農產品的進口,避免過于依賴某國的農產品,影響其國內社會穩定和國際地位。因此,中國和巴西都會為了保護本國農業生產,限制進口,從而阻礙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人均收入差異LnABSij也未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兩國人均收入之差每增加1%,兩國農產品貿易額減少0.141%。中國與巴西近幾年的人均收入差異在逐漸縮小,中國的人均收入正在緊追巴西,相信未來兩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會越來越大。
虛擬變量FTAij的系數為0.369,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可見,建立自由貿易區對兩國農產品貿易具有顯著作用。近年來,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建立自貿區,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虛擬變量BRICSij的系數為0.423,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中國自加入金磚五國以來,積極與另外四國展開合作,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都加強了聯系。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金磚國家發展勢頭依然很足,高于歐美發達國家,這更促進并增強了金磚國家間的合作意向和信心。
接下來,本文將原有的兩國GDP、距離、人口總數和人均收入等數據代入回歸方程,計算出中國和巴西的農產品貿易額的理想值,記為T’。將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額的實際值記為T,用模型估計的實際值除以理想值,即T/T’,則該值為兩國農產品的貿易潛力。表5 即是中國和巴西的農產品貿易的潛力值。
根據現有研究對于貿易潛力的判定方法,將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潛力狀況分為三種類型:當貿易潛力值大于1.2,則屬于“潛力再造型”,即貿易潛力已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再造新的貿易增長點;當貿易潛力值小于1.2 大于0.8,則屬于“潛力開拓型”,及貿易潛力有所發揮但還可以進一步開拓;當貿易潛力值小于0.8,則屬于“潛力巨大型”,即貿易潛力沒有發揮還有巨大的貿易機會。由表5 可知,2003-2017 年,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潛力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除了2007 年兩國農產品貿易屬于“潛力開拓型”,其他時間段基本都屬于“潛力再造型”。

表5 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潛力
從前文現狀分析可知,中國與巴西在農產品貿易上已經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潛力再造型”意味著中國和巴西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市場潛力已經得到了較充分發揮。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沒有發展的空間,相反,這對兩國未來繼續發展農產品貿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貿易模式需要改變,兩國政府和企業亟需尋找新的貿易增長點。
本文基于2003-2017 年中國與巴西農產品雙邊貿易數據,分析了兩國15 年間的農產品貿易規模和結構,進而基于拓展后的貿易引力模型,選取2017 年與中國農產品貿易額排名前20的國家和地區在2003-2017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各種因素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測算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潛力。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基本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態勢,但中國對巴西農產品的貿易一直處于逆差,且逐年擴大。此外,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產品集中度很高,在中國進口的巴西農產品中,前五類農產品進口額占據了我國進口巴西農產品總額的97.05%;在中國出口的巴西農產品中,前五類農產品出口額占中國出口巴西農產品總額的90.5%。
第二,貿易引力模型顯示,中國與貿易伙伴國雙方的經濟規模對雙方的農產品貿易規模具有正向影響,此外,建立自由貿易區和加入金磚五國也會促進雙方農產品貿易。而貿易雙方的距離,雙方的人口總量和人均收入差額都對雙方農產品貿易起到了負向作用。對于中國與巴西而言,兩國農產品貿易屬于“潛力再造型”,未來繼續現有貿易模式的發展潛力較小,亟需尋找新的貿易增長點。
面對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潛力的情況,中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積極開拓新的貿易增長點:第一,多樣化發展中國和巴西農產品貿易的產品結構。中國和巴西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品種集中度較高,中國出口多為蔬菜和水果、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這幾類產品,進口多為天然橡膠和紙漿產品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全面發展,雙邊政府可以通過更多的相互交流了解對方的各種需求,有意識地引導進出口企業將農產品品種擴大到一些水產類、飲料、煙草、動植物油脂等產品上去;第二,通過發展國際貨運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減少距離因素對于兩國農產品貿易的負向影響。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我國對國際貨運能力的提升越來越重視,成為海上貨運強國有利于我國國際貿易地位的提升,更有利于中國和巴西全面開展經濟合作;第三,積極加強兩國間政治互信合作,充分利用金磚國家的平臺對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正向影響。從引力模型分析的結果看來,建立自由貿易區和加入金磚五國對于兩國農產品貿易具有顯著地正向影響作用,而中國和巴西同屬金磚五國,中國應積極利用金磚五國的平臺來加強與巴西的經貿往來。此外,巴西作為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至今還沒有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而巴西周邊國家如智利、秘魯和哥斯達黎加都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因此,積極與巴西建立自由貿易區、簡化農產品貿易流程、弱化貿易壁壘等將會給兩國農產品貿易帶來新的貿易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