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及其啟示

2020-03-02 10:01:22劉敬偉田戊戌王振濤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理論研究

劉敬偉,田戊戌,王振濤

(茅臺學院,貴州 仁懷564507)

一、引言

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 economics)是運用微觀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企業、產業、市場及其相互關系的應用經濟學學科,在西方一般稱為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①一般認為,產業組織理論是美國學者的說法,產業經濟學是英國學者的說法。但在東方(包括日本和中國)學者看來,兩者存在很大差異。。對于產業經濟學,目前學界尚沒有統一的、標準的定義,因為它的邊界并不明確(J.Tirole,1988),因而很難給這一學科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比較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起源于張伯倫(E.H.Chamberlin)的壟斷競爭理論,它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是微觀經濟學的具體應用。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對象是企業和產業(市場),主要研究的是企業行為,即通過分析同一產業中企業之間的關系,來研究企業行為及其結果。產業經濟學認為,只有為同一市場生產同類產品的廠商才能構成一個產業,也就是說產業是指生產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同類產品的廠商集合。同一產業的廠商是在同一個市場上開展競爭與合作,并實現其利潤最大化,因而產業與市場是同義語(馬廣奇,2000)。但無論是在理論基礎、理論體系上,還是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東、西方產業經濟學都存在著明顯差異,因而,梳理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對于我國產業經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1.西方產業經濟學的思想淵源

產業經濟學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學派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他在其經濟學奠基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A.Smith,1776)中提出了古典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原理:市場競爭理論和勞動分工理論,這兩大理論闡述了自由競爭機制下廠商的市場行為,對整個西方經濟學、更是對之后的產業經濟學特別是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隨后,新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薩伊(J.B.Say)生產三要素(勞動、資本、土地)的基礎上,提出了第四要素即產業組織,在其經濟學巨著《經濟學原理》(A.Marshall,1890)中首次提出產業組織這一概念并將其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他認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核心問題是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的問題,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的內在矛盾,被后人稱為“馬歇爾沖突”(Marshall Conflict)。即追求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壟斷,而壟斷破壞自由競爭機制,使經濟運行失去競爭活力,從而導致社會資源配置失去效率。可以說,現代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正是在解決這一矛盾和沖突的基礎上產生并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馬歇爾也被稱為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

2.西方產業經濟學的萌芽

馬歇爾所處的時代,壟斷現象并不多見,而是以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時代。從20 世紀初期開始,隨著廠商規模不斷擴大,生產集中程度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壟斷性的經濟組織。壟斷阻礙了資源優化配置,使得新古典經濟學難以解釋微觀領域上價格和產量的決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1933年,哈佛大學的張伯倫(E.H.Chamberlin)提出了著名的壟斷競爭理論,劍橋大學的羅賓遜(J. Robinson)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兩者內容基本相同,都是通過對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的分析,來解釋廠商(企業)行為的變化是如何受到市場結構變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市場運行效率。他們的理論修正和發展了新古典學派的微觀經濟理論,為產業組織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后來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框架,即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duct)-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范式,即經典的SCP范式。正是由于他們的這些貢獻,二人被稱為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

3.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誕生:哈佛學派

20 世紀30 年代的美國,處于大規模工業化階段。大規模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性,必然對市場競爭產生重大影響。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梅森(E.S.Mason)于1938年領導成立了包括他的學生貝恩(J.S.Bain)在內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該研究小組在繼承張伯倫(E.H.Chamberlin)、羅賓遜(J.Robinson)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美國產業組織政策的具體實踐加以總結,綜合運用案例分析、經驗分析、計量分析等方法,對大規模生產條件下的價格與成本問題,以及市場結構及其對企業市場行為和市場運行效果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的分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體系。這一階段標志性成果當屬貝恩的《產業組織》(J. S.Bain,1959)一書的出版,在該書中,貝恩首先明確了產業組織的涵義,提出了產業組織理論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即著名的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duct)和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并以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為研究重點,構建了產業組織理論中經典的SCP分析范式,被后人稱為主流產業組織理論。后來,謝勒出版《產業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Scheler,1970)一書,提出了更加完整的SCP范式并將其擴展為更為一般性的理論研究框架,使得產業組織理論更加成熟和完善。

以梅森(E.S.Mason)和貝恩(J.S.Bain)為代表人物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是以哈佛大學為主要研究基地,因此他們的研究也被后人稱為哈佛學派。由哈佛學派創建的SCP分析范式標志著西方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基本形成,也成為西方產業經濟學的主流學派,深刻影響了后來的一大批經濟學家和經濟決策者。自此,西方產業經濟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哈佛學派認為,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主要包括規模經濟、進入壁壘和政府管制、產品差異性、市場集中度等;市場行為(market conduct)主要涉及廣告和研發、策略性行為、合謀等;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則包括利潤率、資源配置效率等。三者之間存在著遞進的制約關系或因果關系,即企業的市場行為由市場結構決定,而企業的市場行為又決定著市場績效。要獲得良好的市場績效,就必須從改善市場結構出發,來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由此可見,哈佛學派特別重視市場結構及其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作用,因此哈佛學派又被學界稱為結構主義學派。

4.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新產業組織理論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哈佛學派創立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以考林(K. Cowling)、沃特森(M.Waterson)、鮑莫爾(W.J.Baumol)為代表的學者,沿著SCP 分析范式繼續深入研究,對哈佛學派創立理論做了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形成新產業組織理論。

新產業組織理論與哈佛學派相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在理論基礎上,吸收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新進展,如科斯(Ronald H. Coase)的產權理論、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的公共選擇理論和阿羅(Kenneth J.Arrow)的交易費用理論等,修正了哈佛學派的微觀理論基礎。二是在研究方式上,鮑莫爾(W. J. Baumol)通過引入“可競爭市場(Contestable Mar?kets)”的概念,擺脫了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之間單一的和既定的邏輯關系,不再單純地強調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對市場績效的單向決定作用,而是突出了企業市場行為對市場結構的反作用,以及市場績效對企業行為的反作用,進而對市場結構的反作用,也就是說,新產業組織理論把哈佛學派SCP范式的單向關系發展成為雙向關系。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將博弈論方法引入對企業市場行為的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從博弈均衡解釋企業市場行為,他們認為,企業市場行為中普遍存在著合作均衡和非合作均衡,特別是非合作均衡構成了企業市場行為的核心內容,這使得對企業市場行為的分析更加豐富。由于新產業組織理論十分重視企業市場行為的研究,因此被稱為行為主義學派,以區別于結構主義學派。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一階段以泰勒爾(J. Tirole,1988)、克瑞普斯(D.Kreps,1990)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用博弈論方法對整個產業組織理論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改造,將博弈論的最新成果引入到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領域,逐漸形成了被后人稱之為新產業組織理論的理論體系①學界普遍認為:1944年由馮·諾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作完成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博弈論的誕生。隨后這一理論被納什(John F.Nash,1950)、澤爾騰(Reinhard Selten,1965)和海薩尼(John C.Harsanyi,1968)等經濟學家推向鼎盛時期和成熟階段,三人也因為對博弈論的貢獻而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幾乎在同一時代,由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和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 Spence)及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等創立的信息經濟學也迅速發展起來,并與博弈論相輔相成,推動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個體行為選擇問題的研究,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和視野,開創了新的經濟學研究范式,三人因此共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泰勒爾的《產業組織理論》(J.Tirole,1988)成為近十年來最具權威的產業經濟學教科書。

5.西方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三大流派

(1)芝加哥學派。在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同時,也因其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而飽受質疑和批評,直接導致了其他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崛起。最著名的流派當屬芝加哥學派,以斯蒂格勒(G.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羅茲恩(Y.Brozen)為主要代表人物。其中,斯蒂格勒(G.J.Stigler)對產業組織理論的貢獻最大,他在《產業組織》(G.J.Stigler,1968)一書中闡述了其研究成果和觀點,主要貢獻有:討論了廠商的最佳規模;探索了企業兼并的動因和根源;分析了進入壁壘問題;提出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了政府管制并開創了規制經濟學的先河;創立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德姆塞茨(H. Demsetz)在他的《市場集中研究》(H.Demsetz,1973)一書中,實證分析了獲利能力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歸納起來,在理論基礎上,芝加哥學派信守新古典理論,他們用傳統的價格理論來分析和批評包括哈佛學派在內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提出的不符合新古典理論的假定和結論,認為標準的競爭理論仍然是有效的;在政策主張上,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的觀點,反對政府對產業組織和經濟的干預。

(2)新制度學派。非主流流派中,除了芝加哥學派之外,受人關注的還有以科斯(R.H.Coase)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由諾斯(D.C.North)、威廉姆森(O.Williamson)、阿爾欽(A.Al?chian)等人發展起來的新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在芝加哥學派基礎上發展起來,與芝加哥學派所倡導的理論一脈相承,被人稱為“后SCP”流派。新制度學派的主要特點是從制度的角度對經濟問題進行研究,其研究內容包括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產權結構及其變化,以及組織結構和產權結構的變化對市場績效的影響。例如,他們運用交易費用理論(R.H.Coase,O.Wil?liamson)說明產業組織的效率來自交易費用的節約;運用產權理論(R.H.Coase,O.Williamson,H.Demsetz)說明產權配置的失誤導致市場資源配置的失誤;運用委托代理理論(Stephen A.Ross,James A. Mirrlees,William Vickrey,Joseph E. Stiglitz)分析企業動力結構如何受到兩權分離的影響以及如何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也就是說,新制度學派的研究范圍已經深入到產業組織內部,在研究企業的市場行為方面,新制度學派擁有全新的理論視角,深化和豐富了產業組織理論。

(3)新奧地利學派。在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中,新奧地利學派以米塞斯(L.Mises)為代表人物,其理論體系是建立在由門格爾(C.Menger)、龐巴維克(E.Bohnbawark)等經濟學家始創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和方法之上的。米塞斯(1996)認為:人類行為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不應該采用數學的或物理學的方法進行分析,人類行為是實現其目的的合理行為。因此,在分析方法上,新奧地利學派主張運用人類行為科學的分析方法,而極力否定作為現代經濟分析工具的數學方法。在政策指向上,新奧地利學派強烈反對政府干預,對哈佛學派的反壟斷政策持批判態度。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市場競爭源于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要想形成充分的競爭,只要保證有自由的市場進入機會即可,而政府的規制政策才是真正的進入壁壘,因此,自由放任的政策是最有效的經濟政策。

三、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軌跡與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經濟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與西方主流產業經濟學理論的契合度也在不斷上升,并通過進一步的細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經濟理論體系。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軌跡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密不可分,回顧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階段

我國產業經濟的萌芽最早始于20 世紀50 年代,是在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初現雛形。在制定和執行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我國最基本的產業經濟的框架結構,但當時并沒有明確的產業經濟的概念,而是以行業經濟或部門經濟的概念來指導國家經濟建設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雖然也有政府文件和官方媒體對諸如經濟建設及經濟結構調整問題進行了較為淺顯的分析和研究,如對工業經濟領域社會分工的研究以及專業化生產與協作問題的研究等,但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經濟理論研究。

2.誕生階段

20 世紀80 年代初期,隨著我國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產業經濟學開始誕生,并得到一定的發展。針對當時面臨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組織不合理等問題,主要借鑒了戰后日本經濟建設與發展的經驗來指導和促進我國經濟的復蘇。在這樣的背景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和引進日本產業經濟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產業經濟這一名稱就是首先來源于日本學者的著作,他們的研究內容比較寬泛,把產業結構和產業關聯等問題(而不僅僅是產業組織)納入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馬廣奇,2000)。這與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有明顯的不同,也對我國的產業經濟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國內很大一部分學者也持有這種比較廣義的研究觀點。而狹義上的產業經濟學即產業組織理論,最早可見于美國學者謝佩德(W.G.Shepherd)的《市場勢力與經濟福利導論》(易家祥譯,1980)一書,但當時并未引起學界的重視,更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

國內第一部系統論述產業經濟學的著作是楊治編著的《產業經濟學導論》(楊治,1985),該書同樣明顯區別于只專注于產業組織問題的西方主流產業經濟學理論體系,除了產業組織,還將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發展、產業關聯、產業政策等內容納入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領域。該書構建了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學者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都是在這種廣義的產業經濟學框架基礎上進行的。而相對于廣義的產業經濟學,由盧東斌(1988)翻譯的日本學者植草益的《產業組織論》一書,詳細、系統地介紹了狹義上的產業經濟學即產業組織理論,該書結構框架比較完整,影響較大。此后,其他一些西方學者關于產業組織研究的著作也在國內陸續翻譯出版,如克拉克森(Kenneth W.Clarkson)和米勒(Roger L.Miller)的《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1989)、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1989)等。這些譯著的出版發行,對于促進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力。與此同時,國內學者也圍繞壟斷與競爭問題對產業組織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史正富(1987)對產業組織轉換與產權制度改革進行了研究;陸德明(1988)對壟斷競爭市場進行了分析;胡汝銀(1988)以中國經濟的競爭與壟斷為研究對象,出版了《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社會主義競爭和壟斷的專著,著名經濟學家蔣學模在序言中評價該書:“填補了一個空白點”;鄒東濤和楊秋寶的《經濟競爭論》(1989)從競爭的一般思路出發,系統論證了中國經濟競爭模式問題。

整個20 世紀80 年代,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不論是從理論視角還是研究范式來看,都具有明顯的雙重性和過渡性:一方面,傳統的研究范式以及在這范式下進行討論的產業經濟問題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一些學者也在逐步嘗試運用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范式對我國的產業組織問題進行研究。

20 世紀90 年代之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逐步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階段,西方主流產業經濟學理論被引進中國,國內學者的研究也取得了分析范式比較規范的成果。如陳小洪和金忠義(1990)的《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一書系統介紹了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和狀況,是國內學者編著的該領域的第一本專著;王慧炯和陳小洪(1991)編著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與馬建堂(1993)編著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一并獲得了第六屆(1994)孫冶方經濟學獎;夏大慰(1994)的《產業組織學》是國內第一部關于產業組織理論、方法及產業政策的教材;王俊豪(1995)的《市場結構與有效競爭》對市場結構與有效競爭作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和具體措施。隨后,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兩部關于產業組織理論的著作被翻譯出版,這就是法國學者梯若爾(Jean Tirole)的《產業組織理論》(1997)和美國經濟學家卡爾頓(Dennis W.Carlton)和佩羅夫(Jeffrey M.Perloff)合著的《現代產業組織》(1998)。這兩部譯著為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帶來了全新的分析方法,也就是運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產業組織問題。目前,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成為產業組織研究的最流行的方法。

縱觀20 世紀90 年代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不論是在理論框架、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理論框架上,既有西方主流產業組織理論SCP 框架下的研究,也有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框架下的分析;在研究內容上,既有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政策等層面的研究,也有市場壁壘、政府規制、反壟斷等層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傳統的案例分析和實證分析方法,也有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等前沿的分析方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將體制因素納入產業經濟學分析框架之內,嘗試建立一個包含體制因素在內的新的分析范式,是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特色和創新。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的產業經濟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

3.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民生產總值迅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同時,我國也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也步入了黃金期,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與西方主流產業經濟學理論日益融合,并適應國家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特別是隨著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引入,我國產業經濟學對企業競爭戰略選擇及競爭行為等領域的研究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具體(龍勇,2010;卓翔芝,2010)。在SCP 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很多學者以我國經濟轉軌為研究背景,創新性地引入制度變量,對我國特定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郭斌,2004)。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反壟斷、政府規制、產業競爭力等方面也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劉小玄,2003;于良春,2003,許召元等,2014),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元素正不斷地被納入產業經濟學研究的視野,如國企效率、供給側改革等問題,充分體現了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特色(周開國等,2018)。

在這一階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關于產業政策存廢的“林張之辯”。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圍繞什么是產業政策、產業政策是否應該存在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林毅夫認為,通過有選擇的使用資源,讓一部分產業優先發展,具備競爭優勢,是產業政策的目標。張維迎則表示,產業政策是披著馬甲的計劃經濟,是對產業進行選擇性干預和歧視性對待,堅決主張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其實,“林張之辯”不只是關于產業政策的爭論,更深層次地看,雙方交鋒的焦點,乃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吳青,2016)。

四、對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的思考

從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現狀來看,與西方主流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融合的趨勢,但仍有一定的距離。如何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推動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走向國際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和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啟示。

1.理論框架與學科體系

在理論框架上,目前國內產業經濟學研究有一種“大而全”的特點,也可以說是一種“大雜燴”,即存在一種很明顯的傾向,那就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力求涵蓋產業的方方面面。除了產業組織理論,還囊括了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產業發展、產業政策,甚至產業安全等內容,試圖構建一部關于產業經濟的百科全書式的理論框架①在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中,產業結構理論并未形成獨立的學科分支,而是將其作為主要內容納入到了發展經濟學或增長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中。。而在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中,產業經濟學基本上等同于產業組織理論。從國內外的研究專著的名稱對比來看,國外更多的是以產業組織為主題詞命名,國內則更多的是以產業經濟學為主題詞命名。

在學科體系上,基于國內產業經濟學“大而全”的理論框架,使得國內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更偏向于宏觀,與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以及其他經濟學分支的界限交叉重復,學科體系不太清晰。也有國內學者認為,產業經濟學是處于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中觀經濟學(蘇東水,2000),但從本質上來看,產業經濟學仍然屬于微觀經濟學的范疇(馬廣奇,2000),產業組織問題是其重點研究內容。從整個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來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條主線、三個方面”。所謂“一個中心”是指以產業組織為研究中心;所謂“兩條主線”,一條是產業組織內部的結構(即企業),一條是產業組織之間的關系(即市場);所謂“三個方面”是指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馬廣奇,2000)。

筆者認為,在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上,我們應該本著科學性原則,合理借鑒而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在對我國產業經濟學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進行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和重構,使其成為理論體系科學、邏輯結構合理、與國際研究接軌的經濟學科。

2.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目前在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對“產業”的界定仍然不是十分明確,沒有從“市場”的角度來定義產業,仍時常沿用傳統的“行業”或“部門”的概念,從而導致研究對象的迷失。同時,在研究內容上過于寬泛,涵蓋了很多本不屬于產業經濟學研究視野的內容,造成了研究內容過寬過雜,研究范圍過于模糊。筆者認為,應當科學合理地借鑒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重新界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范圍,將研究視野轉移到產業組織(企業)和產業關系(市場)上來,著重研究產業組織的運行和市場機制,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從企業角度研究市場,把屬于其他經濟學分支研究領域的問題從產業經濟學研究中剝離出去,突出學科特點和研究重點。

3.研究方法與理論創新

目前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普遍采用了案例分析、計量分析、博弈論分析及大數據分析等科學的研究方法,我們應當充分掌握和應用先進的研究工具,實現研究方法的變革和突破,使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更加科學、更加規范,縮小與西方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差距。同時,我們強調科學地借鑒和吸收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成果,并不是主張完全照抄照搬,必須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進行理論創新。事實上,在西方產業經濟學研究中加入中國元素是對整個產業經濟學研究的最大理論創新。結合中國國情、加入中國元素、保持中國特色,應當是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對整個產業經濟學發展的最大貢獻。

五、結語

從萌芽、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西方產業經濟學已經成為一門基本成熟的應用經濟學科,其理論基礎、研究框架、分析方法和主要觀點,都對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產業經濟學研究應在遵循西方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范式的前提下,集中對產業組織和產業關系的研究,著重分析產業組織的外部和內部及其相互關系,充分利用諸如計量分析、博弈論以及大數據技術等先進的研究工具,在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加入中國元素、保持中國特色,為整個產業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和理論創新做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理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资源站|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亚洲天堂高清|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99手机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成人午夜天|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成人福利视频网| 在线中文字幕网|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久久精品91麻豆|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看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色成人综合|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成人精品区|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无码aaa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丝袜精品|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95在线 | 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