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莉 呂淑敏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天水 741025)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于1983年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領域具體性,體現在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交往、自我認識和自然探索等八個方面,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智能類型和智能強項的差異。他反駁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差生的評判,認為沒有所謂的差生,應該從多元的角度評價學生。教育管理者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和弱勢選擇適合學生個體的方法,并通過適當的引導教育促進其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高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然而,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結構復雜、養成教育欠缺、自制力薄弱等因素,學生整體素質出現下降的趨勢,給高職教師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成為了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了解高職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特征和學習特征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高職學生多數因高中時成績不理想,對如何渡過三年時光缺乏深層次的考慮。基礎教育階段長期的壓抑導致他們學習的信心不足,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力不足,自律性差,知行不一,厭學現象普遍。另一方面,他們思想活躍、個性張揚;熱愛自由、追求平等;渴望被尊重;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
傳統的學生管理更多是用規章制度約束學生,用指令或說教的方式教育學生。這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傳統的管理方法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性,忽視了對其綜合素質的評價,難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發展學生多種潛在智能,提高學生的多元智能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值得探索的問題。
校園文化與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形式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學生呈現出生活方式多樣化、思想需求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傳統的校園文化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精神和情感的需求。這就要求管理者進一步探索建設更為多元、包容、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新形勢下,面對各種社會思潮和不同觀念的滲透,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應該理性分析,吸收優秀文化成果,抵制落后腐朽思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要包容“差異”,從不同的思想觀念中獲得新啟發、新認識,培養學生理解辨別多元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高職院校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并提高文化包容能力和文化鑒別力。
高職院校管理應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將傳統的以管理為主的模式變為以服務學生為主導,確立以人為本,突出高職教育管理的服務功能。
有關研究顯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會影響教育的效果。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態度會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想要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管理者及教師就應該轉變管理方式以及教育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激勵與引導,從而進行良好的溝通與服務,并將服務作為以人為本的重點。管理者要改變以往行政化的管理體系,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開,打造以人為本的管理環境,讓學生參與到管理中來,征求各方面建議,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接納學生的建議,營造積極向上、創新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高等職業院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專科生不是差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很有可能給教師帶來靈感。多元智能理論告訴學生管理者應該轉變固有的學生觀,因材施教,幫助、引導、發掘每位學生的智能優勢,給予他們信任,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增強其自我認識、自尊自信、養成自覺行為習慣品質和自我奮發精神,改變學生“被管”的境地,讓他們成為管理的主體,最后學會自我管理。
高職院校應推行以學生工作處為指導,學生輔導員、班主任調節下的學生“自治”的學生管理方式,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能優勢并加以充分發揮,讓每一個高職學生樹立對自己職業技能的學習興趣,學會揚長避短,發展自己獨特的智能強項。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只有轉變思想觀念,努力探討適應形勢發展和要求的學生管理模式,借鑒多元智能理論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打造多元、包容、繁榮的校園文化,建立學校管理與學生“自主化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