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0)
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一切活動的根本保障,也是促進學生深層次和全方位發展的主要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被賦予了新的職能,要求發揮管理工作價值的同時,還要增強其育人功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為更好地完成高職內涵建設貢獻力量。[1]
職業教育的良好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出臺,使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學習能力有所提升。然而,受制于傳統教育體制,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為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采用了“嚴管理”的辦學模式,在管理目標上缺少規劃,管理手段也過于強硬和單一,整體的教育管理效果不顯著。這種管理育人的方法過于強調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約束,在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能夠采用引導的方法使學生主動認識到問題所在,從內心深處產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欲望,而是利用統一的管理規章制度,要求學生嚴格執行。對于性格和理解能力存在較大差異的高職學生而言,這種管理方法不具備育人功能,學生逐漸將教育者和管理者視為約束自己的人員,并主動與其保持距離。這種情況的出現,不但使管理工作缺少對學生現狀的了解,還會降低管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嚴重制約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發展。[2]
通過對我國各大高職院校發展歷程的了解,由于高職院校被列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時間較晚,且院校自身發展的動力有所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多所中職院校合并后才得以升格,這就導致許多院校還未建立完善的校園文化,教育體制和制度也有所欠缺。雖然在全面落實教育改革政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逐漸認識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并建立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制度,但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管理和教育模式的轉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內化于心的內涵建設,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思想和意識,并通過加強精神建設、品牌建設、教育體系建設等,更好地發揮校園育人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要想實現從硬性管理到管理育人的轉變還任重道遠。
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是引導學生思想和行為良好發展,為學生傳遞更多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徑,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育人職責。要想在全新教育環境中轉變高職院校的管理職能,高校就要轉變教育管理的理念,完成對學生精神和思想的建設。首先,高職教育管理者應堅持以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理念,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共性與個性。一方面,高校應去面對學生的共性需求,建立系統性的培養方案,引導學生在大環境下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高校要為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不斷增強管理教育的開放性,讓學生在受教育和管理中有足夠的發言權,并主動參與到管理教育中,形成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其次,高校要堅持德育為先的管理思想。學生的基本素養是其良好發展的根本,而學習能力和技術技能是學生職業發展的保障。只有在培養學生成為良好公民的基礎上,發揮管理育人的職能,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思政理論,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全方位的發展,發揮管理育人工作的全部價值。最后,高校要堅持知行合一的行為準則。管理教育理念需與實踐相融合,既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又能展現管理工作教育引導的作用。高校要通過內外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3]
全過程和全方位管理育人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要求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與學生成長密切聯系,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變化,并通過制定管理方案和滲透管理手段,展現管理育人的優勢,掌握新時代學生發展的全脈絡。一方面,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可加強對學生的了解,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掌握學生的內心訴求和需要,然后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管理制度,還可引導學生參與到管理制度的制定中,使管理手段和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從而得到學生的認可和配合。另一方面,高職教育管理者可加強與思政教育的合作,結合思政教育目標開展學生感興趣的管理育人活動,如文化講座、知識競賽、寢室文化建設活動等。高校要將管理制度和思政理念融入到活動中,并在無形中加深學生對管理育人工作的認知,通過引導使其逐漸掌握自我管理的方式,并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實現能力和素養的良好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有新的作為,要想辦學生和家長更滿意的職業教育,就要從管理工作入手,轉變傳統過于僵化的管理模式,增添管理育人的功能,通過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引導,滲透更多管理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行為素養,培養高職學生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