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5)
傳統教育人才的模式和評價機制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尤其是設計專業,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采取先進的技術和軟件等,強化對計算機軟件的操作熟練程度,進而輔助實現設計。高校中的設計課程教育不僅僅要重視調整教育方式方法,同時要對考核模式進行改革,重視對過程和成果水平的考察和評價,重視根據項目目標的學習成果導向型教育模式的實現,改革學習評價指標,完善考核機制,為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實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目前高校采取的教學形式,重視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實現學習成果的順利轉化,重視對學習成果的考核。
成果導向教學是一種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主要突出對于項目或任務的完成,是高等教育階段常采用的教學方式,高校運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啟發教學法等方法,探索實際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們對于自己創造的成果十分重視,重視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成果,進而提高學生融會貫通、勤于應用的能力,鼓勵學生分析問題和親自動手解決問題[1]。學習成果導向型課程考核要從宏觀上對學生的設計進行指導,但不同于傳統的手把手被動式的教學,運用翻轉課堂、跨界課堂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重視對學生設計過程和設計創意的考核,解構原有的考核指標體系,創建新的考核指標,對學生對設計相關課程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和科學的評價。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和考核為例,教師要充分利用更為科學的教育模式和考核評價制度,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及校外舉辦的設計活動和設計大賽等,在講解理論知識時配合設計的具體操作,教授學生如何運用相應的硬件和軟件實現平面設計與構成分析,利用科學的設計方法,實現學生設計水平的穩步提升[2]。
視覺傳達設計或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很多課程都是具有實踐性的,例如《平面構成》《平面設計》《Photoshop》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誕生和教學發展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的里程碑。設計類課程學習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學習成果導向型教學重視最終如何將理論轉化為最終的成果,這一點在設計類課程教學中體現十分明顯,設計理論最終要應用到設計作品中,例如產品包裝設計、廣告招貼設計、網頁設計、企業或產品LOGO設計等等,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教學主要作用是為了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設計創意,以全新的造型觀念和形式,為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設計類課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對后面設計知識學習的啟發,設計首要的基礎是對于空間布局的想象力,學生對于設計類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后面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設計的實際能力技巧能,影響學生們的設計實踐。
基于學習成果的設計課程要建立科學的定位,要結合設計實際建立正確的課程教學標磚,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設計理念和設計作品進行正確的評價和考核,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動態化全方位的課程考核模式[3]。
目前,部分高校的視覺傳達專業教師在開展設計相關課程的教學時,還以手繪形式為主要教學方式,沒有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教學設備積極引入課堂教學中,或者對于現代化教學設備使用操作還不夠熟練。其次,現存的課程教學評價方式較為落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學習中將大量的時間用于臨摹和模仿上,對于作品的創意設計不足,缺乏新穎的構思和推敲,學生創新設計理念融入較少,部分教師盡管采用了一些繪圖軟件,如 Photoshop、Corel Draw 等進行操作,學生對于軟件的掌握水平有待提高。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使用的教材比較重視形式法則,在聽了教師的講解后,很多學生在設計練習和作業完成階段多數選擇了模仿,缺乏創新的意識,很多設計作品樣式重疊,內容沖突。教師重視學生對基本素描設計繪畫的掌握,對課程分解較為簡單,導致設計課程教學的效果差強人意。平面設計不是簡單的造型手段,而是突出設計中心的一種藝術設計方法,在實際作品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作品與生活是否緊密結合進行考核,發現很多學生的設計作品遠離生活,缺乏實際運用的意義。
創意是考察一項設計作品的關鍵,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強化設計的創意,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鍛煉其思維能力,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創意進行評價。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很多學生只會機械的使用軟件,對于教師提出的一組設計主題缺乏自己獨特的認知,設計構圖過于簡單,很難設計出帶有新意,引起共鳴的作品。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學習比較被動,缺乏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沒有挖掘自己的潛能[4]。
藝術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藝術設計,要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屬性和藝術氣息,但目前,高校設計專業部分學生的設計中往往缺乏文化底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素質和修養,學生對于藝術設計理念的把握有待增強。平面設計中主要教會學生使用平面中的點、線、面的結合和搭配,不僅僅是簡單元素的羅列,更是藝術設計手法的穿插使用,包括色彩的合理搭配、線條粗細明暗的使用,空間美學知識的運用,在設計中如何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元素等等。藝術設計中沒有將文化屬性視為評價考核的一個標準,導致很多設計作品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和文化魅力。
在學習成果導向基礎上,要轉變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模式[5]。
首先,教師在課程設計階段就要做好準備,鼓勵學生提前進行預習,主動開展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將教學計劃發布上去,可以將一些教學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觀看,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的弊端,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網上查找一些教師布置的設計任務的資料、素材和設計案例等,教師將這些事實設計成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將一些設計作品運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進而加深學生對于設計課程知識的理解。
其次,教師講解完設計內容之后,要為學生布置項目或設計任務,學生接受任務后要結合主題設計符合自己風格的作品,例如教師根據食品廣告等內容要求學生設計關于食品的包裝圖案,學生可以運用點、線、面與色彩的結合,設計出具有創意的作品。教師要建立微信群或QQ群,或利用超星泛雅、釘釘教學平臺,在平臺上發布課程相關知識,包括設計素材、圖片、視頻等,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和設計,同時在線上對學生提問進行解答,對其設計作業進行評價考核。
教學評價不能局限于設計成果上,還包括整個設計創意的產生和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設計開展全過程的評價,評價學生參與設計的積極性,最終落實到設計作品上,以成果說話。
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課程對于實踐性要求很高,教師必須要注重對于設計成果的考核,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專業教學實際情況,帶領學生進行設計操作,教師在講解具體軟件操作時,要對學生悉心指導,播放設計操作視頻,告知設計軟件具體的設計功能,如何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繪畫設計。教師要鼓勵學生,提高學生設計的積極性,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的開展設計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開展的設計大賽,定期開展主題訓練,突出設計的實用性[6]。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要定期組織設計比賽,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要積極參與校園之間的設計比賽,還有社會上舉辦的設計評比活動,增強學生設計的動力。設計課程教學最終的成果就是落實到設計作品上,這也是學習成果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學生要將設計理念和理論與實際設計作品融和在一起,在設計中突出主題。例如在廣告招貼設計中突出以人為本的主題,在不同的節假日設計不同的海報,如母親節、中秋節、萬圣節等等,結合主題設計出不同的作品,體現差異化的風格,發揮創意思維,提高設計的文化內涵。教師要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評價,包括平時的設計作業,還有參加活動和比賽的設計作品,引導學生強化設計能力[7]。
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注重將理論落實到實踐結果中,設計課程就是典型的代表,設計專業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效果,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成果,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和設計水平,掌握平面構成的基本要求,掌握點、線、面的靈活運用,促進設計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