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思源 柳金英 吳金洋 郭建恩
(承德醫學院 河北承德 067000)
長期以來,我校秉承“仁愛至誠、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學校黨委高度重視課程思政,中醫系在學校教育教學理念和思政精神的指導下,逐步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滲透思政因素。針灸學類課程種類較多,多門課程相輔相乘,既注重了專業知識的培養,也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一線教學工作中發現,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具備了護佑蒼生的大醫精神。
經絡腧穴學是針灸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事關能否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準確取穴,從而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近年來,各個高校紛紛在經絡腧穴學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并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這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和社會的熱愛之情具有促進作用。有研究對思政教育在經絡腧穴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效果加以探討,其研究結果顯示:將思政教育引入經絡腧穴學課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優秀、良好率,激發學生專業興趣,提高教學質量[1]。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PPT展示,使學生認識到針灸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專業自豪感。此外,通過引用名言警句來激勵學生。這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對學好專業知識以回饋社會具有更大的信心。
刺法灸法學涉及內容包括各種針法和灸法,是一門針灸學的橋梁課。該課程是針灸推拿學專業的主干課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臨床動手能力,該課程的教學方法理應與時俱進,在以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融入思政因素也顯得尤為重要。
與其他針灸課程相比,刺法灸法學更注重實訓教學,因此,規范的醫療行為、嚴謹的醫療態度、精湛的醫療技術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給學生觀看名家操作的視頻,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精湛技藝,以更好地回饋社會。
在治療過程中,應努力全面熟悉、掌握患者的基本狀況,學會換位思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譬如:在治療中應對緊張焦慮的患者給予安慰,對行動不便的患者給予幫助。還要在醫療過程中增加人文關懷,如將冰冷的雙手搓熱后再去接觸患者等就很好地彰顯了人文關懷[2]。
針灸治療學是針灸臨床課,是教會學生如何運用針灸技術辯證和治療疾病的一門課程。當今社會,目前國家施行的醫保政策已基本普及,但仍然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導致一些偏遠地區出現看病難、看病貴。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理應最大限度的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在保證治好病的前提基礎上盡量減輕患者負擔。作為教師,我們理應給學生灌輸這種觀念[2]。讓學生能夠換位思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這也是人文關懷和營造和諧醫患關系的體現。
針灸醫籍選、針灸各家學說是針灸的基礎課,這兩門課程處處彰顯著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是對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的文化資源,將中醫藥文化融入至醫學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課堂中可以相互補充、相互進步[3]。
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第一職責,要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然要將針灸醫籍選及針灸各家學說中的中醫藥精神融入教學當中,這對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兩門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既要重點講述中醫大家們的精湛技藝,又要講述他們的仁愛之心、品德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譬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提及:“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上述條文表明醫者在進行針刺治療時必須達到治神,即集中精神,心無旁鶩,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4]。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闡釋了生命至重和醫德的重要。通過講授針灸醫籍選和針灸各家學說,使學生明了在中國醫學史上有很多不慕名利、淡泊致遠的大家。諸如皇甫謐,孫思邈,王執中這些典范,他們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正直善良、高風亮節。使學生在學習中被中醫大家的品格所影響,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尤其是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和《大醫習業》強調醫者的技藝和品德同等重要,被奉為中國的醫學誓言[5]。
針灸課程中滲透著思政因素,尤其是此類課程中涉及的古代典籍和驗案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嚴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專業知識傳播的同時,還要注重課程思政教育,在學習本領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這對全面育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