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姝 王春燕 王世軍 任 健 王 琳 呂穎玉 王 瑾
1.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355;3.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山東濟南 25035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師承具有靈活多變和注重個性化發展的傳授特點,更加符合中醫傳道、解惑、靈動、機發、化變、工巧的特點,是古代中醫傳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中醫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20 世紀50 年代開始,我國開啟中醫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源于西方,實現了人才的規模化培養和規范化發展,但中醫高等教育未能實現與師承教育有機融合。如何遵循中醫人才培養規律,推進中醫高等教育與師承有機融合,成為一個熱點研究問題[1-2]。基于此,山東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創建傳承生培養項目,在全媒體背景下開始了“新師承”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
2017 年7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指出要“完善中醫藥師承教學制度”,同期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逐步建立中醫藥師承教學制度,將師承教學貫穿于中醫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師承教學與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師承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專項建設”,提出中醫師承教學是醫教協同最直接的體現,以師承為主要模式的中醫學實踐教學體系應具備全程化、系統化、模塊化的特點[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8 年4 月印發《關于深化中醫藥師承教學的指導意見》,指出“中醫藥師承教學是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這些文件的頒布確定了師承的重要性,將師承教育作為落實“醫教協同”的關鍵要素[4],提出師承應成為中醫實踐教學的主要模式,并應成為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
但是,若在中醫高等教育發展中照搬照用古代師承教育,采用“一對一”形式,現有師生比根本無法滿足,教育資源也相對不足。且古代師承教育多傳承“一家之言”,是否造成教育的片面性和碎片化?毋庸置疑,師生比、教育資源、教學條件等都成為制約現代師承的主要問題。如何在中醫高等教育背景下做好師承教學? 眾多中醫藥院校開始了探索和研究[5-6]。
安徽中醫藥大學探索院校教育與師承教學相結合,創立了師承“雙導師制”,在注重基礎理論的同時,將新安醫家的學術思想、診療經驗以及新安醫學的現代研究成果等與課堂教學相融合[7]。河南中醫藥大學構建了“院校教育與師承教學相結合,班級制與導師制相互補充”的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中醫學專業仲景學術傳承班,重視拜師與臨床,推動仲景學術思想和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的傳承[8]。湖北中醫藥大學采用本科生導師制,構建“名師名醫指導,突出經典教學,跟師臨床實踐”培養模式,力主讀書與跟師相結合、臨床帶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師承教學與臨床科研能力培養相結合[9]。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構建“名老中醫傳承班”人才培養模式,以“全國名老中醫師承”為基石,在培養過程中重素質、重傳承、重經典、重實踐,并實行“本科生導師制”,聘請教學與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高年級中醫學專業本科生導師[10]。北京中醫藥大學堅持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與傳統師承教學相融合,強調傳承與創新并重,創建“院校-師承-家傳”實驗班,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學、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理論內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推進“師承全校化”,探索“院校+師承”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11]。湖南中醫藥大學基于傳播學經典的“5W 模式”,從技術方面和學術思想方面對規范中醫師承教育內容和提高中醫師承教育質量提出了具體措施[12]。張奎等[13]基于廣東藥科大學中醫班探討構建“院校+師承”教育的培養模式。
回顧各中醫藥院校對師承教育的研究現狀,皆取得一定進展,亦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思。如傳承形式仍有些局限,多為設立導師制,但導師制是否適應當前中醫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再如傳承什么?移敏等[14]提出古代中醫師承制的現代價值,不在其形,而在其義。應注重醫德修養,純正習醫動機;注重經典學習,扎牢基礎功底;注重臨證實踐,重在因材施教。
我校曾連續創辦中醫少年班、傳統中醫班等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成功設立技能、學業、臨床等多導師制。然而,在將導師制推行到整個中醫學專業的過程中,卻發現師生比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即導師數量相對不足。導師制可以實現小規模內傳承教育,但應用于大規模人才培養卻出現傳承乏力的現象。因此,亟需探索出一種全新方式的師承,以滿足中醫傳承教育發展。
全媒體時代,新媒介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平臺,充分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和共同發展,有望為師承創新發展帶來契機。眾多學者開始注意到這個結合點并開始研究,如查青林等[15]提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構建中醫現代傳承平臺的設想,從而提升中醫人才傳承培養效率。陳建國[16]認為可由傳統的中醫單位和組織提供現實的中醫名家資源,搭建網絡平臺,傳播中醫學術思想,從而促進中醫的傳承和發展。羅泓[17]認為“互聯網+”中醫師承教學可作為中醫師承教學的進化形式,是一種符合大眾化教育的繼承創新模式。梁群等[18]提出互聯網背景下的中醫教育變革,將對中醫教育教學的知識傳遞過程產生良性作用,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教師教學由個人講授向“眾籌”“協同”的轉換。然而,新媒介對傳承教育的積極影響雖然已經被認可和應用,但多處于設想和起步階段,與師承教學的深度融合尚顯不足。范為民[19]提出在中醫學教學中引入視頻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符合中醫學學院教育與師承教育的特點,具有明顯優勢。丁利忠等[20]提出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將現代知識與技術手段引入師承教育中,探索高效、標準、適用范圍廣、與時俱進的中醫兒科師承教育新模式。張貴鋒等[21]認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綜合遠程視頻教學系統,可解決中醫師承教育時間、空間和師資限制問題。
因此,在全媒體背景下重構師承,需要思考傳承什么、誰來傳承、如何創新傳承等問題,需要有效利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充分借鑒各院校經驗,有效利用名醫名家資源,汲取國醫大師成長經驗,系統設計、研究創建“新師承”實踐教學模式,推進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有機融合,解決好中醫人才規模化培養和規范化發展與師承教育之間的矛盾,給師承注入新內涵和旺盛發展力,以不斷提升中醫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中醫人才的需求[6,22-25]。
我校在全媒體背景下,針對中醫傳承教育存在的問題,開始了“新師承”實踐教學模式的創建探索。
所謂“新師承”,一是創新傳承形式,即改變以往師承教學“一對一”單一形式,創建傳承生培養項目,建立教師和學生傳承團隊,設立“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多種形式,實現中醫人才高質量規模化培養;二是創新傳承內容,改變以往傳承“一家之言”,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總結歷代名醫名家優秀醫德醫風、學術思想和特色技能,將其整合設計到傳承培養中,實現規范化培養,基于此,增加齊魯醫學內容,強化特色培養;三是創新傳承媒介,在全媒體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介,推進新舊傳承媒介的有機融合,實現高效化培養。
在研究中,遵循中醫人才成長規律,汲取師承教學內涵,設計構建“兩個課堂+四個階段+多種形式”的“新師承”實踐教學模式,創建傳承生培養項目,創立校內“傳承輔助課堂”和校外“傳承內化課堂”兩個特色實踐課堂,創建由導師引領、名師傳承、跟師體驗、臨證師隨構成的四個階段,實現“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多種形式,從而構建以“新師承”為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
2.2.1 兩個課堂 第一,創建校內“傳承輔助課堂”:由系列講堂、系列講座、系列競賽構成。創設齊魯名醫課堂、鵲華講堂等系列講堂,“雙泉周末”“杏苑傳承講壇”等系列講座;舉辦中醫經典背誦、“岐黃杯”中醫專業知識競賽等系列經典競賽,李克紹先生、張珍玉先生、齊魯傷寒名家等系列讀經典征文比賽。第二,創建校外“傳承內化課堂”:利用校企合作方式,由系列創新創業項目構成,包括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播項目、中醫藥經典名方研發項目、中醫藥經典產品轉化項目等,將經典知識轉化為創新產品,推進傳承創新發展。
2.2.2 四個階段 第一,導師引領:依托學校傳承團隊,創建學業、臨床和技能導師多導師制,由學業導師引導知識思維構建;由技能導師開設系列中醫技能實訓課程,培訓特色技能;由臨床導師促進思維養成和提升臨床能力。第二,名師傳承:依托齊魯傷寒學術流派、國家和省級名醫工作室等傳承平臺,創建傳承生培養項目,傳承古代名醫和現代名家,尤其是我校劉惠民老和建校“八老”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第三,跟師體驗:依托附屬醫院名中醫門診、經典門診、國醫堂等實踐教學平臺,設立中醫思維訓練項目,通過跟師學習觀摩與體驗,強化訓練學生中醫思維與初步臨床診療能力。第四,臨證師隨:依托中醫臨床綜合實訓中心,設立微型中醫臨床思辨訓練項目,強化學生的中醫臨床思辨綜合能力。
2.2.3 多種形式 依托教師和學生傳承團隊,改變傳統師承教學“一對一”形式,轉化為“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多種形式。第一,“一對多”:依托學校2 個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5 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3 個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邀請國醫大師、臨床名家、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組建師承學術團隊,編寫傳承教材,為學生傳播學術。第二,“多對一”:實行“教學名師+臨床名家”聯合培養,每位學生本科的不同階段分別設有學業導師團隊、技能導師團隊和臨床導師團隊,共同承擔“傳承+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第三,“多對多”:實行“校外導師+校內導師”“專業內名家+專業外名師”聯合培養,導師不但包括專業領域的名家名師,還包括專業領域之外的名家名師,旨在開拓學生思維,共同促進學生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
“線上+線下”師承平臺,借助“互聯網+”,依托流派、名師傳承工作室建設,創建網上傳承標準診室和網上傳承工作室,記錄師承學術團隊、導師團隊中醫接診過程,根據原有資料片制作思維訓練視頻資料,創建師承資源庫,將名師臨證的細節如實反映出來,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實現優質師承教學資源的充分共享,實現規模化傳承,強化中醫思維培養。
通過收集整理歷代名家臨證資料,利用虛擬現實、動畫等現代教育技術復原古代名醫臨證過程,利用標準中醫師承診室,錄制當代名家臨診原始影像案例,建設完整原始資源庫。按照中醫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將原始資料庫分割成滿足不同需求、具有不同功能的結構庫,如四診學習、辨證學習、方藥學習等,一是可通過剪輯成為中醫PBL 資源庫;二是按照知識點和關鍵詞,建設帶有自查詢和分析功能的知識庫。
師承作為古代中醫教育的主要方式,符合中醫人才成長規律,適于應用和推廣。但師承如何與中醫高等教育有機結合,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擺在每一個中醫教育者的面前。
我校關于院校教育與師承教學結合的探索,萌芽于中醫少年班、傳統中醫班等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但特色培養模式中運行良好的導師制,在推廣過程中卻產生了導師數量、教學資源、教學條件等相對不足的問題。古代中醫注重個體培養,適于師承教育推行;現代中醫高等教育規模化培養和規范化發展,亟需重構師承教育,使之既遵循中醫人才成長規律,又符合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
基于此,我校在全媒體背景下,借助新媒介,開始探索“新師承”實踐教學模式,一是創新傳承形式,二是創新傳承內容,三是創新傳承媒介,突出中醫教育教學傳承與創新并重、傳統性與現代化結合的優勢特色,確保學生中醫思維與臨床能力的穩步提升,將有力提升中醫人才培養質量,有望成為高等院校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