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科
(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 重慶大足 402368)
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學科的教育者都要主動將學科教學和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作為新時代的高中歷史老師,要從德育教育是政治老師、班主任工作的不正確思想中走出來,加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度,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教學的始終,促使學生道德素養提升的同時,也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扎實基礎。那么究竟該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下面將針對此主題分析。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內容,關于家國情懷這一素養的培養,需要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程度為基礎,而這正與學生的道德與素養有密切關系。因此,只有加強對高中歷史道德素養的滲透,才可以促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具體教學中,必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要加強對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祖國、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的培養,促使其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1]。所以新課程標準對歷史老師提出的教學要求,其實與道德教育的關聯性極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
新時期的高中老師教學中,評價老師的教學質量如何,不再僅停留在對學生成績的關注中,而是更加側重于對學生全面發展品格方面的關注,歷史老師加強德育滲透,并盡可能的多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有利于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并促使學生逐漸具有全面發展的品格。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老師只有圍繞教材教學、與學生溝通和互動,才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歷史知識。因此,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明確教材的價值,要注重從教材中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結果等全方面入手,從中將最有價值的德育教育信息挖掘出來,并引入更有說服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將德育教育落實實處。
比如在教學《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時,教材中有“烽火戲諸侯”這一歷史事件,通過對其德育內容的深挖,發現實際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重要素材。為了讓誠信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老師可以將兒時非常書寫的《狼來了》的故事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這樣學生會感受到誠信的重要性,并意識到誠信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人際交往方面,還體現在國家交往方面。此節課的德育滲透過程中,不是由老師直接將德育內容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巧妙的方法讓學生自主理解和領悟,對于學生的影響較深,會讓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踐行誠信品質。
高中歷史老師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德育教育素材的挖掘途徑有很多,除了教材中有豐富的德育素材外,課外也有很多德育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外的歷史故事等,這就要求老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挖掘的德育教育素材進行合理選擇,這不僅可以讓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并在此過程中促使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維新運動的興起》內容時,涉及到康有為、康啟超等人物,為了讓學生對人物的形象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并從中獲得德育教育,老師可以將課外搜集到的梁啟超所寫的《少年中國說》素材引入教學中,并利用直觀的多媒體對其進行播放,讓學生更加全面和立體地對梁啟超先生的遠大抱負進行了解,尤其是對“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部分內容,老師可以讓學生對其進行討論,讓學生相互說說自己的觀后感,學生在相互分享觀點和討論的過程中,會對梁啟超的志向和遠大抱負進行了解和學習,并在受到其感染的過程中,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為國家更好的發展而奮斗。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老師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從歷史的角度實施德育滲透外,還需要從現實的角度實施德育滲透,這樣學生才可以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升華情感的過程中,主動將道德素養融入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強化德育滲透效果[2]。
比如在學習完中國近代史后,學生會對當時清政府的無能進行感知,更會為當今國家富強而發自內心的驕傲。同時,結合某一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從理性角度分析如何展示中國青少年的新面貌,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發表。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會從中獲得更多道德思考和感悟,并提出可行的建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總之,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意義重大,老師可以從教材資源、課外資源及現實資源,全面實施德育教育,將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落實實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并促使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