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晨 黃飛鵬 林 堂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福州 350202)
隨著世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不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是成為了現代人生活最不可獲取的必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互聯網+”概念應運而生,在助推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其正能量作用,實現了從量的累積到質的飛躍。在此背景下,網絡文化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為傳統思政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將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對高校思政教育跟緊時代發展的腳步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網絡文化包含著重要且復雜的意義。相對教師而言,學生對網絡的利用率更高。在這種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面前,如何把網絡文化與思政課堂創新結合就成為了學校需要探討的最為重要問題之一。高校不能強行灌輸價值觀,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思政教育應當傳播正向能量主力,以理服人,用真實打動人,用真情感染人。高校要突出學生在新型網絡思政教育模式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平等交流,互聯互通,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剖析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基礎上,采用網絡公開課等模式,利用互聯網的移動性、互動性等長處,普及“線上+線下”新模式,做到班級同構、資源同步,教師與學生交流同行,直面挑戰,主動而為;注重建設和打造符合學生需求,兼具教師教育性的安全平等網絡陣地,多多利用學生對網絡熱點的、焦點事件的關注,因勢利導,增強網絡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注重落實,著力“即時即處”的“實時可得、處處皆及”網絡教育空間;積極大力開展明確具體主題的網絡公開討論課,培養學生主動性、社會問題參與性,從而對思政教育產生正向影響,并通過創新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共建共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
高校思政教育大發展要緊跟時代趨勢。因此,為了保障“互聯網+”模式在學校的穩步實行,首先,高校需要在完善思政教育的網絡平臺資源的同時,加強創建屬于學校自屬的網絡平臺,并逐步開展“慕課”課程,把慕課與傳統思政教育課堂有效結合。“慕課”課程在平臺的平穩運行,需要學校在利用目前社會已經開發使用的教育平臺的同時,積極組織信息技術人員建設平臺、運行平臺、維護平臺,并整合平臺資源,促進當下優秀的網絡文化與思政教育教學有機、有效結合,為未來思政教育云教育落實執行做好前景鋪墊。其次,為了豐富高校自屬平臺的思政教育體系的信息資源,學校也可以通過通訊軟件、插件,實時分享社會熱點訊息給思政教師,提升教師的信息獲取速度,提高思政教師對網絡的利用率,并通過思政教師給予的信息反饋了解其教育能力、思想提升度、網絡主流文化接受度、結合度等。對應的,思政教師也可以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網絡渠道建立與學生的即時通訊、信息資源共享,通過群組聊天、小組聊天、新型學習討論群等構建思政教師與班級學生的交流紐帶,加強羈絆。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特點,針對性地培養,使思政教育借助網絡進一步深化,將思政教育與互聯網文化更好地融合與一體,合理利用其便捷性。[2]
“互聯網+”影響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時,網絡文化綜合素養的建立對開展思政教育也顯得愈發重要。細觀目前網絡環境,無具體年齡管控條件下出現的網絡語言暴力、無腦跟風、盲目從眾等現象,皆反映出網絡使用者文化素養的培養在現階段已暴露出較大問題。高校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最大群體,應主動培養、建立良好的網絡文化素養,以免被良莠不齊的網絡環境所影響。高校學生要以身作則,在海量訊息集中輸出的網絡環境中約束自我,保持清醒,為改善、創建良性的互聯網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高校思政教師也應緊跟學生變化,提高自身網絡文化素養,以最大化優化思政教育的效果。首先,思政教師與學生都應堅定理想信念。教師要堅守職業道德,引導學生在網絡“海浪中”如何穩住腳跟,判斷對錯,建立正確的是非價值觀,維護并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學生也應當在網絡環境中做到善思善想,明辨是非,緊隨思政教師的腳步,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經典理論,領悟中央方針政策。其次,思政教師與學生都應當培養正確的網絡意識。教師要主動開發網絡教學新模式、新方法,篩選優秀的網絡文化穿插于課堂宣講;學生應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習,提升自身思想水平,使網絡文化道德意識內化于心。同時,思政教師需觸碰學生內心,循循善誘,補充課堂教學,發揮思政教育的長期隱性價值。[3]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正面臨著各種機遇與挑戰。面對傳統思政教育與“互聯網+”網絡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學習借鑒已有的成功經驗,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今后發展趨勢,也是重中之重。教育事業作為國之基石,高校應當緊緊抓住“互聯網+”新形勢,讓思政教育接地氣、人性化,將二者創新融合,并結合實際問題,為未來思政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