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艮
(重慶建筑工程學院 重慶 400072)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在教材、受眾群體上與本科院校有一定不同。通過近幾年的課程改革和創新,高職思政課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在是實效性方面還是存在以下幾個共性問題。本文立足學情實際、分析原因,探索突出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路徑。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近幾年高職教育迎來發展機遇期,高職院校數量增多,高職在校學生數遞增。學生數量的增加,必然對教師隊伍數量和結構提出更高要求。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數量配備(1∶350)不足,教師專業、學歷、背景、年齡結構、科研與教學能力失衡。比如,年齡段45歲以上的教師在思政教師隊伍中占有不小比例,該部分教師的學歷為本科居多、科研能力參差不齊;行政坐班、輔導員兼職的思政課教師在學歷背景和教學能力上能滿足思政課的要求,但因為身兼數職,專注于該課程的研究較少且流動性大;高級職稱占比少,中級職稱占大部分,職稱機構不平衡;少部分教師缺乏對教學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現實生活的關照;教學方法不當,不能針對高職學生實際學情精心備課,而是照本宣科;教師個人的性格、語言表達特點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親和力,使得學生對他們產生了敬而遠之的距離感。總體而言,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師隊伍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出的“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還有一定差距。
思政課教材內容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教師在進行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時,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與人文知識的融合問題;教學案例與教學目的匹配問題;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與學生學習興趣性、教學內容的普適性與學生現實關照性方面的協調問題;教學內容的政治性與高職學生認知特點的結合問題。例如,由于高職院校生源主要來自于中職和高考文化成績分低段的學生,他們在文藝、社會實踐活動方面頗為活躍,但理論基礎知識交薄弱、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足。而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未備足課,表現為多能重視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邏輯性,但未能根據高職學生學情,注重教學內容輸出的合理性與恰當性、趣味性與知識性。教育內容只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才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適應學生成長發展規律。一位大一新生在描述理想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寫道:“我們討厭冷冰冰的理論知識,我們想要的是有溫度的、有人情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是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期待[3]。可見,我們與“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還有一定差距。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采取的授課形式以合班課居多。合班課的組織形式在進行教材的系統性、連貫性教學上可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卻又極大程度制約了系統性連貫性與靈活多樣性的結合。例如,合班人數較多,課堂情況復雜,充滿變數。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易出現不顧課堂實際情況的變化,按照既定教案機械執行,而使課堂教學陷入被動、沉悶、低效的局面。“學生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4]。合班課堂的特性,勢必無法滿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了解每位學生的發展水平、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狀況。而這是思政課教學的基點和起點,也是學生新知識的生長點。總的來說,合班課的教學組織下形式使學生的獲得感降低。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是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能力水平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政課影響力。因此,第一,高職院校要嚴格按照1∶350的比例,堅持“高起點準入,高質量培訓,高效率管理”的原則,配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第二,要運用好集體備課的智慧優勢,整合不同教學構思與教學資源,并結合課堂實際,以學生已有的或現時獲得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取其精華,有機融合,設計出適合高職學生身心特征的教案;第三,強化教師語言風格生活化,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教材的教育性必須經過教師有意識挖掘,并將其與社會實際尤其是學生的學習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認同領悟[6]。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要有較強的語言轉換能力,即將教材語言的文本化向生活化的轉變。教師的表達既要正確符合邏輯,又要貼近學生實際深入淺出,要接地氣,熟練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高職院校要努力建設一支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的思政教師隊伍。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提出的著名教學思想凸顯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體現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重要作用。要想保持思政課較高的“出勤率”“抬頭率”,調動學生思政課學習的主動性,僅靠考勤制度外力的強迫,沒有學生內生的追求動力,是很難持久的。傳統的思政合班課教學模式的詬病就在于此。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堅持教學形式創新。第一,實施小班教學,改變傳統學生聽、教師講的尷尬局面,注重通過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啟發學生獲得智慧,創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第二,重組教學環境空間,探索實施翻轉課堂,實現信息的多向流轉與深層互動。第三,加群思政課實踐教學,結合本地資源和相關技術,建設實地或VR實踐教學基地;指導大學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學到的理論、方法去體察國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要想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校內外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協同機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文化、宣傳、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加強信息溝通,實現政策協同;高校應注重社會資源的整合利用,比如利用校企合作單位、市民學校、紅色教育基等協同建立思政課實踐基地。
目前,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親和力已取得一定的成績。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高職院校特征,深入研究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