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德
(淮陰工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1)
地方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支高素質、有活力的師資隊伍能夠帶動學校教學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的提升。但是,優秀的師資團隊建設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辦學資金、編制數量、高級職稱占比,還包括管理機制、高級人才數量等。前者短期內很難得到改善,因此,后者便是我們探討的重點。
現如今,高校的教師數目逐年增多,每年各個地方高校都在加大教師隊伍的擴建。但是,絕大多數學校對于教師的發展方向規劃還不能與每個人的自身訴求緊密結合。不同的教師對于科研資源、教學安排以及薪資待遇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但學校一般對于這些資源的的管理都是集中式的。這就導致學校不能兼顧所有教師的個人情況,使得一部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有所缺失,團隊的集體意識不強,缺乏進步的動力。
缺乏一批具有較高學科影響力的領軍型人才是目前地方普通院校的通病。地方院校要想發展和進步,就需要一批具有創造能力、高學歷的師資隊伍,需要一批有水平、有素質、有能力、善教育的學術帶頭人。以我校為例,省級以上人才占比較低,只在少數強勢學科領域具有為數不多的省部級學術帶頭人,很多二級學院的省部級人才尚屬空白。師資隊伍結構有待改善,頂層設計嚴重不足。同時,由于部分客觀原因和人為因素,過去十幾年中,很多學校出現引才學歷不夠高等現象。這導致學校在今后的辦學效益、科研突破、教學質量、示范效應等難以提高和發展。
由于地方院校缺乏知名度、平臺不夠高等原因,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這就導致學校引才招才壓力較大。同時,對于不同學科而言,人才招聘的難度也是不一樣的。以我校為例,目前學校在材料、化工、農學等專業引進師資較為容易,而外語、計算機、通信等專業師資引進困難。這導致二級學院之間差距逐步拉大,師資隊伍強弱兩極分化。[1]
首先,學校需要健全思想政治考核制度,強化教師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引導教師嚴謹治學、安心科研、教書育人。其次,學校在引才過程中,要注重教師本身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最后,學校要加強廣大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定期邀請全國模范教師和教學名師來校演講,樹立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良好風尚,增強全體教師的集體榮譽感,強化團隊的整體大局意識。通過教師自己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學校的師資建設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建立靈活合理的符合院校實際的激勵政策是保證學校師資活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想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需要運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物質和精神兩種激勵有機結合,合理運用。物質激勵方面,學校分配要向一線專任教師傾斜,學院通過業績成果考核進行合理分配,要擺脫以往平均主義的思想,激發所有教師的能動性。精神激勵方面,學校要設立相關的榮譽稱號以及建立合理公正的晉升制度,對師德、教學、科研等方面表現良好的教師進行表彰和晉升;對不能夠勝任本職工作的教師,要進行再培訓或者調離崗位。一套完善激勵機制的運行,能夠保證學校師資的活力,能夠促進學校的學科和專業建設。
第一要鼓勵學校中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重點引導教師到國外知名學府讀博,進一步改善學校的師資結構和學緣結構。第二要鼓勵教師到海外進修,尤其鼓勵一年以上的進修計劃;學校可以通過國家留學獎學金、省政府留學獎學金、學校資助等項目,發展中青年教師到國外一流高校交流訪問,拓寬視野,緊跟前沿,提高水平,從而全面提高學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第三要建造多元化的培訓平臺。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官方平臺,根據每次培訓的選拔條件和培訓內容合理選派教師,力求大多數的中青年教師都能獲得提高的機會;另一方面,校內培訓平臺具備花費更小、覆蓋面更廣的優點。每學期,學校都可以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到校給全體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水平。第四要利用好社會企業資源,鼓勵教師與企業之間開展合作,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努力打造出一批“雙師雙能型”教師。
學校根據每年的專業學科資源和發展目標,及時更新人才引進政策,按需設崗,避免資源浪費,做到科學發展。近年來,學校專任教師只招收博士研究生,但地方普通院校的吸引力不夠強,因此提高待遇是大勢所趨,安家費、科研啟動費、住房或租房補助以及工資福利等都要適當增加。同時,對于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學校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做到適當傾斜,一人一議,靈活運用,要讓人才安心、舒心、放心。青年博士教師的引進,可以優化學科的師資結構,擴大學校的師資力量,提高學校教師的博士化率;高端人才的引進,能夠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水平,加快成果的積累,加快職稱的評聘,進而帶動學校的建設與發展。[2]
師資隊伍是高校業務水平的重要保障,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體現著學校的發展前景。對此,打為造一支能創新、有活力的高素質師資團隊,學校要完善管理機制,拓寬培養平臺,切合實際,科學定位,合理分配,持續發展;將人才引進、培養和管理有機結合,塑造公平健康的良好環境,奠定學校健康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