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江
(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泰州 225500)
信息化網絡技術的發展衍生出了眾多的信息化服務和產品。其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為信息化教學理念帶來了創建靈感和技術支持。信息化教學即利用現代教學方式方法,結合相關的網絡平臺和產品,完成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以中職建筑專業課程教學為例,信息化教學可有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直觀和形象地講解專業知識點,并通過豐富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同時,在特殊時期,教師還可利用網絡通訊可開展遠程教學模式,以直播或錄播的講課方式代替傳統的課堂授課;學生通過終端隨時隨地進行線上學習和交流互動。此外,該教學模式不但節省了大量教學設備、書本資料、教室空間等硬件設施的投放,而且有效節省了師生的時間,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之一。[1]本文針對信息化教學在中職建筑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與實際運用展開論述,以期為其他專業的信息教學的建設提供參考。
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中職建筑專業課程的信息化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教材的變化:中職建筑專業課程的教材變化大體分為三個過程,即由傳統的純紙化的書本教材轉變為書本加教學光盤的組合模式,繼而發展為多媒體形式的綜合型教學教材。其內容包括電子文檔、音視頻、二維動畫甚至3D模型展示的知識載體。
(二)教學手段的變化:由早期的黑板講解轉化為圖示教學,然后是PPT的課件設計,直到今天轉化為借助教學軟件和資源平臺進行教學,實現了數字化的資源存儲和共享。例如,學校通過從云平臺搜索并下載最新的建筑專業相關的電子備課庫、教學方案設計、測試題庫和知識案例,結合實際的師資配置即可快速實現信息化教學方案設計。
(三)自由化的教學環境:成熟的網絡通訊技術和終端可使教學環境虛擬化,使師生不必拘泥于實際的課堂空間和教學時間限制,通過網絡平臺即可隨時隨地展開遠程教學和學習活動。這也是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特征。[2]
眾所周知,建筑專業內容比較抽象和枯燥。傳統的教學活動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和厭學情結。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增加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并借助各種現代化教具和影像技術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帶著新鮮感和求知欲完成知識的傳遞。例如,在《力學》的教學中,教師可摒棄傳統的文字緒論課講授方式,利用多媒體影像技術向學生展示我國著名“鳥巢”工程,通過“鳥巢”動畫模型演示其所涉及到的力學問題,進而詳細分析物體的受力、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問題。這樣,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力學知識在高大建筑物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其學習主動性。
建筑工程專業課教材中的知識難點和重點往往會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現象。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技術結合圖文、音像和動畫效果將問題形象化,使知識點易于學生分析和理解。以《力學》課程中講解力的內效應為例,教師可通過制作籃球運動中籃球與地面碰觸的一瞬間的慢放動畫,通過籃球的變形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力的內效應。又如,在《建筑材料》課堂中,教師可借助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各種建筑材料的外部特征,可以利用栩栩如生的動畫導示,使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各種建筑材料的內部結構。這樣,難點的解釋更加生動和直觀,也增加了趣味性。
對中職建筑知識的學習與消化,不僅體現在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應用于課下的實踐當中。這就涉及該專業的試驗教學。傳統的試驗教學需要準備大量的材料、設備和輔助工具,難以順利開展,且費用較高。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教學軟件中的虛擬模型創建虛擬的實驗場景,通過輸入具體的參數輸出實驗結果。例如,針對《鋼筋力學性能》的學習,教師需要做鋼筋的拉伸試驗。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引入虛擬實驗軟件展開鋼筋拉伸試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虛擬地增加荷載和影響因素參數觀察其變化過程,同樣可達到實驗目的。[3]
信息化技術在中職建筑專業教學中的運用,首先能夠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利用多媒體綜合性教學資源展示的直觀、生動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最后,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試驗教學,減少材料和設備成本,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為更好地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發起者和設計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主要體現在對教學資源搜集和整理的能力以及對教學軟件的學習和操作能力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