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政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鎮寺里田小學 甘肅慶陽 745000)
小學語文是學生的基礎科目之一。語文學習的好壞關系著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可以說,語文教學是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和保障。因此,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一方面,語文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另一方面,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弱,對語文學習缺乏學習興趣。這就導致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受到阻礙,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首先,教師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融入經典誦讀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經典誦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加強學生對字詞的積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經典誦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學生若能養成良好的經典誦讀的習慣,那么長時間之后,會對所閱讀的經典文章內容領悟越來越深刻,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尋求有效的方式,將經典誦讀有效地融入教學中,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有效地融入經典誦讀,其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將經典誦讀真正地融入課堂教學。為此,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經典誦讀的時間。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每周一節課的經典誦讀時間。這一課最好是在一周的開始,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遇到閱讀困難的地方,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解答。除此之外,教師在其他語文教學,如成語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融入一些經典字詞句,以此來實現經典誦讀在課堂中全面融入。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經典誦讀在教學中的融入度,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經典誦讀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合理安排經典誦讀的文章。對于小學教學來說,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其接受程度、學習能力不一樣。因而,他們在經典誦讀的時候,所選的素材也要不一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其誦讀的經典要具有啟發性、蒙學性。例如,《千字文》《三字經》等比較合適。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其閱讀的經典讀物要具有內涵,以樹立自身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為標準,可以選擇《弟子規》等讀物。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其經典素材要具有思考性,如《論語》《孟子》就比較合適。對于四五年級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安排深入一點的經典文學,如《大學》《春秋》等其中的一些片段。另外,教師在為學生安排誦讀文章之后,也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有效融入和滲透,以此來提高經典誦讀融入的有效性。以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教學內容為例,在學習《掌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弟子規》中的“人有能,勿輕訾”“人有短,切莫揭”進行教學,以此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對經典文學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2]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心智處于發展的階段,其認識、理解等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因而,對于誦讀過程中一些比較深奧的句子,他們難以理解,不能學以致用。為了提高經典誦讀的價值,教師要注重學生經典誦讀后的感悟和體會,積極地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以此來將誦讀內容內化。例如,在誦讀經典《論語》,對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句話的時候,學生受到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對這句話的內涵理解不深刻。這時候,教師就要積極地進行引導,為學生講解這句話的內涵,然后以這句話的內涵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典。中華民族的經典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經典誦讀,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擴展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此來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積極探索,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