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慧
(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級中學 江蘇南京 210000)
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新課改和核心素養教育雖然已有十年多的時間了,但還是難以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成績還是學生升學的一個重要標準。然而,應試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用不大。因此,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推行思維導圖勢在必行。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等,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創作人托尼博贊在20世紀70年代創造的一種能夠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其主要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
思維導圖其實就是通過使用圖文并茂的技巧,將各級相關主題的內在關系,運用相關層次與相互隸屬的圖形表現出來,從而將主題關鍵詞和空間、文字、圖像、顏色等構建起相應的記憶鏈接,可以使無形的思維過程具象化。
我國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各個學科大多采取“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雖然能讓學生在考試時獲得較為理想的成績,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沒有太大幫助。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卻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繪制思維導圖,建立獨具特色的化學思維框架。[1]
思維導圖相比于其他教學方式,其優勢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繪畫導圖的方式把學生所學知識點與其他相關知識點進行鏈接,讓學生在回顧知識點的過程就完成了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建構。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化學知識進行系統掌握。
學生往往在初三才開始學習化學,而初三又是升學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加重學生的學習任務。思維導圖教學法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想象力,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一絲樂趣,在構建導圖的過程中放松自己的心情。這有利于教師構建一個輕松、和諧的化學課堂,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學生在剛接觸化學知識時,往往會覺得初中化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得比較緊密、難度較低。但是,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深入,學生就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教師要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新知識點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理解和接收新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材第六單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對于剛學習化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在理解和區分上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輔助學生進行理解。如果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可以先繪制一個大概的知識架構圖,讓學生按照從前所學知識進行填空、補充、添加。這樣,學生在填空過程中既能復習過去的知識點,又能查漏補缺,篩選出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后期,教師再指導學生一步步構建思維導圖。這樣,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就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教學法完成新知識的初步學習,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更好的成績。
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在中考中也占據著一定的分值。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去理解每一個化學原理。但是,學生親身進行化學實驗的次數和時間都有限,任何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都會造成化學結果出現偏差。因此,為了保證整個化學實驗過程和結果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正式實驗前進行一個大致規劃。學生可以先在紙上寫一遍實驗流程,把需要注意的每個細節都填充到實驗流程中,再把每一項的原理和可能出現的結果都寫在流程旁邊。這樣既可以生成更完整的知識框架,又能提升學生的實驗水平和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2]
中考理綜考試是將生物、物理、化學三大科目的知識點進行一個融合,要求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間的關系必須十分熟悉。化學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門課程,學生想要在短時間內進行系統學習,就離不開思維導圖的幫助。教師如果在前期教學中就已經開始引導學生自己建立化學思維導圖。那么,在系統復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各小組內的學生先自行構建一個思維導圖,然后由小組成員互相交換、補充,把小組之間遺漏或存在疑問的知識點進行一個總結,再有針對性地講解這些重難點內容。當學生完成單元復習后,教師再要求學生將幾個有關的單元進行合并,進而對一本教材的內容進行合并。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總結、交流能力,又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復習工作,為理綜考試打好基礎。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定要在尊重學生意愿和習慣的基礎上進行融合,不要過于限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讓導圖之“活”,促學生思維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