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摘? ?要: 本文以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指導,研究探討英語專業本科“英語專業+學科方向”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翻譯分層教學實踐,為培養符合新時代需要的英語及翻譯人才提供參考。通過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的有機融合,支持“英語專業+學科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人才培養模式? ?翻譯教學? ?翻譯分層教學
一、 引言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這是我國向全國、全世界發布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國標》對英語專業及翻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了新趨勢,提供了新動力。為了更好地落實《國標》,各高校英語專業紛紛探索《國標》原則下既能充分對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又符合自身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英語專業+學科方向”就是其中頗具特點的培養模式。在“英語專業+學科方向”人才培養模式下,將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有機結合,實現翻譯相關教學的分層設計,符合人才分類卓越的培養特色,是本科英語專業及翻譯人才培養的有益嘗試與探索。
二、“英語專業+學科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國標》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指南》的具體實施方案,“是高等學校制定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1](129-131)。
“英語專業”,即本科英語專業(或稱英語語言文化專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對標《國標》中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學科方向”,指在本科英語專業下設置多個學科細分方向,如翻譯方向、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等,制定各方向培養目標,構建學科方向人才培養體系,開設方向性課程,培養在相應學科方向有突出能力的英語專業本科人才。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的培養模式包含兩個主要階段:一、二年級為基礎階段,以英語語言學習為主,強化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功訓練,同時開設一定數量的專業知識課,提供“大英語”博雅教育;三、四年級為進階學習,除了少量進階語言課程外,還設多個英語學科方向模塊,按學科方向分流學生,按照學科方向培養體系分類培養在學科方向有突出能力的人才。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的培養模式通過英語專業課程模塊聚焦多個專業方向,通過菜單式英語技能課程模塊、人文通識類課程模塊和特色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的聯動,培養具有扎實英語基本功、跨文化思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英語專業人才。
《國標》特別指明外語類專業可與其他相關專業結合,形成復合型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標》對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作了相應闡述:“外語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各外語語種專業人才和復合型外語人才。”[2](92)
對比《國標》可以看出,“英語專業+學科方向”的培養模式既注重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人文底蘊和語言基礎,又結合學生特長和意愿進行學科方向的拔高教學,有利于培育具有一定復合型素養的高級英語人才。
三、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
(一)何為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
“教學翻譯”最初的形式為語法翻譯教學法。“語法翻譯教學法(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起源于中世紀拉丁語教學。拉丁語是當時歐洲文化教育、著書立說的國際語言,也是教會和官方語言,拉丁語是學校的必修課。當時就是用語法翻譯教學法,也稱為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3](70-71)。德國語言學家奧朗多弗等學者總結語法翻譯法的實踐經驗,結合當時機械語言學和心理學,為語法翻譯法構建了理論解釋,使語法翻譯法成為一種科學的外語教學法體系。語法翻譯法的教學過程是先分析語法,然后把外語譯成本族語,主張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當成教學手段。
語法翻譯教學法不斷演進和發展,至今依然很活躍。語法翻譯教學法不再完全以語法規則為中心,而是把語法學習、翻譯練習與交際場景緊密結合,強調在掌握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語言。語言教學中,教師仍經常通過翻譯練習講解語法知識、比較語言差異、鍛煉語言運用。“可以說,只要有外語教學,語法翻譯教學法就是一種人們愿意采用的教學方式”[4](84-86)。
教學翻譯是語言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屬于教學法范疇,目的是“以譯促學”,將翻譯練習融入語言學習中,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外語。教學翻譯既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方法,又是檢測語言學習效果的評估手段之一。
翻譯教學聚焦翻譯能力的建設,培養能夠從事經濟、教育、科技、傳媒、政治、外事等領域國際語言服務工作的翻譯人才。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指南》中的翻譯專業教學指南,翻譯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較深厚的人文素養、扎實的英漢雙語基本功、較強的跨文化能力、厚實的翻譯專業知識、豐富的百科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較熟練地掌握翻譯方法和技巧,能適應國家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能勝任各行業口筆譯等語言服務及國際交流工作的復合型人才。”[5](25)
(二)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對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翻譯開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成與發展,如今已經形成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學科基礎。翻譯學習與語言學習存在顯著差異,翻譯從業者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因此翻譯需要專門教學。最早區分翻譯教學和教學翻譯的是加拿大人讓·德利爾(Jean Delisle),他認為教學翻譯只是一種教學方法,本身沒有任何目的。此外,翻譯教學不能完全依賴語言學作為理論基礎。“語言教學以語言學研究成果為理論基礎,翻譯教學理論應該建立在對人類翻譯活動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基礎上,因為任何只研究語言含義的理論都無法了解人類翻譯活動的方式”[6](40-45)。
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在培養目標、培養對象、思維模式和心理因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素養、教材等方面都有差異。兩者的有機融合,滿足“英語專業+學科方向”模式下的人才分類培養需求和學生興趣及學習意愿,分層分類開展翻譯相關教學,符合學習規律,符合人才分類發展的培養目標。
四、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各司其職、有機融合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模式下的翻譯相關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傳統教學翻譯、改良版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本科階段)。
(一)傳統教學翻譯
傳統教學翻譯又稱語法翻譯,即先講授語法規則,后進行筆譯練習。通過翻譯練習對兩種語言進行系統對比。此時,讓學生進行兩種語言切換和翻譯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規則。
傳統教學翻譯屬于教學翻譯,是英語語言教學手段之一,不是翻譯教學的一個層次。語言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獲得語言交際能力。作為傳統語言教學的一種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習得語言。
(二)改良版教學翻譯
改良版教學翻譯改變了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在語言學習階段的外語和母語互譯練習中盡可能擺脫詞句互譯,增加交際理念,在練習中提供交際人、交際背景等信息,逐漸從語法和詞匯翻譯對比過渡到簡單的符合交際要求的陳述句翻譯,或稱篇章翻譯,例如同樣一句話在不同交際環境中的運用”[7](14)。
改良后的教學翻譯可以理解為傳統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之間的“過渡地帶”。“過渡地帶中的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單純為講授翻譯方法技巧而開設的翻譯課程,而是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通過巧妙的安排將翻譯的基本特點及部分翻譯技巧、方法等適當融入課堂,讓學生逐步了解、認識翻譯……”[8](213-215)
不論是傳統教學翻譯還是改良后的教學翻譯,都屬于語言教學,嵌入本科一二年級教學體系中,與其他語言教學課程結合,以譯促學,通過翻譯練習促進語言學習。條件成熟時,可引入少量翻譯技巧和方法,最終目的都是服務英語語言的學習。這個階段的翻譯教學不一定由翻譯方向的教師完成,也不需要引入專門的翻譯教材體系。
(三)翻譯教學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本科英語人才培養模式下,翻譯教學可以細分為兩個層次:初級翻譯教學和中級翻譯教學。有一點需要澄清,“翻譯教學的層次劃分原則主要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翻譯心理學和翻譯教學法原則的基礎上”[9](146)。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的差異并非翻譯教學層次劃分的依據。
翻譯人才培養大致可分為初、中、高三個階段。“初為本科階段基礎型,中為翻譯本科專業型,高為翻譯碩士專業型。初級和中級屬于翻譯基本技能的學習、形成和提高階段,高級則為翻譯技能的自動化形成階段”[9](147)。
1.初級翻譯教學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本科英語人才培養模式下,“英語+非翻譯方向”的翻譯教學屬于初級翻譯教學,對標英語語言文學專業高年級的翻譯課,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翻譯的一般知識和基礎技巧,能夠完成簡單的口筆譯任務。
2.中級翻譯教學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本科英語人才培養模式下,“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的教學模塊是直接對標翻譯專業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和路徑而設置的,旨在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家國情懷與協同合作能力、跨文化跨學科理解與溝通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具有扎實英漢語言功底,掌握翻譯技巧,了解百科知識,能從事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科技、傳媒等各領域國際語言服務工作的翻譯人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文化建設。
“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的教學對標翻譯本科專業,屬于中級階段的翻譯教學。參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指南》中的翻譯專業教學指南相關內容,課程模塊主要包括:語言課程、技能課程、知識課程、實務課程、理論探究課程和翻譯技術(機器輔助筆譯、譯后編輯等)課程。
劉和平將本科層次的翻譯教學目標歸納為三大方面:(1)了解翻譯的性質、形式、基本概念和認知過程。(2)培養雙語思維能力,掌握翻譯基本技能和方法。(3)實現技能培訓與漢外語言提高的雙重任務[9](147-148)。
“英語+非翻譯方向”和“英語+翻譯方向”同屬翻譯教學。就教學原則和方法而言,兩者本質上有共性,但層次上有差異。由于學生對翻譯學習的興趣不同,能力基礎有差異,兩個層次的翻譯教學在諸多方面都有不同,如培養對象、訓練強度和難度、技能掌握程度、教學目標等,這些差異決定了教學大綱、課時量等都有分層和區別。但是這兩個層次的翻譯教學都需要采用專門的翻譯教材體系,由翻譯方向的專業教師承擔教學,對標翻譯人才的能力要求開展教學。
綜上所述,為了配合“英語專業+學科方向”人才分類卓越的培養模式,翻譯相關教學應該分類分層、因材施教,服務于不同類別的人才培養。具體分層如下表:
表1?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英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翻譯分層教學結構圖
“應該承認,翻譯人才需要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與《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一般英語人才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要求并沒有太大的區別”[10](11-12)。這也是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可以有機融合,互不沖突,有效服務“英語專業+學科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當然,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只是翻譯能力的部分而非全部。翻譯學習的思維與單純語言學習的思維是有本質區別的。翻譯學習過程中更強調脫離語言形式理解深層意思,邏輯梳理,跨文化和跨學科思維凸顯。翻譯學習的心理因素有別于語言學習,非智力相關能力是翻譯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兩者需要各司其職。共性奠定了兩者融合的基礎,差異決定了翻譯教學分層的必要。
五、結語
“英語專業+學科方向”的培養模式旨在造就“英語+方向”的專業人才,實現人才分類卓越,服務于國家和地區發展需求。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的有機融合與之高度契合,滿足“英語專業+學科方向”模式下的分類需求和學生興趣及學習意愿,符合教育和學習規律。通過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的科學分層與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國標》體系下新時代英語人才和翻譯人才的培養路徑,為全球化時代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實踐。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和分類卓越的培養路徑,培養具有飽滿家國情懷、扎實英語語言功底、綜合人文素質、寬廣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新時代英語專業人才。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11](21-27)。英語專業人才要實現分類卓越的目標,要求翻譯相關教學科學分層分類,才能滿足英語人才和翻譯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服務新文科、大英語的培養理念。
參考文獻:
[1]龐寶坤,孫晨新.國標框架下英語專業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9(13).
[2]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著.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毛樹渠.正確認識語法翻譯教學法[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6).
[4]羅立勝,石曉佳.語法翻譯教學法的歷史回顧、現狀及展望[J].外語教育,2004(1).
[5]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編著.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6]劉和平.再論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從希拉克信函的翻譯談起[J].中國翻譯,2000(4).
[7]劉和平.職業口譯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8]瞿慧.教學翻譯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6(12).
[9]劉和平.翻譯學:口譯理論和口譯教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10]何其莘.翻譯與教學[J].中國翻譯,2007(4):11-12.
[11]孟慶楠,羅衛華.“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回歸與展望[J].外語教育研究,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