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婉華
一、問題的提出
“學習故事”是一種研究兒童游戲行為和評價兒童發展的方法,倡導“幼兒本位”的兒童觀和課程觀。教師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將“學習故事”運用到幼兒的戶外自主游戲中,通過“學習故事”的“注意”“識別”“回應”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支持幼兒實現自己的想法。筆者基于實踐研究發現一些現象:
現象一:教師每個月寫1至2篇學習故事,戶外自主游戲時教師觀察到幼兒探索的情景,但因為全程帶班沒有及時記錄下來,后來打算寫的時候就忘記幼兒的具體語言和行為細節了。
現象二:撰寫學習故事要分析幼兒的興趣需要、年齡特點和學習經驗,教師由于專業能力跟不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回應策略籠統,不能有效指導下一步活動。
教師專訪:班級幼兒多,工作量很大,很少有條件持續追蹤觀察每一個幼兒。如果要細致觀察一個幼兒或一個小組的幼兒,需要班上老師的密切配合,一般會選擇和班主任或副班老師配班的時候進行。
可見,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和支持,存在分析不夠全面、支持策略缺乏適宜性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探索在自主游戲中運用“學習故事”來“注意”“識別”“回應”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為自主游戲中教師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和觀察技術提供支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設計了行動研究的框架,探求“學習故事”在戶外自主游戲中的運用,使用螺旋循環模式展開行動,遵循“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行動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選取了從化區C幼兒園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本著“自主參與”的原則,2019年1月,教師自主組成行動研究小組。行動研究小組中有正副班教師各16名,其中10名小班教師,10名中班教師,12名大班教師。共收集到教師撰寫的學習故事256篇,提供了詳實的一線實踐資料,為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教師運用“學習故事”的現狀奠定了基礎。
(二)教師運用“學習故事”的現狀分析
筆者根據“學習故事”注意、識別和回應三個組成部分,對教師在運用“學習故事” 解讀幼兒游戲行為和評價幼兒發展的總體情況進行調查,具體分析如下:
1.教師對幼兒學習進行“注意”的具體情況
“注意”是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觀察,本著尊重幼兒的原則,用白描手法記錄幼兒具體游戲情況?;诋斍笆占降奈谋举Y料來看,在所有的256個“學習故事”當中,教師關注幼兒學習行為的有240個,占到總數的93.75%,但仍有16個“學習故事”沒有關注幼兒的學習行為,隨意地進行“流水賬”記錄(見圖1—1)。
從圖1—2可以看出,教師較為關注的依次為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性、堅持與專注、好奇心與興趣三個方面,占比分別為32.5%、28.26%、25.3%,對于幼兒表現出的想象與創造、反思與解釋關注較少(見圖1—2)。
2.教師對幼兒學習進行“識別”的具體情況
“識別”部分是教師對幼兒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主要識別幼兒的學習品質。從圖2可以看出,教師對幼兒的學習進行識別的過程中,最關注的是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其次是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專注與堅持,而教師對幼兒表現出的想像與創造、反思與解釋關注較少,占比分別為14.69%和4.4%,這與教師在注意部分的情況相吻合(見圖2)。
3.教師對幼兒學習進行“回應”的具體情況
“回應”是教師在分析幼兒行為的基礎上,為下一步如何支持幼兒的學習提出策略。從圖3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回應方式中,材料支持是教師最常用的回應方式,占比為52.6%,回應方式較單一;排在第二的是時空支持,教師能保障幼兒戶外游戲的時間,積極創設一個能激發幼兒對戶外游戲感到好奇、興奮和挑戰的環境;排在第三的是經驗支持,占比為10.26,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師游戲指導方面的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比較匱乏;位居末位的是其它活動延伸,占比為4.49%,是教師最少選擇的支持方式,說明教師較少將戶外自主游戲看成是課程的一部分,與之建立聯系(見圖3)。
三、行動研究方案的制定
第一階段:“學習故事”在自主游戲中的“注意”要領運用研究
1.教師研討和梳理“注意”內涵及要領;
2.教師運用“注意”要領觀察并記錄幼兒的戶外自主游戲。
第二階段:“學習故事”在自主游戲中的“識別”要領運用研究
1.園本培訓豐富多元,幫助教師掌握幼兒發展的關鍵經驗;
2.以學習故事為載體,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識別”。
第三階段:“學習故事”在自主游戲中的“回應”要領運用研究
1.結合優秀學習故事,教師明確自主游戲中“回應”的要領;
2.在“注意”和“識別”的基礎上進行適宜的“回應”,并進行質性分析。
四、行動研究方案的實施
(一)第一輪行動:“學習故事”在自主游戲中的“注意”要領運用研究
1.計劃
為了幫助教師研討和梳理“注意”的內涵及要領,我園購買了《觀察兒童》《自主游戲觀察與記錄》《發現兒童的力量》等專業指導書籍,通過系統性的理論學習,逐步積累觀察的具體方法,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學習兒童發展理論并聯系工作實踐進思考。
2.行動
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打破時間、空間和班級界限來開展戶外游戲活動。例如,每周的戶外自主游戲安排上,有中大班混齡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小班同齡的自主游戲活動和班級的自主游戲活動,幼兒游戲范圍更寬廣,材料更豐富、同伴交流互動更開放。
3.觀察
在進行游戲觀察時,教師能夠轉變視角,運用“注意”要領觀察并記錄幼兒自主游戲,更多關注的是幼兒的探索過程而不是探索結果。
4.反思
(1)客觀描述所見,重視細微事實
教師用學習故事觀察和記錄幼兒游戲的時候發現,可用錄像記錄幼兒的行為,錄像可以反復回放和滿足研討需要,幫助教師拓展和運用觀察。
(2)選擇靈活的觀察時間和記錄方式
教師將觀察視角鎖定到某一個幼兒、某個游戲場景,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拍照、視頻、小便簽等適宜的方式進行記錄,教師還清晰地記住觀察到的情境時及時動筆記錄。
(二)第二輪行動:“學習故事”在自主游戲中的“識別”要領運用研究
1.計劃
為了提升教師對戶外自主游戲的評價能力,教師整理了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可能獲得的關鍵經驗。如,幼兒在搭建軌道艙的過程中,通過把沒有連在一起的木板往中間推的方法解決木板有縫隙的問題,體驗了材料拼搭插接的牢固性。
2.行動
用學習故事評價戶外自主游戲最終是要促進幼兒游戲水平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立足本園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輪流組織專題教研和全體分享幼兒學習故事的實施形式,引導教師學會從幼兒的視角和立場去思考問題,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形式一,輪流組織專題教研。園長、保教主任、教師輪流擔當主持人,圍繞戶外游戲空間整體布局、材料投放和課程實施做專題研討,讓教師在運用中積累理論知識,整體提升教師先進的評價理念。
形式二,全體分享幼兒學習故事。采取“我講故事、你提點子”的方式,收集教師撰寫的學習故事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和診斷,利用頭腦風暴打開教師的思路。例如,教師在建構區觀察到幼兒搭建飛船的游戲行為,沒有急于告訴幼兒關于平衡、穩定性的問題,而是鼓勵幼兒追隨自己的想法,探索不同建構材料、不同設計和搭建方法對飛船穩定性的影響。
3.觀察
所謂識別,是指透過幼兒的游戲行為分析幼兒的發展及其緣由?!?020號飛船”的游戲來源于幼兒的興趣,幼兒們的興趣從在室內搭建飛船遷移到戶外搭建大型太空飛船。教師努力成為幼兒有趣的游戲伙伴,巧妙融入游戲的進程,為游戲帶來新的想法。教師運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客觀地解讀幼兒的行為,分析和研究它實現或促進了幼兒哪些領域的學習與發展(見表4)。
4.反思
(1)教師熟悉幼兒的學習經驗是戶外游戲觀察和評價的基礎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其學習經驗的體現,教師對學習經驗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到科學解讀幼兒游戲行為的質量。教師認真研讀《指南》,總結出五大領域的主要關鍵經驗及學習品質維度。在“2020號飛船”游戲中,幼兒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主要反映其在科學、社會領域所達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在游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想像與創造、堅持與專注等方面的學習品質。
(2)戶外游戲的評價內容應注重游戲過程而非“優秀作品”
幼兒游戲中出現“優秀作品”不能客觀呈現幼兒的合作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合作發生在幾人之間,他們是如何與同伴協商、分工,共同完成感興趣的事情的?因而也不能為“下一步做什么”提供分析的依據。例如,幼兒在班上對《神州飛船》的圖書充滿興趣,經常討論“神州飛船是靠運載火箭發射的,火箭的力氣從哪里來?”“軌道艙是航天員工作、吃飯、睡覺的地方,如果失重了,人還能躺著睡覺嗎?”幼兒從了解中國的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飛船的經驗出發,慢慢地有了“做飛船”這個想法。幼兒經過嘗試再嘗試,修改再修改,飛船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從原來的只有一個機艙到后來的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歷經不斷的嘗試、討論、修改,終于做出了心目中的飛船。
五、第三輪行動設想
1.儲備專業知識,掌握幼兒發展的學習經驗
教師掌握戶外游戲中幼兒的學習經驗、厘清學習故事評價方法“注意—識別—回應”的內涵,是專業發展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戶外游戲開展前期、中期和后期,教師都要根據幼兒已有經驗、最近發展區進行科學和適宜的“回應”,有效促進幼兒進一步的學習。
2.支持策略豐富多元,引發幼兒持續探究
教師收集幼兒游戲的信息是為了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行為意圖,對幼兒各領域發展整體狀況、優勢項目進行分析。教師依據游戲實際狀況提供多種支持策略,如情感支持,鼓勵幼兒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想法;材料支持,允許和支持全園材料為幼兒所用,共同尋找能解決問題的游戲材料;經驗支持,提供有關游戲的繪本、照片或視頻資料,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同伴支持,引導幼兒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分享好方法等。
3.建立高質量師幼互動,提高戶外自主游戲質量
在開展戶外自主游戲過程中,教師要肯定幼兒的主體地位,從“我希望孩子怎么玩”的教師本位轉變為“支持孩子怎么玩”的幼兒本位,尊重幼兒靈動的想法和學習方式,時刻賦權幼兒,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最大程度的學習與發展,讓戶外自主游戲充滿馥郁的兒童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