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臺
【摘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世界各個國家對于自然資源的關注程度與重視程度逐漸提升。經濟的發展水平逐漸加快,使得各種自然資源的消耗量也隨之增大,因此使得自然資源的儲備量降低。為了更好地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對自然將資源的使用進程中,必須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利用。基于此,本文對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理論方式進行全面萬神的分析與介紹,希望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闡述,為日后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參考與借鑒,避免經濟的過度發展使得環境與自然遭受嚴重的破壞。
【關鍵詞】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理論方法
自然資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可用自然物。主要包括氣候、生物、水、土地與礦產這五大資源。根據自然資源天然來源的雙重性質與經濟用途氛圍農業所用資源與工業所用資源兩大種類。通過現階段相關專家對于自然資源的分析得出,人類在當前階段可應用的自然資源已經變得十分有限,在這一過程中,要想更好地保證人類生存的基礎,就必須根據自然資源所具備的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對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從而有效增進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
1、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理論方法
1.1礦產資源經濟評價
礦產資源的單個對象——礦藏,在理論上的概念包括在地殼等領域,是各種地質過程發生變化過程中礦物質的雷擊,應用于工業用途時,在數量、質量等方面都是由經濟的價值進行決定的。但是,大多數的地質與地緣經濟活動都是有下列參數進行評估:一是該領域的規模大小,其總儲存量的定義;二是礦產的質量(物質的組成與技術性能);三是生產力的主要能力,蘊藏在這些礦產儲量中的集中程度;四是應用存量進行開采的條件;五是區域經濟的開發發展程度。除此以外,考慮到這種類型資源與經濟的重要性和稀缺性,計算通過其經濟價值的礦場儲量被劃分成兩組。平衡儲備,在使用經濟上可行的和滿足室內的儲量計算;資產負債表的儲備,是現階段應用在經濟上的不恰當條件,但是未來很可能受到工業的發展,建立國家機構的每個領域,在技術與經濟核算的基礎上,根據外在條件下資源的數量,價值與加工技術條件來反映行業的要求,從而建立健全的技術與經濟計算。礦產儲量分類資產負債表中反應,除了單純的技術方便的考慮,經濟領域的效率也是必要的要求,因此,本質上是一種資源的經濟評價手段。
1.2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多種用途應用的能力,在對森林資源經濟進行評估時,有以下幾個方法:首先是在不同的領土范圍中對大面積的森林塊進行評估,其次,它有可能發展兩個平行的評估系列,一是自然單位,二是經濟單位。在第一種情況之下,其評價的對象是技術同質化,具有相似結構的森林地區;在第二種情況之下,工作人員認為森林管理的經濟單位,也就是森林工業領土、木材的原料極低、森林經濟區等。因此,森林資源的評估內容主要應該考慮以下幾點:一是量。被評估對象的森林總面積的總存量與木材的總保有量;二是自然界的特性。即樹木的結構,包括其種類,增長量;三是自然界與經濟的開發條件。這些項目都關系到木材行業使用,也就是森林砍伐的木材原料。
1.3農業(土地)資源
農業資源,包含了一系列復雜的自然特征組成,是特定組合的土壤、地形、氣候用于中職農作物,它們屬于最重要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天然資源。農業資源已經成為生產資料,在所有天然成分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中,具有最為基礎的作用。土地生產的另一方面,與養殖具有密切的聯系,實際上,總會存在生育土壤中的元素交織在一起,根據性質與人類勞動創造的環境,農業資源的經濟評估只是相對的。根據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對其進行科學的經濟評價。在農業資源經濟評價進程中,農業資源的某些特定屬性對應定性特定技術的應用,包括一套農業實踐。重要的是,每一個評價的細節,都應該全面考慮土地的類型與農業復雜的自然特點。材料占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是性質的評價,即使工作人員只反映了土地面積的分布,如何應用特定部分的選擇,也必須考慮其自然屬性與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但是,往往在同一塊土地的實際應用進程中,農業用地結構是通過經濟狀況進行決定的。在經濟價值的影響之下,改變了對土地的各種用途。對某些類型的土地,以一定的土地分類,顯示土地類型的高品質,唯一的特點是限制值的估計。生產率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耕作,干草和牧場沒有估算。測繪領域這樣一個量化的指標,作為一個特定類別的土地面積,不能是其農業潛力的一個真實寫照。開展對土地的定性和經濟評價研究的問題之一是土地,因為缺少憑據,性能指標的完成不夠精確。
1.4水資源
水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認為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水資源自然復雜的其他組成部分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使得水資源的分布十分不均勻。自然資源的特殊性質決定主要由參與水循環的連續流動。因此,有關水資源的經濟評價計算,將不可避免地采用概率計算方式。
水資源是十分復雜的領土形式,除了少數不應用水資源直接生產材料,在轉換到另一種物質與自然周期的不可撤銷效力。如發生在礦產或者森林資源中。相反,水資源的利用在天然河道流量(水路運輸、水電等),或者返回到循環水(灌溉、生活用水等),在原則上對水資源的使用不會導致其枯竭。但是,在實際情況中較為復雜,應用水的溶解與運輸營養物質,或冷卻燃料組件,或作為冷卻劑導致物質的變化(污染、熱能),將會對水資源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水資源的最大用戶——農業灌溉。撤出大量的水從地表或者地下,變成農業資源的人為了增加對農作物蒸騰耗水量的正常發展。根據對水資源的污染徑流創建所有的蛻化規模定性水資源枯竭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中,可以區分兩個方面:一是實際的定性,二是定量。在經濟方面,這表示無論是必要的水處理與所需條件的其他用戶,或者損壞無法使用由于水資源污染造成的額外費用。
水上運輸有其他類型的用水(除了相對較弱,便于拆卸的污染)幾乎沒有影響。應用漁業水,生物存在另一種類型的資源的方式,這與農業灌溉相似,但是不想水從天然來源撤出。應該指出水資源的使用。這個函數假設的重要性逐漸增加,但這既不是它的要求,也沒有經濟基礎。作為一項規則,每一個水管理系統由不同類型的水資源利用與消費。但是,水資源的用途與范圍的定量比例差別較大,這個如下的多種變量的誰管理系統組織,是個別變種的結構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各流域與區域經濟結構組織。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自然資源,一定要應用合理科學的手段,通過對更加完善的資源資源評估,從而對每一向資源的使用更加合理,避免資源的浪費,為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雖然現階段資源評估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將會越來越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會越發開闊。
參考文獻:
[1]郭全玲.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理論方法研究[J].商訊,2019(25):142-143.
[2]潘雪嬌.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責任界定研究[D].南京審計大學,2019.
[3]李博英,尹海濤.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法研究——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理論的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31(06):28-34.
[4]白海榮.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理論方法研究[J].企業導報,2012(13):4-6.
[5]黃庭.基于多目標優化的礦產資源經濟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0.
[6]楊上廣.自然資源綠色評價模型的理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0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