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磊,黃芳,王慕然,劉辰辰,王慶,徐桂華,程立輝,柏亞妹
實踐教學作為護理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要求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態,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2]。如何將“互聯網+”引入護理實踐教學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及移動技術提高護理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他們利用專業知識、技能以及身邊優秀資源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和保健水平,是當前護理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3]。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國護理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以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綜合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構建信息化背景下創新性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以切實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護理人才培養質量。
1.1國外高校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建設經驗 國外高校實驗教學中心開展諸多信息化技術改革,綜合管理學知識、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實現了實驗教學改革、實驗資源科學配置、實驗室管理自動化與智能化。20世紀出現了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除了對實驗室數據和信息管理之外,實驗預約、設備監控管理和虛擬化、遠程控制等均有報道[4-5],為實驗室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和實驗室全面管理提供先進技術支持。國外很多大學已經建立虛擬實驗室,運用虛擬實驗室的模擬教學策略,構建虛擬的醫院患者單元,使學生沉浸在互動環境中,開展技能訓練,可極大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6-8]。
1.2國內高校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建設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校傳統實驗室還存在著設備資源零散、學習途徑單一、信息資源碎片、實驗室管理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近幾年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打造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式服務的實驗環境[9]。部分實驗教學中心已經建立了基本的教學信息化平臺,實現了實驗課排課、網上預約、數據共享等功能,解決了傳統實驗中心弊端,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和實驗室利用率[10]。清華大學開發了一套全校范圍的集實驗教學管理、網上預約、網上排課選課、學生評價等實驗教學教務管理為一體的實驗教學系統[11];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開發了一套基于XML(中英文)的開放式學習系統,開放近200項物理實驗項目,為學生預習及課外學習提供了便利[11]。南開大學醫學院搭建了集實驗開放管理、網絡資源整合和虛擬實驗室為一體的信息化平臺,形成虛實結合的現代化醫學實驗教學中心[12]。
2.1傳統護理實驗教學的局限性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護理實驗教學在護理學教學中占重要地位。但傳統護理實驗教學采用“實訓課上教師演示和輔導練習+學生課后操練”方式,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理論與實踐聯系有待加強:由于理論課和實驗課獨立進行,并有較長間隔,存在知識遺忘現象。導致實驗課時,學生不理解教師所講授實驗內容及意義,出現實踐與理論脫節[13]。②實驗教學課時較少、信息量大,學生消化吸收困難:教學中演示時間長,學生既容易注意力分散,自己動手時又會忘記[14]。③不能兼顧所有學生:示教時,既不能保證所有學生參與,又不能照顧個體差異;學生練習時,教師無法時時教學監控及輔導,不能關注所有學生需求并與其開展有效互動[15]。④學生主體性缺失:教師演示為主,學生被動模仿的學習形式阻礙學生的能動性與個性化發展,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此外,實驗教學過程缺乏師生間或生生間溝通互動平臺,限制學生主體合作、創新、研究能力發揮[16]。⑤教師輔導任務重且低效:教師輔助任務繁重,卻又有很多重復勞動。⑥課后操練效果差:實訓室無法全天候向學生開放,而課外操練的學生不易得到教師及時幫助,課后操練流于形式。
2.2護理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建設落后 護理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是研究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在高校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建設飛速發展的狀況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為解決傳統護理實驗教學弊端提供了思路和方法[17-20]。但由于護理學科起步較晚,現有護理實驗教學中心仍普遍存在資金來源受限、資源共享不足、運行機制粗放、管理效率低下問題。目前大部分護理實驗教學中心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局限于多媒體技術和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虛擬仿真、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端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應用偏少。北京大學護理學院建立模擬臨床情景實踐教學模式,布控攝像頭,配備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手段加強護理人才實驗教學體系建設[21]。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從基礎護理、專科護理、人文護理三個模塊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環境,并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改革,為護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提供參考[22]。護理學實驗教學具有訓練量大、項目眾多、物品繁雜的特點,對網絡的實時性、互動性要求高,在教學和管理上明顯區別于其他實驗室[23]。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嘗試應用開放實驗室管理系統管理實驗教學,提高了實驗管理效率和實驗室利用率,有助于實現個性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24]。
3.1建設互聯智慧護理實驗教學中心 針對傳統實驗室數字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建設互聯智慧護理實驗教學中心,實現對實驗中心人、財、物的智慧化識別、跟蹤、監控和管理以及學生實驗過程與結果的及時反饋,充分搭建學生自主式、開放式創新教學環境,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獨立性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未來高水平護理實驗實訓中心的發展方向[25]。
3.2創新“互聯網+”護理實驗教學模式 針對護理實驗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資源受限、教師輔導任務繁重、學生課后操練效果差等問題,探究“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護理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26]。增加高仿真教學和虛擬仿真教學等綜合性實驗比例,引導學生掌握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27]。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形成課堂課后、線上線下、隨時隨地多維度學習環境和多元化網絡教學評價體系[28]。教師可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學生進行監督和指導,利用視頻反芻比、點擊率、討論參與率、課后開放時長、自評互評等自動獲取的過程數據進行形成性評價,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利用信息化平臺主動獲取學習資源,提高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提升信息能力,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獲取和加工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3.3完善實驗室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 針對實驗室設備資源零散、信息資源碎片、學習途徑單一、實驗室人工管理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探索“互聯網+”智慧護理實驗中心人員管理、流程管理、資產管理及安全管理的運行機制,構建實驗教學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實現“資源數字化、實驗個性化、過程自主化、管理自動化”的高效管理[29]。實驗室人員管理通過智能化平臺對學生、教師、實驗中心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的分類、分層管理的機制研究,以實現身份識別、權限設置、過程管理、績效評價等功能;流程管理包括實驗教學及學生課后開放活動中運行機制研究;資產管理包括固定資產申購、使用維護,低值易耗物品采購、領用、消耗等,在大數據統計分析下的流程優化;安全管理是實驗中心教師利用“互聯網+”智慧護理實驗教學管理平臺對實驗室環境的預警、實時監控等。
3.4積極爭取多方資金支持 針對護理實驗教學中心普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應該在學校固有建設資金投入基礎上,積極爭取多方途徑的支持[30],例如通過優勢學科、品牌專業、國家虛擬仿真項目等申報,獲取相關經費支持。
高校實驗教學中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實驗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基礎。“互聯網+”作為新興信息技術,為實驗教學中心發展提供更廣闊平臺。將“互聯網+”引入護理實踐教學領域,開展護理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建設,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是培養創新實踐護理人才的必然選擇,對于提升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人才服務社會功能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