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云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急癥專業委員會)
時行感冒是指在某段時間內大面積廣泛流行,病情類似,以發熱、惡寒、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等為臨床特征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甲型流感、乙型流感、H1N1流感、H7N9流感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皆屬于中醫學“時行感冒”的范疇。流感病毒通常變異率較高,并且能夠侵犯人體呼吸道的病毒種類繁多,目前仍欠缺針對病毒的有效治療藥物。為發揮云南區域中醫、民族醫藥的優勢防控本病,云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急癥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結合云南省流行性感冒發病情況,總結云南流行性感冒中醫發病規律、證候特點、辨證規律,以及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中成藥臨床驗證效果,據循證醫學原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及梳理相關診療指南,形成時行感冒云南中成藥應用專家共識,包括“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臨床治療”“療效評定”“預防調護”6個臨床問題,通過專家咨詢、問卷調研后歸納總結出了共識條文,并遵循國際通用Delphi法經過3輪次投票后制定了《時行感冒云南中成藥應用專家共識》。在2020年5月15日云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急癥專業委員會專題會議上,經過全省中醫急癥專家對共識意見的詳細討論修訂,采用投票的形式通過了《時行感冒云南中成藥應用專家共識》。最終由核心專家組于2020年5月20日在昆明進行了定稿審定。現將共識全文內容公布如下,供廣大同仁參考,并旨在臨床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
時行感冒是指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病情類似[1],以發熱、惡寒、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等為臨床特征的常見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現代醫學中的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可以劃歸中醫學時行感冒范疇。
流感是由病毒侵犯人體呼吸道導致的一種常見急性傳染病,其起病急,多數為自限性,部分患者可出現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少數患者可逐步加重為重癥流感,重癥流感患者通常病情進展迅速,甚至可能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體質、年齡、孕產以及是否曾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等為重癥流感高風險因素,亦可發生在普通健康人群中[2]。“易暴發”和“流行”是全球流感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3-4],諸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流感病死率相對較高[5]。
主要臨床表現[2]:潛伏期一般 1~7 d,通常2~4 d。主要癥狀為發熱、頭痛、肌痛以及全身不適等癥狀,部分患者體溫高達39~40℃,可伴有惡寒、寒戰,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納差等;常有咽痛、干咳無痰;可有鼻塞、流涕、結膜充血等;部分患者以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特點,常見于乙型流感的兒童。無并發癥患者病程往往呈自限性,通常在發病3~4 d后體溫可逐漸消退,1~2周后體力及全身癥狀逐步好轉康復。流行性感冒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是肺炎,也可見心臟損害、神經系統損傷、肌炎、橫紋肌溶解綜合征以及膿毒性休克等其他并發癥。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通常不伴有明顯升高或降低,流感重癥患者往往淋巴細胞計數顯著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現血鉀降低,少數患者肌酸激酶(CK)、谷草轉氨酶(GOT)、谷丙轉氨酶(ALT)、乳酸脫氫酶(LDH)、肌酐(Cre)等指標升高,以RT-PCR法動態檢測患者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氣管抽取物等呼吸道標本的流感病毒核酸,如果恢復期IgG抗體水平比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則對本病有回顧性診斷意義,或者直接從呼吸道標本中分離出流感病毒樣本。
傳統中醫學中沒有“流行性感冒”這一病名,時行感冒古代稱為時行傷寒,今名流行性感冒[6],根據其發病情況和癥狀特點,可歸屬于“時行感冒”范疇。時行感冒是指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病情類似[1],以發熱、惡寒、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等為臨床特征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時行感冒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以冬春季較為高發[3]。
“時行”釋義[6]:一是“時”指季節性的發病;“行”指疫病流行是由氣候失宜所導致;二是隋·巢元方所言“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濕,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三是此病又稱“時行傷寒”。所謂時行者即時疫。時疫是談傳染之性,故《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疫氣隨呼吸侵入,人感受疫氣,通常無明顯不適癥狀,而若正虛于內,不能抗邪外出,則感而發病。本病病勢多急,大部分患者可出現短時間內的壯熱憎寒、頭痛欲裂、顏面潮紅、鼻塞流涕、咽喉腫痛、口鼻氣熱、全身乏力、肢軟酸痛、膚熱、舌紅、苔薄淡黃、脈數有力等癥。
六淫邪毒是引起時行感冒的主要原因,是致病的外因,時行感冒四季均可流行,冬春季高發,表明本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六淫毒邪侵襲人體能否發為時行感冒,與疫毒的強弱及自身正氣盛衰有關[7]。發病初始,六淫邪毒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常表現衛分表證,因正氣未衰,故正氣調動至體表與邪氣相抗,正邪相爭便出現了發熱惡寒。因該病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冬春季,故疫毒邪氣往往以風毒為主,常夾帶寒毒、熱毒或燥毒。風寒或風熱毒邪是導致該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強烈的疫毒來勢兇猛,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毒是發病的一個重要病因,故常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時行感冒發病初期常以衛分證較多,之后便傳入氣分證或衛氣同病證。氣分證是疾病轉化的一個階段,若正氣強盛,能夠勝邪,病情則會向好的方向發展,若是正氣逐漸衰敗,不足以驅逐邪氣,病情則向深,向虛,或竄入血分而導致氣血兩燔[6,8]。時行感冒以風寒證、風熱證以及寒包火證常見,寒包火證最多,風熱證次之,風寒證最少[9]。云南省流感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10-11],滇中地區冬春季早晚溫差較大,氣候干燥,寒包火證最多,并往往夾燥;滇東北地區冬春季天氣寒冷陰濕,風寒濕證多見;滇西滇南地區四季溫暖、炎熱、潮濕,為雨林氣候,多見風熱夾濕證。疾病發病初期的臨床表現或中醫證候是由該地區病毒種類所影響決定的,即中醫理論中“一氣一病”的觀點[7]。根據流感發病時的氣候特點結合中醫五運六氣,認為“寒”“濕”是主要方面[12]。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會影響流感的發生,但主要證型仍是風熱證、寒包火證,只是不同地域的兼夾之邪有不同[13]。中醫強調三因治宜,強調體質和疾病的關聯性,認為不同的體質狀態能夠從根本決定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傾向;此外體質能影響病機變化,病情可隨中醫體質狀態的不同而變化,即中醫理論中的“從化”這一概念[14]。中醫對本病的認識以病情輕重進行劃分,分輕型、重型、危重型,其中“寒包火證”“風熱證”為輕型流感的主要證型[9]。
主癥:鼻塞,流清涕,惡寒,肢體酸楚甚則酸痛,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次癥:噴嚏,咽癢,咳嗽,發熱,無汗,頭痛。
主癥:發熱,惡風,咽干甚則咽痛,舌尖紅,舌苔薄白干或薄黃,脈浮或浮數。次癥:鼻塞,流濁涕,鼻竅干熱,口干,口渴,咽癢,咳嗽,肢體酸楚,頭痛。
主癥:唇鼻干燥,咽干甚則咽痛,干咳,舌尖紅,舌苔薄白干或薄黃,脈浮或浮數。次癥:口干,咽癢,鼻塞,發熱,惡風。
主癥:發熱,惡風,身熱不揚,汗出不暢,肢體困重,頭重如裹,胸悶,納呆,口黏膩,舌苔白膩或黃膩,多發于夏季。次癥:鼻塞,流涕,頭痛,無汗,少汗,口渴,心煩,舌質紅,脈濡或滑或濡數。
主癥:發熱,惡風寒,咽痛,咳嗽,痰黃,舌尖紅,舌苔薄白干或薄黃,脈浮或浮數。次癥:鼻塞,流清涕或膿涕,肢體酸楚甚則酸痛。
4.1.1 基本原則 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積極對流感危重癥病例進行救治,中西醫并駕齊驅,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點。面對重癥病例,在檢驗結果未回報之前就應該盡快經驗性地啟動抗病毒治療,并避免濫用或不恰當地使用抗菌藥物[21]。
4.1.2 隔離與報告 臨床診斷或確診病例應即刻予以隔離,并遵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相應的傳染病防治管理要求逐級上報。將重癥患者轉運至具備隔離、監護和救治條件的大型醫療單位接受系統綜合治療;而居家隔離的非住院病例,則應保持居住環境空氣流通,避免家庭成員交叉感染。老年病例則需要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趨勢[21]。
4.1.3 中醫治則治法 吸收了大量少數民族醫藥經驗的云南中成藥在防治重大傳染病方面具有相沿成習、多法并用、用法簡潔、療效顯著等獨特優勢,為云南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云南防控重大傳染病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應用中成藥防治傳染病[22]。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辨證應用中成藥防治時行感冒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時行感冒以未病先防、扶正祛邪、三因治宜為治療原則;以祛邪解表為基本治法。
4.2.1 風寒證 治療方法:疏風散寒解表。基礎中成藥推薦:以下中成藥任選1種。風寒感冒顆粒: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傷風停膠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風寒感冒寧顆粒:開水沖服,每次18 g,每日3~4次。聯合用藥推薦:選擇1種以上基礎中成藥,根據病情再選擇以下1種中成藥聯合服用。伴大便稀溏者推薦: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片、藿香水、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膠囊。伴肢體酸楚甚者推薦:感冒蘇風丸。伴咳嗽甚者推薦: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片、消炎止咳片、寧嗽露糖漿、止咳丸。
4.2.2 風熱證 治療方法:疏風清熱解表。基礎中成藥推薦:以下中成藥任選1種。風熱感冒顆粒: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銀翹解毒丸:口服,每次5丸,每日3次。羚翹解毒片:用蘆根湯或溫開水送服,每次4片,每日2次。四季感冒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或遵醫囑。桑菊感冒片:口服,每次4~8片,每日2~3次。聯合用藥推薦:選擇1種基礎中成藥,再根據病情選擇以下1種中成藥聯合服用。伴發熱,體溫超過38℃者:小柴胡顆粒、感冒退熱顆粒、柴胡注射液。伴干咳無痰甚者:百合固金丸、玄麥甘桔顆粒、復方巖白菜素片、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末膠囊、止咳丸。伴咳嗽痰黃甚者:橘紅丸、五粒回春丸、清肺抑火片、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末膠囊、鞘蕊蘇口服液、蛇膽川貝液、柴黃片、風熱咳嗽丸。伴咽喉疼痛甚者:蒲地藍消炎片、炎可寧膠囊、穿心蓮片、復方穿心蓮片、蓮芝消炎片、抗扁桃腺炎合劑、玄麥甘桔顆粒、復方公英片、余甘子喉片、板藍根片、復方南板藍根片、板藍根顆粒、銀黃口服液、腮腺炎片、苦膽草片。
4.2.3 暑濕證 治療方法:疏風祛暑、化濕解表。基礎中成藥推薦:以下中成藥任選1種。十滴水:口服,每次2~5 mL,兒童酌減。藿香正氣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2次。藿香正氣水:口服,每次5~10 mL(半支至1支),每日2次,用時搖勻。藿香正氣片:口服,每次4~8片,每日2次。四季感冒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或遵醫囑。聯合用藥推薦:選擇1種基礎中成藥,再根據病情選擇以下1種中成藥聯合服用。伴發熱,體溫超過38℃者:小柴胡顆粒、感冒退熱顆粒、柴胡注射液。伴干咳無痰甚者:百合固金丸、玄麥甘桔顆粒、復方巖白菜素片、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末膠囊、止咳丸。伴咳嗽痰黃甚者:橘紅丸、五粒回春丸、清肺抑火片、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末膠囊、鞘蕊蘇口服液、蛇膽川貝液、柴黃片、風熱咳嗽丸。伴咽喉疼痛甚者:蒲地藍消炎片、炎可寧膠囊、穿心蓮片、復方穿心蓮片、蓮芝消炎片、抗扁桃腺炎合劑、玄麥甘桔顆粒、復方公英片、余甘子喉片、板藍根片、復方南板藍根片、板藍根顆粒、銀黃口服液、腮腺炎片、苦膽草片。
4.2.4 寒包火證 治療方法:疏風散寒、兼清里熱。基礎中成藥推薦:以下中成藥任選一組。傷風停膠囊聯合玄麥甘桔顆粒或清肺抑火片。風寒感冒顆粒聯合玄麥甘桔顆粒或清肺抑火片。聯合用藥推薦:選擇一組基礎中成藥,再根據病情選擇以下1種中成藥聯合服用。發熱,體溫超過38℃者:小柴胡顆粒、感冒退熱顆粒、柴胡注射液。暑濕甚者:十滴水、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水、四季感冒片。干咳無痰甚者:百合固金丸、復方巖白菜素片、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末膠囊、止咳丸。咳嗽痰黃甚者:橘紅丸、五粒回春丸、清肺抑火片、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末膠囊、鞘蕊蘇口服液、蛇膽川貝液、柴黃片、風熱咳嗽丸。咽喉疼痛甚者:蒲地藍消炎片、炎可寧膠囊、穿心蓮片、復方穿心蓮片、蓮芝消炎片、抗扁桃腺炎合劑、玄麥甘桔顆粒、復方公英片、余甘子喉片、板藍根片、復方南板藍根片、板藍根顆粒、銀黃口服液、腮腺炎片、苦膽草片。
適當體育鍛煉,加強營養,促進機體修復;避風寒、慎起居;一般預后良好。
“四早治療原則”即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在于危重癥患者的早期識別與及時救治。對于普通非重癥流感患者,待病原學確診之后再對癥行抗病毒等支持治療,而面對急診危重癥流感患者,則應在病原學結果確認之前,發病48 h以內盡快啟動經驗性抗病毒等支持治療[23-25]。對于起病超過48 h的危重癥患者,仍應持續予以抗病毒治療[24]。
4.4.1 一般治療 慎起居以靜臥休息為佳,調飲食以清淡營養為上;隔離至熱退且發病癥狀得到緩解,防止病情加重;密切觀測患者神志情況、生命體征、液體平衡、血常規生化、電解質代謝等。
4.4.2 對癥治療 退熱:首選物理降溫,若患者有明顯的出血癥狀或傾向,則應禁止使用酒精擦浴降溫退熱。謹慎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的解熱鎮痛類藥物。補液:首選口服補液,可予患者適當進食以流食為主,如患者頻發嘔吐、進食困難或血液灌注差,應及時從靜脈通路給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等內環境平衡穩定。
廣泛宣傳預防流感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家屬及其陪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通過正確規范的防護進一步減少疾病的傳播風險。候診室必須常規備置一次性醫用防護口罩,提供給流感高發季節時來院就診的發熱、咳嗽患者。患者打噴嚏或咳嗽時,如未佩戴醫用防護口罩應使用紙巾、毛巾等遮擋住口鼻,隨即洗手,避免噴嚏、咳嗽后用手揉擦眼睛及口鼻。醫用防護口罩能夠及時有效地阻止病毒通過空氣傳播侵入人體,可持續佩戴6~8 h,如遇污染或潮濕,受血液、分泌物、體液污染后,應及時更換。
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宣傳、培訓,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在自愿基礎上接種流感疫苗。工作時間應合理高效、弛張有度、避免過度勞累。在工作時,醫務工作者要嚴密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重視手衛生。每接觸患者后隨即進行手部清洗消毒。如需采集、接觸病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時應戴手套,完成工作后脫去手套應立即洗手。接觸重癥流感患者時個人防護裝備包括手套、鞋套、防護服、護目鏡和呼吸保護裝備N95口罩。
目前針對流感病毒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高危人群接種流感疫苗。
在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中,云南中成藥通過廣泛汲取民族醫藥經驗,積極發揮重大作用。云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急癥專業委員會組織省內來自昆明、曲靖、昭通、保山、普洱、德宏、麗江等16個地區三級中醫醫院、二級中醫醫院、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的中醫急癥、肺病及全科醫學專家,結合云南省流行性感冒發病情況,總結云南流行性感冒中醫發病規律、證候特點、辨證規律,以及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中成藥臨床驗證效果,形成《時行感冒云南中成藥應用專家共識》,供同道參考,并冀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進一步修訂完善。
項目負責人:葉建州(云南省中醫醫院)
葉 勇(云南省中醫醫院)
共識執筆人:姜麗娟(云南省中醫醫院)
吳 英(云南省中醫醫院)
唐 彬(云南省中醫醫院)
楊濱枚(云南中醫藥大學)
共識意見投票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刀 琳 方銳平 王懷體 王崇堅 劉 明
葉建州 葉 勇 史 文 付 蕾 朱虹江
李 曉 杜義斌 杜玉梅 肖 弘 李 光
李紹鵬 李俊賢 李勇坤 吳 英 吳向農
羅樹榮 楊雪松 楊國金 周學良 龐永誠
陳紹輝 姜麗娟 趙文濤 趙志偉 胡劍秋
張軒霖 徐永愛 高志平 唐 彬 符世標
謝 健 黃明霞 蔣 寧 熊文清 繆小慧
共識意見咨詢指導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晗 方邦江 孔 立 仝小林 劉清泉
盧 云 沈寶藩 李 俊 李志軍 陳喬林
張曉云 張忠德 張漢洪 張飛虎 趙 淳
鄭 進 張 超 夏 杰 黃小民 梅建強
溫偉波 熊 磊 葛元靖
通信作者:
葉勇,Tel:13888298921,E-mail:yeyongkm120@163.com;葉建州,Tel:13908710661,E-mail:kmyjz6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