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自2019年底武漢地區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以來,面對突然出現的未知病毒,西醫沒有特效藥物,只能對癥支持治療,而其高度人傳人的特征使其快速蔓延至全國各省份,確診和疑似病例逐日增加,死亡人數也不斷增多。在本次新冠肺炎的預防和救治當中,中醫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彰顯了中醫藥的擔當。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優勢不僅在于治療,還體現在預防方面。新冠肺炎屬于“疫病”范疇,幾千年來,中醫學就不斷與疫病進行斗爭,認識其起因及傳播方式,對于預防疫病的傳播及流行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不僅如此,中醫還有著先進的防病理念,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上工治未病”正如《靈樞·逆順》所言:“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將疾病分成“未生”“未盛”“已衰”3個階段。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中亦言:“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成“未病”“欲病”“已病”3個階段。由于古代醫療水平有限,防病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強調未病先防、防重于治、未雨綢繆、避其毒氣。中醫治未病理念發展到今天已經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4個方面,涵蓋了疫情防控的各個階段,筆者將從這4個方面來探討新冠肺炎的中醫預防。
未病先防就是指在疾病尚未出現之前,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首要原則,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本次新冠肺炎人群普遍易感,且傳染速度快,湖北武漢醫院床位“一床難求”,因此首先就是要保護廣大的易感人群,避免患病人群數量增加。中醫學認為,疾病的本質就是“邪正斗爭”,人體是否發病離不開“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因此未病先防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強盛不僅可以抵御邪氣入侵,還可以驅邪外出。因此要注意固護人體的正氣。固護人體正氣的方法有多種,比如合理飲食、起居有常、適當運動、調攝情志和藥物調理等,使人體神安志定,形體康健,氣血充盛,陰平陽秘。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1.1.1 飲食有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剛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已備足年貨,但由于疫情影響,部分地區新鮮蔬菜水果缺乏,出現多葷少素、多陳少鮮和多厚味少清淡的情況,且宅家無事多烹飪美食,食不厭精,食不厭多,食不按頓的情況多見,因此容易損傷脾胃。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則人體正氣得不到補充,正氣虛弱,衛外無力則易感外邪。因此疫情期間飲食宜清淡,注意避免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生冷之品,按時就餐,避免過食,并且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
1.1.2 不妄作勞
疫情期間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每天定時作息,娛樂、工作有度,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疫情期間不用上班者可以嘗試子午覺養生法及十二時辰養生,將一天的生活安排得充實又不勞累;上班者合理安排工作,勿過勞透支體力。另外還要注意勿房勞過度,房事過頻則腎精耗傷。腎為先天之本,內藏精氣,若腎精不足,則元真虧虛,易于染病;若腎精充足,則真氣充盛,抗病力強,不給新型冠狀病毒以可趁之機。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1.1.3 加強鍛煉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適度鍛煉身體,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疫情期間人們被迫在家,大部分人都選擇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或者睡覺,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長期在家,缺乏運動,易使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因此應避免久坐久躺,長時間玩手機等。雖然疫情期間公共運動場所關閉,不能外出運動,但是在家也有很多運動可以做,比如瑜伽、健身操、跳舞等。中國傳統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功法可促使氣血通暢,血脈流通,既能強身健體,又能舒暢情志,適用于居家人群新冠肺炎的預防。
1.1.4 調攝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傳播迅速,再加上無特效治療藥物及網絡充斥的部分不實報道,給各類人群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未病人群常見心理反應為恐慌、過度焦慮和煩躁等,如果反應過度,持續存在,常會導致不理智的行為[1]。情志是中醫學中一種重要的致病因素,恐傷腎、憂傷肺、思傷脾、怒傷肝,不良情志刺激可引起臟腑功能紊亂,氣血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如果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臟腑機能旺盛,氣血平和,抗病能力增強,不易感染疾病。因此要正確對待新冠肺炎,不信謠,不傳謠,從官方途徑了解疫情發展及防控知識,調暢情志,保持平常心態,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1.1.5 中藥調理
藥物預防是中醫的優勢所在,利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使人體處于平衡狀態,從而不易生病。對于脾虛者可健脾,腎虛者補腎,肺虛者補肺,肝旺者疏肝,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血虛者補血,陽虛者壯陽,熱盛者清熱,寒盛者袪寒,痰濕者祛濕,血瘀者活血等,損有余而補不足,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可根據患者體質辨識結果,針對個體體質給予個性化的中藥預防處方。中藥劑型豐富,藥茶、藥膳服用方便,味道容易接受,可廣泛用于各類人群;中藥湯劑藥專效宏,可以根據個體健康狀況靈活調整,適用于身體狀況欠佳及有特定需求人群;中成藥快速易得,適用于應急及不方便煎煮中藥人群。對于不易于接受中藥的兒童還可以采用藥浴、敷貼等方法。
另外,中醫學中還有針刺、艾灸、耳穴貼敷、推拿按摩等方法,自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國家、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及多位中醫臨床專家都提供發布了各自的中醫中藥預防方案,可因人、因時、因地選用[2]。
新型冠狀病毒即是此次疫情中的邪氣,也可稱為癘氣、戾氣、惡毒之氣。主要從口鼻入侵人體,因此“避其毒氣”是其直接的預防方法。首先是隔離傳染源,對確診、疑似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其次是保護易感人群,本次新冠肺炎人群普遍易感,因此個人防護尤其重要:戴口罩、勤洗手;不吃野味;不參加聚會,少去人群聚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每天打開門窗通風,注意室內通風換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或口;注意手機等隨身物品的消毒。另外,可用芳香避穢之藿香、佩蘭、山奈、冰片適量,共研成末或直接裝入香囊佩戴,夜間置于枕邊,可辟穢濁之氣。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欲病救萌就是指疾病還處于萌芽狀態時或將發未發之時,就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而不是要等到疾病爆發之后才去治療。比如新冠肺炎的無癥狀感染者,雖然疾病暫時并未完全呈現出來,但是不代表不會爆發,只是處于一種萌芽狀態,隨時可能發病。如果能及時采用中醫藥進行干預,就可以祛除發病隱患,恢復健康。再如一些早期感染者,可能僅有咽部不適等輕微癥狀,而無新冠肺炎典型的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影像學檢查也陰性,此時介入中醫中藥就能迅速驅邪外出,防止病邪入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初期常見打噴嚏、鼻塞、輕微惡寒和咽部不適等癥狀,可按外感疾病治療,使用六經辨治方法辨證論治。按照六經傳變規律,早期多屬于太陽、少陽兩經疾病,可選用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和小青龍湯等方劑據證加減治療。對于無癥狀者可根據舌脈辨別病邪表里深淺,選擇相應治療方劑。如實在無證可辨可選小柴胡湯作為預防性用藥。因此對于早期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其他集中或者居家隔離的大量接受醫學觀察人員、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等,都可以及時服用中藥,主動出擊,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防止疾病發作,而不是坐等發作。
新冠肺炎對人體最大的危害就是肺部損傷,重癥患者可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者可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3]。因此確診后首先要確保輕型患者不向普通型轉化,普通型患者不向重型轉化,重型患者不轉化為危重型。已有肺炎表現者,防止肺部病變惡化以及對其他臟器產生影響。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清肺排毒湯”經臨床驗證總有效率達90%以上[4],且經實驗室證明,清肺排毒湯包含948種化學成分,作用在790個潛在靶標蛋白上,這些靶標間相互作用可形成一個分子網絡,多個中藥活性成分可對包括病毒入侵、病毒復制過程的整個通路起作用,重點作用于肺,并對多個器官提供保護[5]。因此及時介入中醫藥治療可以起到減輕病情、縮短病程和防止病情惡化的作用。
除“清肺排毒湯”以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吳又可《瘟疫論》及吳鞠通《溫病條辨》等著作中都詳細論述了疫病的傳變規律、辨證方法及治則治法。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病毒,但是中醫學治療并不依賴于對病毒本身的了解,只需根據疾病的外在臨床表現及舌脈等四診信息,就可以在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確定處方用藥、針灸推拿等內外治療措施,這就是中醫的優勢所在。
瘥后防復就是說治愈后要防止疾病復發。近期不斷出現新冠患者治愈后復發的報道,有患者治愈出院后10日復檢核酸陽性[6]。說明治愈出院并不是疫情防控的終點,出院后患者還需再進行14天的居家隔離觀察,并且采取預防措施,調養生息,防止復發。一方面疾病初愈,脾胃功能尚未恢復,要繼續注意飲食,清淡而富有營養,不要暴飲暴食,或者過度滋補,以免“食復”。另一方面要注意休息,調暢情志,勞逸結合,不要過勞,以免“勞復”。對于出院后癥狀未完全消失者,可繼續服用“清肺排毒湯”以防止余邪復發。對年老體弱及慢性病患者,病后恢復較慢,也可借助中藥調理,促進身體機能恢復,以免正虛邪戀或正虛復感外邪而復發。但是需注意勿濫施補劑,或者自行藥膳進補,否則易致虛不受補或壅滯助邪,反而導致“藥復”或變生他證。另外也可采用挽耳、梳發、摩面、漱津叩齒、按摩健身和導引等方法強身健體避免復發[7]。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兇險,具有高度人傳人的特點,傳染性強,但仍然是可以預防的,預防是控制疫情的關鍵。在疫情的各個階段、各類人群,都要貫穿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從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4個層次出發,對于普通人群采取存正氣、避邪氣的預防方法;對于醫學觀察人群、高危人群采取主動出擊,治療萌芽狀態的預防方法;對于已病人群采取積極中醫藥治療減輕病情、縮短病程、防止病情惡化,確保輕型患者不向普通型轉化,普通型患者不向重型轉化,重型患者不轉化為危重型的預防方法;對于治愈出院人群則采取調養生息,防止復發的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