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霖,張 茜,劉培枝,張 琳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06)
新九針是由山西省針灸研究所師懷堂教授根據古九針研制而來,主要包括镵針、鈹針、鋒勾針、三棱針、火針、梅花針、磁圓梅針、鍉針、圓利針、毫針、長針。新九針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使用耐高溫金屬制作,具有硬度高、韌性強和不變形等特點。其中磁圓梅針結合磁療原理,廣泛應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療中[1]。新九針融合了現代筋膜學說和無菌性炎癥學說,通過刺激淺層筋膜和深層筋膜,松解軟組織之間的粘連,緩解高張力狀態,促進無菌性炎癥的吸收,從而緩解疼痛。師懷堂教授曾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針灸針麻專題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山西中醫藥管理局顧問、山西省政協委員等,現為山西省針灸研究所名譽所長。
緊張性頭痛又稱為肌肉收縮性頭痛,中青年是該病的高發人群,多數患者伴有抑郁、失眠、焦慮等疾病,多發于雙側枕頸部、額顳部或頭頂,其表現主要為頭部鈍痛,無搏動感,頭部有壓迫感、緊束感。該病一般呈發作性或持續性,病程從數日到數年不等。緊張性頭痛按照其發病頻率可分為偶發性緊張性頭痛、頻發性緊張性頭痛、慢性緊張性頭痛。在臨床上,將平均每月不滿1 d(每年不滿12 d)且年平均發作10次上的頭痛稱為偶發性緊張性頭痛;將平均每月發作超過15 d(每年超過180 d)且持續3個月以上的頭痛稱為慢性緊張性頭痛;將介于二者之間的稱為頻發性緊張性頭痛[2]。師懷堂教授對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療頗有研究,筆者通過收集整理,闡述師懷堂教授治療緊張性頭痛的臨床經驗。
現代研究認為緊張性頭痛多與頸后肌群密切相關,其中枕部伸肌存在活躍的色氨酸被證實會產生頭痛的刺激,它會導致脊髓背角的敏感性上升,最后疊加到相應的神經元上,引起頭痛[3]。師懷堂教授在臨床常用磁圓梅針、毫針、鋒勾針、火針治療緊張性頭痛,療效顯著。通過新九針的優勢組合不僅可以松解頸部肌肉緊張狀態,同時還可以改善頭面部血液灌注。
1.1 磁圓梅針 磁圓梅針由古九針中的圓針發展而來,通過刺激皮膚達到調整經絡和臟腑功能。《素問·皮部論》曰:“皮者,脈之部也。”表明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部位,具有保衛機體、抗御病邪和反映病證的作用。磁圓梅針集圓針、梅花針與磁療作用于一體,通過在頭面部循經叩刺,以局部發紅為度,可以疏通經絡,緩解頸部肌肉緊張狀態,最后調整臟腑虛實,緩解頭痛。
1.2 鋒勾針 鋒勾針勾割項部伸肌群無菌性炎癥軟組織,可以消除過大的內應力,恢復正常的力平衡狀態,改善局部微循環。同時勾割損傷肌肉的纖維性結節,松解緊張筋膜的神經出口,松解組織骨纖維管過于緊張的纖維,解除過大的擠壓應力,恢復正常的力平衡狀態。
1.3 毫針 毫針可疏通經絡,解除因壓迫、瘀阻導致的氣血不通情況,有效改善末梢循環,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效果。對于風、寒、暑、濕、火等引發的偏頭痛,毫針可鼓舞人體內的正氣與邪氣抗爭。
1.4 火針 師氏火針通過熱能刺激相應的穴位發揮溫陽散寒、疏經通絡的效果。研究表明,火針的熱性刺激能對人體痛閾值進行調整,熱效應能改善血流動力學與微小血管循環,灼傷產生的無菌性炎癥對局部微環境的改善和炎性物質的消除非常關鍵。研究表明,火針具有痛覺激醒作用和改善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4-5]。
2.1 磁圓梅針療法 中度叩刺頭三陽經(太陽、少陽、陽明)疼痛部位3~5遍,至皮膚發紅。叩擊督脈時,由骶椎向上叩擊,叩至枕外隆凸為止,重點叩擊骶椎部分。如有結節或粘連時,叩擊以局部發熱為度。
2.2 鋒勾針療法 選取大椎、天柱、阿是穴為主,失眠配合厥陰俞、心俞,可參照毫針治療辨證取穴,每穴勾割1~2下,使微出血,一般均取患側穴位,隔日1次,操作時盡量將局部頭發剃除,進針不易過深。
2.3 毫針透刺療法 風池雙透、合谷透二間、陽陵泉透陰陵泉、外關透內關、太溪透大鐘、頷厭透懸厘、率谷透曲鬢,使用平補平瀉手法,根據病情辨證取穴。前頭痛:上星、解溪;側頭痛:太陽、俠溪;顛頂頭痛:百會、太沖;后頭痛:大椎、天柱。頭痛嚴重者可以配合點刺放血。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2.4 火針療法 選取風府、風門、風池、百會、頭維、太陽、懸厘、懸顱、阿是穴,每次根據頭痛部位選擇4~5穴。先用定位筆確定穴位或針刺部位后,采用75%酒精局部消毒,用左手將點燃的酒精燈移到針刺的穴位或部位近處,右手以握筆式持針,將針尖及針體放入火焰外層,針燒至通紅時,迅速準確地將針刺入穴位。每3日治療1次,每周2次。
患者,女,31歲,2018年11月12日以“頭痛3年”為主訴就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頭痛,有緊箍感,每次頭痛持續1 h左右,伴有焦慮、煩躁、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頭顱CT未見異常。每遇情緒激動或休息欠佳時頭痛劇烈,部位固定不移,患者情緒較煩躁,精神差,舌質暗,苔薄白,脈沉澀,診斷為緊張性頭痛。使用磁圓梅針敲打頭部膽經、膀胱經和肝經,以改善頭部氣血;使用鋒勾針勾割頸部風池、大椎穴,以松解肌肉筋膜間的粘連和瘢痕,勾割厥陰俞、心俞以調心神。火針點刺肩井、風門、肺俞溫通經絡,宣散氣血壅滯,每周治療2次。毫針透刺穴位:合谷透二間、陽陵泉透陰陵泉、外關透內關、太溪透大鐘,以減輕患者痛苦,疏通經絡。治療7 d后患者頭痛明顯改善。治療10 d后患者失眠改善,頭痛間斷出現,疼痛時間明顯縮短。治療15 d后患者頭痛消失,但情緒激動時出現失眠。2個月后隨訪,患者頭痛未復發。
緊張性頭痛屬于中醫“頭風”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病位在頭,發病與脾、肝、腎等臟腑相關,其中與肝的關系尤為密切。該病主要的致病因素有風、濕、火、痰、瘀、虛等,基本病機為脈絡阻閉、神機受累、清竅不利。磁圓梅針由骶椎向上沿督脈、膀胱經叩刺,可以促進陽氣的升發和輸布,改善頭面部氣血循環。師懷堂教授認為緊張性頭痛多與患者長期失眠有關,重視調整心神。《黃帝內經》有“諸痛瘡癢,皆屬于心”之說,師懷堂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調神止痛,調心止痛”的思想,通過鋒勾針勾割雙側厥陰俞、心俞以激發心氣,改善患者疼痛、失眠癥狀。鋒勾針勾割項后肌群,其中斜方肌、頭夾肌、肩胛提肌是影響頭面部血供的主要肌肉,也是引發頭痛的關鍵所在。毫針透刺法通過靈活控制針刺的方向和深度,能夠擴大部分腧穴的主治范圍,不同穴位組合實施透刺,能更好地調節本經與表里經、本經與鄰近經脈之間的氣血運行,實現遠部治療作用[6]。火針的“溫通”效應可以促進神經末梢再生及修復,調節機體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使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血流動力學,增加血流量,從而有效緩解疼痛[7]。師懷堂教授研制的新九針中,每一種工具都有獨特的優勢,通過相互之間的聯合使用,不僅擴大了臨床治療范圍,還提高了治療效果,為臨床使用新九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