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是信息技術課程所關注的,教會學生選用數字化工具,遷移已有的知識,與時俱進。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字化工具;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信息社會下,多媒體技術、互聯網通信技術發展迅速,學生的學習環境已然不同,工具與資源越來越數字化。新時代的學生學習環境充滿著數字化工具與資源,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改變。學生對于數字化工具的選擇和使用是受學校、家庭、社會等多重因素影響的共同結果,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掌握數字化工具。信息技術在中學階段應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選擇更具有時代性、基礎性的數字化工具。文章結合信息技術學科課堂上的真實情境案例,談談筆者對數字化工具在教學之中的幾點探究。
一、 注重自主學習,夯實工具學習基礎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的經驗。信息技術的學科具有理論性、工具性、實踐性并重的特征,使用數字化工具是學習、生活、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作為信息社會的原住民,學生是擁有一定信息技術基礎的,這些基礎使得數字化學習更容易開展。但是學生在使用數字化工具中選擇中難免會更五花八門,優先考慮的不是哪個工具更合適、更專業化,而是哪個工具有使用過,更便捷更熟悉更能拿來即用。這種現象在教學中很容易造成什么都略懂,也什么都不懂,如何讓學生學會主動接觸、學習、選用數字化工具呢?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數字化工具?教學應該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營造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數字化環境。
以“校運會”中的“技術支持”為例,結合學生學習生活需要,營造數字化學習環境,開展的數字化工具學習,如下:
[任務]:一年一度的校運動會到來,學校班級都在積極籌備,請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為校運會提供技術支持。
[實踐]:以班級為單位分小組,討論并分配任務,如班級入場稿撰寫編輯、入場式音頻下載剪輯、班級表演視頻拍攝、校運會會標制作、后勤物資購買預算經費等;選用合適的數字化工具制作作品。
[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如何選擇專業的數字化工具?如何學習沒接觸過的數字化工具?
[分析]:從生活入手,例如音頻編輯軟件,平時聽音樂的軟件是否包含小程序,能夠簡單編輯音頻;手機里是否自帶了簡單的音樂編輯軟件。因生活學習的需要,小程序和簡單的軟件無法解決問題,當大家需要更專業化的音頻編輯時候,學習產生了專業數字化軟件的學習需求,自主研究音頻編輯軟件,再對比不同數字化工具,一步一步從簡單到復雜。
數字化工具的學習與數字化環境息息相關,數字化環境的營造,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而且凸顯學生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與學關系。打造一個數字化學習環境將為數字化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學生接觸到的數字化資源的呈現方式大多是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多媒體應用軟件、網站等。而這些最基礎的數字化工具已經融入了人們生活中,作為信息技術學科,不僅是簡單的教學數字化工具,還要讓學生能夠從生活實際出發,正確地評估和選用數字化工具,單純地講解這類專業的數字化工具太無趣、太復雜,而常用的工具入門都不會困難,數字化工具的學習從實際出發,自主學習,再結合學習、生活有關的項目,由簡入繁,學生很容易主動地來學習數字化工具了。
二、 進行知識遷移,更新課堂學習形式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教學必須是適合心智演化的自然過程。教師的教學必須符合自然發展的次序,最終能夠更聰明地花費時間。中學生的知識攝取豐富,多元的課程設計,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給予了現代學生大量的知識,也耗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信息技術綜合的不單單是知識與技能,更是思想與方法,以“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教學為例,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材上的一些基礎的知識與技能操作步驟,讓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操作,這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很容易造成上課會、下課忘的結果。再說如今網絡上的數字化資源如微課、慕課等,都能夠代替老師完成簡單的數字化工具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師應該如何教學數字化工具呢?在教學中,融合學生已有的經驗,產生探討、推論,引導他們從已有的知識水平上遷移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以“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處理”中的“公式法”為例,課堂實錄如下:
師:“以上是某班級一周的得分,平時大家如何計算該班級的得分?”
生:“3+5+1+4+0=”
師:“如何使用表格處理工具進行計算呢?”
生:“3+5+1+4+0=”
師:“通過輸入不然看出沒有得到大家想要的結果,因此在計算機中,需要與平時不同的計算方式,大家試著把等號打在前面,輸入等式后再按回車,試看看結果?”
生:“老師,成功了。”
師:“請大家幫忙把所有班級的得分計算好。”
生:“沒有想象中的方便啊,也沒有大家平時算的快啊?”
師:“大家再試著用單元格地址代替數值呢?”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優先嘗試了生活中解決計算問題的第一種方式——數學計算,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其中的思維方式進行遷移,運用到計算機當中,如此觸類旁通,掌握表格中的計算方式。能讓人想起順著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進行遷移運用,讓孩子能夠學會理解表格信息處理中公式法的思維模式。同樣,在程序設計語言中“機器語言”的教學,在紙帶上打孔的形式像極了打點計時器計算加速度,應用遷移學習不僅更好理解而且還有實驗經驗。信息技術的課堂不僅僅是解決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問題,而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科,在知識構建、技能培養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結合其他學科的領域,知識遷移,融會貫通。
三、 堅持與時俱進,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把學校所學的一切全都忘記后,全剩下的才是教育。在信息社會中,數字化工具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工具,不會隨著學生離開學校而停止使用。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但學生以后在社會上接觸的數字化工具也不可能都是老師教過的。什么樣的數字化工具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呢?一方面開展基礎性的數字化工具的學習,一方面也要學習數字化工具背后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數字化工具也會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更新換代,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數字化工具。而離開課堂之后,學生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是否具備數字化工具、學習能力,而且數字化工具的學習成本也將成為未來學生接觸數字化工具需要考量的一個指標。這也就要求,在課堂上大家要吸引學生的興趣、熱情和好奇心,要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學會學習,能夠在課本、導學案、微課程的幫助下學會基礎性的數字化工具;也能夠與時俱進拓展學習。不論什么樣的工具的是用來服務于人的,教學中不能只是簡單地學會數字化工具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也要有數字化工具的評估和選用能力。選擇正確的數字化工具影響著大家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從而也深刻影響著大家的思維能力。
以“體驗人工智能”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筆者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體驗任務。任務要求如下:
[任務]:這是本學期的二十篇優秀作文,文章很好,但是傳統的紙質材料不利于分析,老師希望以電子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請大家分組合作完成任務。
[實踐]:學生分組嘗試,打字輸入快的同學打字,但一節課再快也打不完;嘗試語音輸入法輸入,速度提高了,但是效率還是不夠快,對環境有一定要求;嘗試用OCR光學字符識別,較快地完成了任務。
[分析]:正確地選用數字化工具,會大大縮短一些任務的工作時間。在拿到任務時,大家會優先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是如果稍微用點時間學習新的工具,會省下更多的時間。
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普及,讓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式產生了改變。課堂上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到模式識別對學習生活的優化,思考了數字化工具帶來的變革。在這個任務當中,遇到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是逐一嘗試不同的輸入方法,二是使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有學習成本的,首先要了解未知的輸入方式,然后進行學習,最后采用其中一種方式進行輸入。這種方式的學習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學習成本也是最大的,但卻是最便捷的。數字化工具的本質也是服務于人,更新的工具的產生只會越來越完善,課堂上除了基礎性的數字化工具學習,也應該引導學生了解、體驗具有時代性的數字化工具。
從學生學習上使用數字化工具的不同效率,潛移默化,也就很容易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在生活上的應用,能夠學習日益更新的數字化工具,在教授操作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來適應信息社會。學生先為解決問題而使用數字化工具,再因為數字化工具的效率選用更適合的數字化工具,最后掌握最具時代性的數字化工具,這樣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數字化工具的閉環,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數字化工具的更新換代不會停止,只有能夠與時俱進,才能不被信息社會所淘汰。課堂上授之以漁,學生將受益終身。
四、 結語
就信息技術課堂而論,在所有的數字化工具當中,課堂上學習的只是滄海一粟,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信息素養,一種能適應信息社會的數字化的學習與創新能力,一種數字化工具的應用能力。課堂上注重數字化環境的營造,鞏固學生的數字化工具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管理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綜合生活學習經驗,靈活運用與遷移。在學習階段,養成良好的數字化工具的學習習慣,不論在將來的生活、學習,甚至是工作都大有益處?,F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數字化工具與資源隨處可見,培養學生學習數字化工具,使其能夠評估與選用合適的數字化工具,提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就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為未來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郭一弓.“青少年學生數字化工具的使用”研究方法綜述[J].科教導刊,2017.
[3](美)杜威(Dewey,J.).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盧欣.信息技術中技術方法的遷移應用[J].中小學電教:下,2015(2):78-79.
作者簡介:
呂盈愷,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禾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