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管道種植作為一項融合了現代無土栽培技術的幼兒園實踐性活動,它不但能夠鍛煉幼兒的觀察周圍、探究自然、思考生活、動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夠提升對幼兒的自然教育,使幼兒在親近自然、感悟生活、參加勞動的過程中獲得身心的發展。
關鍵詞:班級管道種植;自然教育;幼兒;能力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兒童有調查與探索的天性,作為教育者要因勢利導,利用周圍的教育素材給兒童的發現與探究創造條件,使其實現從天賦到才能的轉化。班級管道種植,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活動,它是以管道種植為實踐對象,讓幼兒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也是獲得美化教室環境、陶冶個人性情、提升核心素養的一種綜合性成長。班級管道種植為幼兒在實踐活動中提供了新的成長條件:來自大自然的綠色植物、代表著知識與文明的教師、彰顯著新型科技農業的管道種植等,他們共同構成教育資源,極大地影響了幼兒的認知與思維,使其在學、行、做過程中獲得了精神的洗禮,體驗到了個人生命與綠色植物共成長的愉悅。
一、 先行預設,體現幼兒學情
在班級管道種植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活動的需要、目標、特點等制定合適的主題,以主題來預設活動過程及效果,從而體現幼兒學情動態及能力發展的方向。小班幼兒對種植所需要的管道材質、種植原理等較為抽象難懂的內容無法理解,而是對植物的從一粒幼苗到開花、結實的生長過程充滿了好奇心與探究欲,對此教師不妨自己制作好PVC管材,帶領他們種植簡單生長、容易觀察的生菜。中班幼兒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開始擴大管道種植范圍,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增強,對此教師不妨引導他們自主培養自己喜愛的蔬菜或花卉;分別用管道種植與土壤種植的方式種3~5株小油菜,將成熟的小油菜摘下來放在一起,比較無土栽培與有土種植的區別。大班幼兒的思考能力明顯增強,其認知興趣與探索范圍進一步擴大: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般綠植的播種方式、生長特性等,他們更樂于了解PVC管的制作及基質、營養液的配比,探究管道種植中基質及營養液的回收及可循環利用。比如,在“管道種植黃瓜苗”的活動中,小班設立“我與黃瓜共成長”的主題,根據主題要求,小班幼兒的觀察內容較為具體,主要完成這些問題:黃瓜種下去天會發芽?什么時候長出葉子?黃瓜的葉子是什么形狀?多少天長出來絲?再多久要給它搭瓜架?什么時候開花?黃瓜花是在早晨開,還是中午開或晚上開?黃瓜花兒的顏色與形狀?什么時候黃瓜掛果?黃瓜藤結出的瓜的顏色、形狀、大小、粗細?量一量成熟的黃瓜藤能有多長?看到自己種植的黃瓜開花、結果、收獲等不同的生長狀態,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這樣,在簡單而生活化的問題的引領下,幼兒聯系生活實際,明確班級管道種植的主要任務,觀察與記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物種植,感受種植成功的樂趣,也培養了主動參加農業勞動的自信。至于中班幼兒,他們的接受能力、綜合判斷能力及對植物的觀察與發現,相較于小班幼兒則顯得更為成熟,中班設立“我在水上種黃瓜”的主題,根據主題設計,中班幼兒的觀察方法更為靈活,探究思路也較為開闊,主要完成這些問題:你在管道種植黃瓜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有哪些?是否將難題克服?如果沒有,請你記錄下來,或小組交流討論,或請教家長或老師?
二、 情感喚醒,激發探究動力
幼兒的情緒感知能力強烈,情緒感知與情感思維較為發達,如果教師在班級種植實踐活動中教師對幼兒進行情感激勵,使其在情感的作用下去組織活動,產生探究動力,那么幼兒在。比如,小班幼兒在“種一點兒綠,添一份兒情”的管道種植活動中,教師將自己通過管道種植成活的綠蘿擺放在班級圖書角,讓大家欣賞、評價、點評,感受到管道種植的環保健康、無污染、節約資源等優勢。當大多數幼兒對管道種植有初步理解時,教師順勢啟發:教室因幾株綠蘿而美麗,心情因一抹新綠而快樂。同學們,你想不想動動你的小手,讓班級教室變得更加美麗?這樣,在教師的情感激勵,幼兒的探究動力被充分激發,他們會主動思考:最喜愛的綠植是什么?怎樣才將它成功種植出來,并用來扮靚教室?教師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營養液、基質、已經打好孔的PVC管、部分綠植的種子或幼苗,將幼兒分成4人一小組,讓他們按照要求在PVC管中放置基質及營養液,測量水溫,做好記錄,將種子或幼苗放在培養液中,每天觀察植物的生長高度及光熱條件。再如,幼兒種植的蒜苗、蘿卜等蔬菜,教師可以組織他們親自采摘,在簡單的勞動中體驗收獲的快樂,餐廳用孩子們種出來的蔬菜做成美味的食物,將幼兒的種植實踐成果轉化為舌尖上的美食,激勵他們嘗試更多的勞動,獲得更大的回報。聯系當下的幼兒教養環境,不少幼兒喜愛玩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甚至對小程序或視頻小軟件“上癮”,如果教師能夠通過班級種植活動培養學生的課余興趣,使其親近自然,感受到生命回歸大自然的美好,那么幼兒自然從刷抖音、玩手游等活動中解放出來,將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大有裨益。再如,“春”的概念與內涵較為抽象,幼兒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也不好表達,如果教師讓幼兒走出戶外觀察柳枝抽出新綠,小草冒出嫩芽,燕子歸來,再來理解“春”的內涵,也就容易多了。當幼兒理解了“春”,教師引導幼兒將“春”與班級管道種植實踐活動聯系起來,以“教室里的報春使者”為主題,小組分工,一人負責搜集可以在初春種植的花草或果蔬,一人根據綠植的生長特性,制定出種植方案及具體步驟,一個負責種植與養護;一人負責觀察并記錄。當然,合作中有分工,分工中也有合作,這樣幼兒的活動主體責任意識會更強,主體探究效果會更好。
三、 實驗啟發,培養科學精神
管道種植活動可以形成實驗專題,對幼兒進行實驗教育,使其觀察綠植、記錄光熱變化、思考管道種植技術的改良、探討管道種植的前景等,在實驗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隨著班級種植活動的開展,不少花木被種植并成為教室的風景,為了鼓勵幼兒照顧綠植,教師可以讓他們“領養”自己最喜愛的綠植,以“實驗”的形式來觀察綠植的生長過程,探索并記錄不同植物所喜愛的光熱條件是否相同。幼兒通過圖片或文字將綠植從幼苗到開花的過程呈現出來。比如,在“種一點兒綠,添一份兒情”的管道種植中,教師鼓勵幼兒寫“我與綠植共成長”日記,將綠植的葉、莖等不同部位的顏色與形狀描繪出來,觀察澆水與回水量的控制,思考綠植生長與光熱條件的相關性等問題,作為進一步探究的引子,小組內與同學交流分享種植經驗。對于幼兒的“實驗”內容淺顯、細節理解存在偏差等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呈現現成的思路或答案,而是要啟發他們在觀察的基礎上求證,在“事實”的基礎上研究,養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探索精神。當然,教師還可以將問題拋出,引導學生參與水、熱、光等一些關鍵性的實驗條件的控制,如讓幼兒觀察:以蒜苗與蒜黃的管道種植為例,它們的種子相同,但莖葉卻截然不同,請從光、熱的角度來記錄兩種植物的生長,列表格記錄下來。即使是同樣的種植品種,如果光、熱、水等要素的控制不同,其生長情形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以讓幼兒種植容易觀察、好比較的蒜黃,感受這一現象,探究影響其生長的根本要素。在此基礎上,分析光熱條件對于植物生長的影響,得出結論:蒜黃需要在避光、水熱條件充足的條件下生長,長勢較快,在19~23℃的有水環境中,蒜黃每天可以長高1.5~3厘米;蒜苗需要在有光、水熱條件相對要求不高的條件下生長,長勢比蒜黃要慢許多。通過管道種植實驗主題活動的參與,學生理解的生活中常見的花木生長特性,某些花木所謂的“嬌貴”,便是對水、光、熱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為嚴格,某些花木所謂的“耐活”,即是對光、熱、水等外部成長環境的要求不高。
四、 學做結合,關注動手能力
心理學家皮業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不能在動作與思維之間建立有效聯系,沒有動作的參與,兒童的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匱乏,其認知能力的提高有賴于感性經驗的積累及實際操作的體會。班級管道種植活動為幼兒參與勞動,在勞動中理解植物的生長與光、熱、水等自然條件的關系,這對于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直覺判斷能力,具有基礎性意義。班級管道種植能夠極大地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使其在種植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學與做的結合,體驗到親自動手參與瓜果種植、澆水、收獲的幸福。其實,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并非孤立的,而是與幼兒的抽象思考、直覺判斷等能力聯系在一起的,它對于幼兒的素養提升及終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在修剪花枝或瓜蔓的過程中,掌握了使用剪刀的技能,理解了剪枝對于綠植的生長的重要性,在給瓜果花木澆水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水分是綠植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體會到“量”的控制,在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提高了理性思維能力。甚至中班或大班的幼兒,已經具備的自主審美的品味,他們能夠根據班級布置的需要,設計“綠植角”或“花木長廊”來美化室內外空間,讓自己的班級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當然,班級管道種植活動對幼兒的能力發展的促進是呈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特征的。教師稍微引導,將班級管道種植拓展到美術領域,幼兒將種植圖、采摘圖描繪出來,延伸到美食領域,種植的蔬菜以美味的形式做出來。在幼兒的筆下,瓜果也有情,花木也有愛,這與他們的親自付出汗水、在勞動中動手操作、參與種植與采摘等密切相關。
五、 結語
總之,幼兒園教育是以活動為主的課程體系,班級管道種植是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有深廣的教育價值的一種綜合性實踐活動,對于幼兒的觀察與思考、直覺與判斷、感悟與理性等能力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在實際幼兒教育中,教師要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有興趣并能主動參與種植活動,在活動中動腦并動手,實現幼兒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巫秋云,肖芳.幼兒園種植課程提升幼兒關鍵經驗的思考[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5(7):21-24.
[2]李瀅萍. 知行合一思想下小班幼兒種植園地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134.
[3]秦芳.淺談戶外種植活動的創設與開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143-144.
[4]唐惠一,龐燕萍.如何在體驗學習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主體性[J].學前教育研究,2017(7):61-63.
作者簡介:
馬瑤,二級教師,甘帇省平涼市,甘帇省平涼市莊浪縣第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