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班級綠植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教育價值在實施的過程中被不斷開發與體現,可以說班級綠植活動不僅僅是課余生活的調劑,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豐富了幼兒的園本課程,育幼兒的基礎活動課程的發展彼此相連,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幼兒能力發展的實踐體系。筆者結合幼兒園的班級種植活動與課程建設的現狀,淺談班級綠植與課程共生的策略。
關鍵詞:班級綠植;課程;能力培養;共生
一、 幼兒園班級綠植活動與課程建設現狀
幼兒園班級綠植活動因較少存在安全隱患、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符合幼兒健康發展需要、有利于幼兒在活動中觀察、發現、動手等能力的發展,因此備受教師與家長的青睞,成為重要的幼兒實踐活動內容。但筆者觀察,在當前幼兒園保教實踐中,部分教師是將班級綠植作為一項“教學副業”或“教室點綴”來做的,讓孩子們種上一兩盆易打理、好成活、有觀賞價值的綠蘿或吊蘭,放在教室里既美觀養眼,又能培養幼兒的審美趣味。很少有教師將這一實踐上升為綜合性實踐活動來開展,更沒有與幼兒園既有的基礎課程相互協調、彼此聯系、同構共生,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架構。這樣,班級綠植活動的潛在課程意義便無法被充分挖掘,幼兒在班級綠植活動中的應有主體教育價值也就相應地被稀釋、消解、淡化。因此,從課程的角度來思考班級綠植的開展,將這一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發、設計及實施與幼兒園基礎課程聯系起來,讓幼兒在班級綠植活動中,領悟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得動手操作、科學探究、表達分享等方面的能力。
二、 幼兒園實踐活動與課程相統一的意義
實踐活動與課程是相輔相成,互為統一的。首先,幼兒園課程的體系的構建是由于基礎課程與活動課程共同構成的,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落實在教學與活動之中。而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及實踐活動之間相互聯系,彼此影響,構成課程體系的基礎。其次,實踐活動中所得到的直接經驗,會激活幼兒的思維與表達,使其對語言的領悟力與對自然的觀察力增強,實踐活動中的感悟與發現,可以豐富兒童的情感、思維等,使其語言表達更為精準,與人交流更為自信。比如,在班級種植活動中,幼兒通過種植時令果蔬或花木綠植,體會到了“萬物冬藏待春來”的時節變換,對自然界的物候變化更為敏感,他會觀察到:杏花開了,柳樹綠了,燕子來了,河面的水漲起來了。那么,經過了班級的時令種植實踐活動的幼兒,再來感悟與表達“春”,便不會詞匯貧乏,語焉不詳。再次,課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等間接經驗可以作用于實踐活動中,與實踐活動相互印證,促進幼兒的生長。
三、 幼兒園實現班級綠植與課程共生的策略
(一)做好主題設計,優化課程架構
常規教學與實踐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板塊,共同構成幼兒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重要途徑。從這一角度來看,活動的主題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到課程的開發水平與實施效果。隨意的班級綠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裝飾了教室環境,美化了幼兒生長空間,對幼兒的審美感悟與種植體驗有所啟發,但其教育價值并為被完全開發。因此,班級綠植要作為一項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同時還要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中來。有條件的幼兒園,甚至可以將班級綠植活動提煉并完善,結合校本特色,做好課程定位,形成具有較高教育示范價值的園本課程。筆者所在幼兒園“班級綠植”實踐活動的大主題設計是:回歸自然,生命與綠植同成長。在這一核心主題的統領下,課程架構突出鄉土性、體驗性、活動性的特征,即以生活中常見的綠植種類為活動素材,通過建立“綠植園地”“種植”等活動場所,讓幼兒在互助合作中體驗種植綠蘿絲瓜、豌豆、土豆等植物的樂趣,在播種、澆水、修剪、采摘的過程中,感知生命與自然相親近的喜悅,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當然,教師還可以在班級綠植活動的基礎上適度拓展,使其更具有課程開發意義與教育價值。幼兒天性喜愛探索,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到花木苗圃、蔬菜大棚種植實踐基地等,通過“識花木,知蟲草,感種植”的過程中,發現瓜果花草與大自然中的水、熱、光、空氣是存在密切關系的,從中體悟植物生長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不同階段的幼兒,其認知水平與種植經驗也不同,小班的學生,可以通過“我和小綠植? ? ? 交朋友”主題活動,自主選擇你最喜愛的綠植,觀察它的生長過程,運用想象與聯想思考其生長的每一個階段的心路歷程,以圖片或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還可以組織幼兒走進幼兒園附近的葡萄種植園,參觀欣賞,提煉為“一株葡萄籽的神奇之旅”主題活動,感悟種植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觀察并記錄一顆葡萄子從入土、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讓學生親手摘一片葉子、摸一摸葡萄藤、對掛在藤上的葡萄說一句悄悄話。思考問題:為什么要給葡萄搭架?為什么要給葡萄架通風?葡萄的甜度與當季的雨水有沒有關系?為什么新疆吐魯番的葡萄與哈密瓜比較甜?這樣,學生在感悟葡萄的成長歷程的過程中,認識了土壤、光、風、氣溫等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學生在參與班級綠植活動中,就會較為關注陽光、熱量、水分等因素的控制。
(二)關注時令特征,探索種植價值
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多會唱或背《十二月令》的歌謠,但很難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果教師在班級種植活動中引導幼兒看看園內的杏花開,想到“二月杏花伸墻外”,陽春三月時,在班內插三兩枝水培的桃花,感悟到“三月桃花紅艷艷”,那么幼兒的知識學習便能夠與實踐活動貫通起來,通過真實生動的生命體驗激活自己的認知,以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的內心豐盈起來,這樣幼兒的學習能力便能得到提升,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感悟到菊花是開在秋天的九月世界的,而梅花是開在寒冬十二月的,于是人們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小班幼兒的生活閱歷較淺,缺乏必要的種植經驗及種植技能,在開展班級綠植實踐活動時,讓幼兒或周圍的農田或農家種植什么蔬菜或花木,自己親自觀察與判斷,或到花木市場,問問小商販這一季節該買什么種子,還可以請教家長或教師,獲得關于種植時令瓜果蔬菜的經驗。中班的幼兒有一定的班級種植基礎,可以小組合作,探討并歸納:一年四季各種植哪些時令蔬菜瓜果?大班幼兒的探索欲更強,教師可以引導其種植時令蔬菜瓜果的基礎上,思考:為什么要在班級種植過程中,要關注瓜果花木的時令特征。他們通過查找資料并探討交流,得出結論: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長條件,不同季節的光、熱、雨水等自然條件不同,而這些條件直接影響著不同植物的生長;花木果蔬的時令特征鮮明,在班級綠植活動中瓜果蔬菜就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種。走進田間地頭看看春天綠意盎然的小油菜,夏天到墻角下去摘幾個剛爬藤的絲瓜,秋天聽聽農民講述收花生的故事,冬天欣賞一下家家戶戶陽臺上的蒜苗。當然,幼兒的學習能力是較強的,在他們探究了各個月份的時令蔬菜的種植之后,可以模仿《十二月令》中對各種花木的介紹,來介紹小油菜、豆角、菠菜等的生長特性,體會歌謠創造的快樂。于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影響實踐活動的開展,而同樣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對文化知識的構成促進與推動作用。
(三)依托本土資源,挖掘活動特色
筆者所在幼兒園附近有葡萄種植基地、蔬菜大棚等,于是園區依托地方本體資源,挖掘活動特色,形成了“小小種植家”的課外實踐活動系列。考慮到班級種植活動的時空局限太多,為了讓幼兒了解更多的果蔬品種與生長特性,親臨其境感悟當地風土特點,教師在班級種植實踐活動常常帶領孩子們走出園區,走進種植基地。小班幼兒通過走出幼兒園,認識了更多瓜果蔬菜,長了見識,開了眼界。中班與大班幼兒則在“班級種植”的基礎上,將探究活動推向新的高度。大班幼兒由教師帶領他們深入當地的花圃或蔬菜大棚基地,參加“小小種植家”的課外實踐活動,用溫度計量一量大棚內外的溫度,算一算溫差,摸一摸大棚內外的土壤干濕程度,從中體會光、熱、水、肥的控制對于種植活動的重要性,體驗農業種植技術的奧妙。這樣,在“小小種植家”活動中,幼兒將實際體驗與種植知識相結合,豐富了見識,塑造了心靈,有利于幼兒的身心成長。
(四)突出主體探究,豐富課程內涵
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密度、探究程度、建構效果等,影響實踐活動的總體質量與發展。隨著新教育理念的深入,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綜合實踐活動,“以生為本”的思想均得到較大程度的體現。因此,在班級種植活動中突出主體探究。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學生的實踐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動手操作與實踐、動腦感悟與思考、動口交流與表達、動耳傾聽與發現,是主體探究的重要方面。筆者根據觀察發現,班級種植活動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對中班或大班的幼兒能夠放手,使其在探究中感知生命的美好、領悟自然的可貴。但對于小班幼兒,教師或處于幼兒安全的考慮,或處于“優化”活動效果的目的,不肯放手,“包辦”或“代勞”問題較為明顯,不敢讓幼兒修建吊蘭、綠蘿等,怕他們拿剪刀割破手指,不敢讓幼兒澆水,怕他們澆水技術不好,濺出來水花到地面,引發幼兒摔跤事故,小班幼兒多數很聽老師的話,老師不允許摸有刺的花兒,不允許偷偷剪枝或自主澆水,他們就不碰植物,不碰剪刀、水壺等,乖乖等候老師的安排。這樣,小班幼兒以“參觀”代替“動手”,其主體探究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對此,教師可以分小組,讓能力較為突出且工作負責任的幼兒當組長,帶領其他幼兒進行主體探究。
四、 結語
總之,幼兒園的班級綠植活動的開展要與幼兒園課程的建設相結合,從中尋找活動實踐與課程內容的銜接點,以銜接點為切入,進行主題設計與課程架構優化,在依托本土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活動特色,不斷豐富課程內涵,真正實現幼兒在活動與課程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林夢璐.種植活動,幼兒自主學習的“腳手架”:以種植番茄為例,淺議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自主學習[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9):104.
[2]胡婭珍.幼兒探究性主題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以中班種植活動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4):105-107.
[3]蔡華.小種植 全收獲:淺析小班種植活動現狀及調整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139.
[4]黃佩娟.種植實踐活動對幼兒諸多能力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7(Z2):56-58.
[5]唐惠一,龐燕萍.如何在體驗學習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主體性[J].學前教育研究,2017(7):61-63.
作者簡介:
王治亮,二級教師,甘帇省平涼市,甘帇省平涼市莊浪縣第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