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濮云霞 浙江省海寧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康橋幼兒園
蒙臺梭利指出:“我們的教育體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對環境的強調。在新的教育體系中,除了教師和兒童發生關系外,教師和兒童都要和環境發生關系。雖然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受內在本能引導的,但外部環境為幼兒心理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只有給兒童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可見環境在幼兒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中班主題“團團圓圓過中秋”為例來介紹。
環境是個體生存空間中一切人、事、物的總稱。而幼兒園主題環境是指幼兒在幼兒園中關于某一主題的一切人、事、物的總稱。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本身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幼兒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營造整體氛圍的主題大環境
主題活動中,環境是主題活動的載體。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和深入,環境的創設也在不斷豐富和充實,發揮著環境對主題的激發、過渡以及成果展示功能。不僅如此,主題環境的創設還能營造主題整體氛圍,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主題內容。
1.主題墻。
主題墻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主題活動的重要支撐。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要讓墻壁會說話。”這個墻壁主要指幼兒園中的主題墻。讓主題墻能夠滿足幼兒的需要,能夠呈現主題進展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我們通過以下方式逐漸實現。
(1)呈現主題脈絡。
在主題前審議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根據幼兒的需求梳理該主題的脈絡,而我們在創設主題墻的過程中,根據主題脈絡進行展示。我們主要通過不同粗細的箭頭、組織活動的順序擺放這兩種方式進行呈現。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呈現幼兒活動的進程,更能滿足中班幼兒思維建構的需求。為此,我們在幼兒園公共環境處也采用了這樣的創設方式,滿足幼兒的需求。


(2)領域多樣平衡。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將幼兒園的課程高度概括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五大領域,而這五大領域都是幼兒主題活動必須開展的。為了滿足幼兒不同領域發展的需求,我們主要采用了照片、調查表、繪畫手工作品、語言記錄紙這四種方式。曾經我們只是將故事用圖片的方式滿足幼兒語言發展的需求,后來我們發現這樣的方式并不能滿足幼兒。逐漸地,我們采用了語言記錄紙的方式,將幼兒在活動中的話記錄下來,更好地呈現活動中的語言領域。
(3)圖夾文呈現。
幼兒園中班幼兒主要通過觀看圖案進行猜想的方式了解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想要知道主題墻內容的需要,我們在呈現方式上主要采用圖夾文的方式。無論是語言記錄紙上,還是活動的呈現方式,我們多數是以圖片加文字的方式呈現。用這樣的方式,幼兒能夠看著圖片,對文字內容有一定的理解。
2.中秋晚會。
本次主題以中秋晚會的任務驅動展開,而中秋晚會在組織過程中也是不斷滿足幼兒需要的。
(1)以幼兒為主體的策劃。
本次中秋晚會是在幼兒已經對中秋節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以幼兒為主體進行策劃。在策劃過程中,幼兒對參與的人員、節目、布置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策劃,教師則將幼兒策劃的內容進行記錄。幼兒在準備過程中,通過觀看策劃書的方式進行實施。可以說,這個中秋晚會是以幼兒為主體開展的。

(2)精心布置的現場。
在最后的中秋晚會上,老師根據幼兒的想法精心準備材料進行現場布置,讓幼兒和家長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中秋晚會的氛圍。這樣的布置不僅僅滿足了幼兒關于中秋晚會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創設了積極愉悅的主題活動氛圍。


(二)滿足個別需求的活動開展過程
在對“團團圓圓過中秋”進行主題中審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有了跟前審議不同的需求。有的幼兒對中秋節的一些傳統故事很感興趣,有的幼兒對表現中秋節的方式很感興趣,有的幼兒對月餅店很感興趣,等等。為了滿足幼兒的個別需求,我們通過開展個別化學習和創造性游戲的方式來實現目標。
1.個別化學習。
主題活動中的個別化學習材料的增補要針對主題活動的主要內容和進度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提供,以便給予幼兒持續的刺激,這樣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幼兒探索和創造的積極性。
(1)滿足領域平衡。
根據幼兒的需要和年齡特點,我們只做了不同領域的主題材料。其中主要包括月餅連連看的益智材料、送月餅的數學材料、做月餅的美術材料。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深入了解月餅,還促進了不同領域的發展。
(2)滿足多元表達。
在進行主題中審議的時候,一個幼兒提出想要制作燈籠,許多幼兒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兒說想要用積木制作,有的幼兒說想要用紙做不同樣子的,還有的幼兒說燈籠下面要有穗等。我們將幼兒的想法用思維導圖進行呈現,并豐富美工區的材料,鼓勵幼兒進行多元表達。我們還增設了關鍵性步驟圖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提升能力。


(3)滿足個別興趣。
我們還發現部分幼兒對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感興趣,但是幼兒園的閱讀區內相關資料較少。于是,我們采用了口頭任務的方式,將收集相關書籍的任務布置給幼兒。這樣的方式既滿足了個別幼兒的需要,又豐富了閱讀區的書籍種類。
2.創造性游戲。
幼兒對月餅店非常感興趣,想在幼兒園開一家月餅店。因此,我們通過讓幼兒能在創造性游戲過程中開月餅店的方式來滿足幼兒的需求。
(1)留白區域創設。
本學期開始,我們幼兒園開始進行留白區的嘗試,中班以區域留白為主。正是有區域留白的存在,給予了幼兒開月餅店的機會。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展活動,有做月餅、賣月餅、搞促銷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的方式可以滿足幼兒的需求,提升他們的游戲水平。

(2)多樣材料提供。
在創造性游戲中,我們提供了月餅盒、袋子、泡沫、彩泥等各種材料,幼兒用這些材料來制作月餅。有的幼兒用彩泥制作,有的幼兒用圓形泡沫替代。用不同材料滿足幼兒的需求,促進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材料替代能力。
(3)實地參觀支持。
為了更好地助推幼兒關于月餅店主題的進展,豐富幼兒的經驗,我們還帶他們親自參觀超市,感受超市中的月餅。幼兒在參觀過程中,直接感知了月餅種類、擺放方式、價目呈現等,促進幼兒深入了解,經驗遷移,拓展月餅店活動。
(三)回顧主題進程的主題故事書
當“團團圓圓過中秋”結束后,我們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后審議,發現幼兒對這個主題仍然有非常大的興趣。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我們通過制作主題故事書的方式進行滿足。主題故事書是指將幼兒主題進程中的照片、圖片等過程性資料進行收集,匯編成一本供幼兒自主翻閱的自制圖書。
1.優化制作要素。
在進行匯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進行關于故事書制作的思考。故事書里應該放什么內容?是跟主題墻一樣的嗎?需要增加什么嗎?在不斷思考、嘗試的過程中,我們暫時用以下方式進行制作。
(1)封面。
在封面制作過程中,我們也經歷了純文字、純圖片、圖加文這三個階段。剛開始用純文字,發現幼兒找不到這本故事書。然后用純圖片,發現故事書一多,有些類似的主題就容易混淆。最后我們采用了圖加文的方式進行呈現,能夠更加方便孩子進行查找。

(2)主體。
主題故事書中的主體內容,不應該完全是主題墻撤下來的內容。因為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幼兒看著自己制作月餅的圖片,卻怎么也回憶不起來制作過程。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們增加了制作流程圖,方便幼兒回憶表達。主題進程中,幼兒還能進行回憶,但是隨著主題結束后,幼兒容易遺忘,所以一些關鍵性圖片提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3)結尾。
在主題故事書的最后一頁,我們還增加了一個問題:“關于這個主題,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帶領幼兒對這個主題進行回顧,也可以及時發現他們對這個主題的不同需求,從而關注并繼續滿足。
2.豐富使用方式。
在使用這本主題故事書的過程中,我們與幼兒一起嘗試探索使用方式,感受故事書帶給我們的驚喜。
(1)互動。

在主題故事書中,用照片的方式粘貼了關鍵性圖片提示,幼兒可以根據這些關鍵性圖片提示,進行現場制作。如幼兒看到故事書中關于做燈籠的圖片后,他們會拿一些紙張開始制作,制作好了之后進行展示。故事書與幼兒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
(2)回憶。
故事書中有非常豐富的照片和作品,幼兒能一邊翻看故事書一邊對主題活動進行回憶。他們在翻一翻、看一看的過程中對主題活動進行梳理回顧,相當于又開展了一次這個活動。
(3)講述。
幼兒翻看的過程中還會指著一張照片進行講述,講一講當時活動的情況。有時候是一個人進行講述,有時候是同伴幾個人一起看一本書,然后互相進行講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講述過程中得到了更好提升。
1.滿足幼兒需求。
在進行主題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我們都是從活動、材料等方面滿足幼兒需求。不僅滿足大部分幼兒的需求,還關注個別幼兒的需求,同時從多種維度、應用多種策略去滿足幼兒需求,使得幼兒能夠獲得發展。
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我們還充分考慮了現階段幼兒的發展需求。材料制作、活動安排的過程以現階段幼兒的發展需求為基礎,也更能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2.開展主題審議。
在主題進程中,我們進行主題前審議、中審議、后審議三次審議。每次審議都是通過提前對幼兒進行提問激趣的方式,了解幼兒真實直接的想法。在審議的過程中,基于幼兒的想法,對主題活動和主題環境進行調整和豐富,從而使幼兒獲得更適宜的發展。
主題審議的方式還能幫助教師拓展思路,以團隊思考的方式進行思維碰撞,帶動所有教師進行思考,從而獲得最合適的解決方式。
3.支持幼兒發展。
在主題創設過程中,我們作為一名有著專業教育知識的教師,應該從專業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考慮幼兒的發展。所以,我們在主題環境創設過程中,考慮到了領域平衡,支持幼兒在不同領域獲得發展。我們使用網絡圖、思維導圖這些方式,促進幼兒思維發展。我們還通過具有“儀式感”的中秋晚會活動,潛移默化地讓幼兒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養幼兒積極向上的心態。
在進行主題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嘗試、調整。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跟隨幼兒的腳步,才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需求。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主題環境,與幼兒共創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