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志群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玉成第一幼兒園
我園是一所新建幼兒園,2017年9月新園舍正式啟用,共招收了6個小班,230名幼兒。12名專任教師之中,3~10年期骨干教師為5人,1~3年期新教師為7人。基于此,我園推出了“微型教研”的教研思路,微研主題不求“大而虛”,追求“小而活”;微研程序不求“全且多”,踐行“簡而真”;力求借助角度小、周期短、便捷化的“微型教研”形式,將本園專任教師培訓規劃目標“分解、細化”,使之成為專任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理念助推行為”的最便捷、最高效的專業學習與成長范式,循序漸進地提升新建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和辦園水平。
我園第一學年度的“微型教研”主題內容聚焦于小班組“桌面游戲、區域游戲”活動,連續開展了兩次“跟進式”園本研修活動,并圍繞相應的微研專題項目進行游戲調研、集中研討、對話交流、觀點分享,園長和教研主管據此進行“價值判斷、觀點甄別、意見匯總”,循序漸進地提升專任教師的游戲觀察技能、游戲指導水平和教育理論素養。
不同的立場表明不同的態度,影響甚至決定著處理事情的方式和結果。我們認為,教育立場應該立足于“兒童立場”,“兒童立場”需要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的學習特點、游戲本質具有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基于此,我園的微型教研活動不能脫離幼兒而展開,微型教研目標最終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2017年9月,我園先后組織12名專任教師進行兩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集中式理論學習活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園又組織專任教師每月進行一次《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重點章節的讀書學習、實踐經驗交流與分享活動,并連續開展了三次集中式理論學習活動,有條不紊地提升專任教師在游戲環境創設、游戲材料準備、游戲觀察與指導這三個層面的理論水平。
(1)教研現場——智慧觀察、錘煉慧眼。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探索方式。積木游戲是結構游戲的一種,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類型之一。由于積木游戲的材料開放、易拆易建,幼兒可以任意組合,象征性地滿足自己的各種意愿,從而獲得創造的快感。蒙臺梭利指出,“(教師)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在此理念認知下,幼兒園教科室于2017年10月26日下午,組織小班組全體教師開展了主題為“聚焦桌面游戲中的童真·童趣——錘煉專任教師觀察桌面游戲的慧眼”的園本研修活動,支持并鼓勵小班組6位班主任尋找并收集自己班級幼兒玩桌面游戲的照片素材(一組照片),積累、整理并據實撰寫自己班級的“童真·童趣”故事。
首先,教研主持人介紹本次園本研修活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交代園本研修活動開展之前的一些前期準備和游戲普查、調研工作。
隨后,6位班主任依次結合6組“童真”照片進行“童趣”故事的交流與講述。全體副班主任觀摩、傾聽,聚焦并分析、判斷6組“童真”照片中“被觀察”幼兒的建構技能或思維水平處于哪一個發展層次。
接著,全體參研教師采取“邊交流、邊分析、邊討論”的形式,重點圍繞:
①你覺得哪一組照片最能反映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游戲技能水平?
②小班幼兒在積木游戲過程中,主班教師主要觀察什么?配班教師主要關注什么?
③教育支招——如何在積木游戲中促進小班幼兒的個別化學習?
圍繞這三個研討話題進行專題研討、對話研究,引發全體專任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教育無小事,處處皆課程”。
最后,教研主持人針對6位班主任講述的6個“童趣”故事進行精煉點評,并提醒全體專任教師注意:幼兒積木建構游戲的技能水平雖然有其獨特的發展順序,但是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低估。教師的慧眼觀察、適時介入、適當點撥與適性指導(適應幼兒的自然天性),能夠有效萌發并保持幼兒的建構興趣,幫助幼兒積累相應的建構經驗,并掌握一定的游戲技能和學習經驗,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和學習品質,最終促進小班幼兒的建構技能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2)后續跟進——注重宣傳、吸納助力。
教研主持人要求6個小班12名專任教師跟進式開展晨間桌面游戲(積木游戲)的組織、觀察與指導活動,每個班級提供一組照片(精選8張)或一個幼兒玩積木游戲小視頻(2分鐘),做成一個簡潔、精煉的小視頻或小片段,在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宣傳與推廣,同步幫助和指導幼兒家長樹立科學、規范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家園攜手,共同助推小班幼兒的游戲化學習與個別化發展。

園本研修活動現場

幼兒游戲
(1)教研現場——科學診斷、精準指導。
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途徑,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為了進一步提高專任教師撰寫《游戲觀察記錄》的專業技能,幼兒園教科室于2018年2月25日下午,組織全體專任教師開展了主題為“‘看見’兒童的學習現狀和發展軌跡”的園本研修活動。
首先,教研主持人介紹本次園本研修活動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要求專任教師積極撰寫圖文版《游戲觀察記錄》(針對個別幼兒),收集《游戲觀察記錄》樣例文本;從12名專任教師的《游戲觀察記錄》樣例文本中,選出適合本次園本研修活動“游戲案例”的剖析樣本。
其次,圍繞陳潔老師撰寫的《游戲觀察記錄》進行專業診斷,并引導全體專任教師思考以下問題:
①游戲觀察目標的設定是否科學合理?
②選擇的游戲案例照片是否具備針對性、典型性特點?收集的這兩張照片是否具有“研究價值”?
③文字表述方式是否具備客觀性、白描式特點?結合案例照片和文字的描述,你能否看清楚案例故事發生的前因后果?
④案例中被分析的幼兒是否具備典型的年齡特征?教師是否尋找并清晰描述案例背后的原因?
⑤指導內容是否能夠體現本次游戲的講評內容或指導要點?調整內容是否有利于更好地開展下一次游戲活動?或者是對該游戲區域提供經驗、策略?案例中的指導與調整是否存在遺漏或需要補充的地方?
再次,全體專任教師分成兩個小組(班主任組、副班主任組),分別圍繞上述幾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和專業診斷,針對圖文記錄觀察案例樣本進行全方位的剖析和多元化的解讀。在此基礎之上,兩個小組各派一名教師代表進行交流,并講述各自小組的教育診斷意見。

副班主任組“小組研討”話題

班主任組“小組研討”話題
最后,教研主持人組織全體專任教師進行集中式理論學習,針對陳潔老師撰寫的圖文版《游戲觀察記錄》(第一版)中涉及到的小班幼兒分享行為進行正面回應,借用典型的實例、專家的觀點、科學的道理進行舉例說明,有理有據,因勢利導地幫助專任教師積累相應的教育理念,據此規范專任教師的教育行為。專任教師在個別化學習、群體性交流的經驗基礎之上,進行學習感悟的交流和分享活動,獲得了一次理論層面的集體充電、理念提升。學習感悟分享的高潮環節,主持人順勢進行總結性發言和適宜性點撥,提醒全體專任教師在日常工作實踐中努力做到細致觀察、耐心傾聽、客觀詢問、科學分析,針對幼兒的游戲問題或行為表現現狀進行專業思考,據此作出價值判斷,順勢采取教育引導,使之成為有意義、有價值、高質量的自主性游戲活動。
(2)后續跟進——常態調研、多元記錄。

理論學習文章(《學前教育》教育診斷欄目)
我園借助本次“圖文案例診斷”園本研修活動,進一步錘煉專任教師敏銳捕捉、智慧觀察的慧眼,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游戲觀察記錄——幼兒游戲行為檢核表》(第二版)(針對小組幼兒),兩個版本的《游戲觀察記錄》“因需選擇、交替使用”(暫時使用這兩個版本,后期根據實際使用效果進行調整、優化或改版),有的放矢地引導專任教師進行據實記錄、客觀撰寫、行為檢核的游戲觀察記錄,科學分析并規范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看見并獲悉小班幼兒的學習現狀和發展軌跡,據此進行因勢利導、因人而異的教育和引導,有條不紊地提升專任教師游戲育人的職業敏感性,行之有效地推動小班幼兒的個別化學習與個性化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張永英教授的專題講座《基于證據的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明確提出:證據——兒童學習和發展外顯的標志或信號。張教授從國內、國外兩個維度進行“證據”的闡述告訴我們,教師在科學觀察幼兒行為之后,需要運用科學、規范的佐證材料,即用“證據”來感知、獲悉幼兒的發展路徑,在科學、規范的《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等文件的指導下,才能對兒童行為進行科學分析、適宜指導。如果脫離了“證據”的參照、檢核和對比,教師的教育行為則是無效、低效的。我園于2018年12月成功申報相城區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園,我們的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剛剛“揚帆起航”,專任教師在撰寫課程故事、分析課程故事的過程之中,同樣需要在《指南》《綱要》和某些專家論著之中查找到可信度高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教育和引導是適宜、有效的,是基于幼兒當前和當下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處于不同發展水平中的幼兒向各自最近發展區邁進與發展,是為了滿足每一名幼兒的個性化成長和個別化發展。

表1 圖文版《游戲觀察記錄》(第一版)
美國學者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在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捕捉、發現幼兒游戲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關注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銳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并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最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漸進式豐富、積累幼兒的游戲經驗,以點帶面地拓展幼兒的游戲視野,才能幫助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游戲活動過程中獲得循序漸進、小步遞進式發展。與此同時,我園專任教師也正是在系列的“游戲觀察、游戲指導”專題教研活動過程中,獲得新啟發、新感悟與新積累,真正起到了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優化教師教育行為的作用,同步助推了我園專任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表2 《幼兒游戲行為檢核表》(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