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標志性論斷,其要義在于找到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皟缮健鞭D化的重點在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點則在于探索普適性的路徑和模式。目前,很多地方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路徑和模式。這些探索和實踐的背后是否具有一般性的發生規律,為什么有些地方能夠成功,而有些地方不能?關鍵性的驅動因素和條件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不管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實踐,都是亟須總結和突破的。
“綠水青山”意指優美的生態環境,具體表征為各類生態環境資源的組合;“金山銀山”意指經濟收益,具體表征為經濟增長、收入增長。“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質就是各類生態環境資源產生相應的經濟收益。各類生態資源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方式和方法依賴于生態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生態產品供給和服務功能[1]。在各類研究中,“綠水青山”的功能主要包括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服務功能,其中供給功能主要體現為有形的生態資源產品和無形的生態資源產品。一定意義上而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質上就是各類生態環境資源產品和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實現。
在各類生態服務功能中,尤以供給功能和文化服務功能的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最為普遍,也更具普適性。首先,生態調節服務和生態支持服務具有更強的公共產品屬性和自然屬性,而供給服務功能和文化服務功能的私人產品屬性和經濟屬性相對更強,更容易形成具體的產業發展載體。其次,生態調節服務和生態支持服務的價值實現路徑也更為單一,以政府直接購買為主,其價值轉化的代表性更值得關注。第三,生態資源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產品的地域局限性更弱,很多地區在這兩類產品和服務上更具有同質性。尤其是對欠發達地區或貧困地區而言,這兩類路徑的同質性更強,也更具有普遍性。
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話的場合和關注的重點來看,對于“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闡釋更多集中在貧困地區、鄉村地區,在產業形態上主要集中在生態農產品、生態旅游等產業形態。因此,以生態資源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所蘊含經濟價值的挖掘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普適性路徑。
由于生態資源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產品更容易具備可商品化的條件,因此,其價值實現路徑以市場化路徑為主。從本質上來講,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就是將生態資源創造出產品進而實現買與賣的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這種過程進行了規律性的闡述,即產業資本在運動中循環的是三個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資本實現價值增值。從這個角度而言,基于生態資源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功能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實際上就是使得生態資源經過購買、生產和銷售階段實現價值創造和增值的過程[2]。
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化實現首先要解決哪些生態資源能夠進入價值增值過程,也就是生態資源的商品化問題。按照生態環境要素的屬性,生態產品包括自然屬性和生產屬性兩類,自然屬性更突出存在價值,而生產屬性更突出經濟價值。此外,以自然屬性為主的生態產品多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比如清潔的空氣、宜人的氣候,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也很難進行明確的產權界定。其稀缺性也更多地表現為局部稀缺或相對稀缺,難以進行商品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存在價值。
針對可以商品化的生態產品,其價值實現表現為“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因為生態資源并非天然是商品,所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首先要選擇哪類資源或者促使哪些資源轉化為商品;而因為商品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轉換為價值,所以要經過流通過程,實現商品價值的貨幣化。在這個過程中生態資源經歷了存在價值—使用價值—要素價值—交換價值—貨幣價值的變換,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價值增值[3]。當產權明晰的生態資源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收益時,生態資源也就成為了生態資產,而生態資產及其產權進入交換市場就體現出資本增值屬性,并以生產要素價值的形式進入生產環節,轉換為生態產品,生態產品經過市場交易便轉化貨幣收益。
在上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在規律中,有三個價值增值的關鍵環節:一是如何使得生態資源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即生態資源資本化的階段;二是如何使得要素價值在生產環節創造更高的交換價值,即生態資本產品化的過程;三是如何使得交換價值的貨幣實現最大化,即生態產品貨幣化的過程。
生態資源資本化實際上是篩選能夠成為商品以及促進部分生態資源具有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生態資源如何成為生態資產。二是生態資產如何成為生態資本。
3.1.1資源稀缺和產權清晰是資源變成資產的前提條件
作為生態資源的“綠水青山”,其首要功能是以其自然屬性為人類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存在價值。生態資產是具有稀缺性、產權清晰性以及能夠產生投資收益的生態資源。稀缺性決定了生態資源是否具有使用價值及其價值大小,這是生態資源成為生態資產的首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所描述的“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說的就是優美生態環境所具有的稀缺屬性。而有些地方的生態資源稟賦不高,生態環境優勢不明顯,但實踐中能夠通過在生態資源的基礎上附加文化、科技等其他要素,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這種稀缺性,進而提升生態資源的使用價值,也為產生更多的交換價值提供了基礎。
3.1.2市場化的經營主體是盤活生態資產的重要手段
生態資本是已經進入生產環節,能夠獲得未來收益的生態資產。市場化的經營主體能夠通過市場化的組織模式,推動生態資產及其產權活躍起來,進入生產和交易環節。除了一般私有產權比較明晰的生態產品之外,現有的實踐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針對具有國有產權的生態資源,如國家林場等,通過成立國有公司的形式來實現;其二,集體所有的林地、水流等,可以通過劃分為多個私有產權進行了產權明晰后,再通過合作社或集體經濟方式形成集體行動。部分地區農村私有資本較弱,較多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其本質是通過市場化的組織方式,賦予生態資源資產以資本的價值增值屬性來進入資本運動循環的過程。但是,以市場化經營主體對部分生態資源進行運作的同時,需要對部分難以進行度量的生態資源進行統計核算,也就是生態資源的價值量化。
生態資本產品化就是生態環境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創造產出的過程,其中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放大各類生態環境要素產出轉化的效率。
3.2.1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關系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產生規模經濟性,顯著提升單位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比如安吉的竹產業,單家獨戶的小規模竹業產生污水和環境污染的問題,經濟效益不高。而一旦對竹業進行規模集中,產生規模經濟性,則單位產品的經濟效益會顯著提升[4]。范圍經濟,在實踐中體現為多種產業和業態的融合。這種融合除了增強上述的稀缺性之外,實際也是節約成本的一種方式,比如多個企業甚至是行業可以共用同一品牌,共同分享需求產生的集聚效應。很多地區正在推進的全域旅游就是范圍經濟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來說,通過農業合作社等市場化組織形式,將多個產權進行整合產生集體行動,也是提升規模經濟的一種形式。
3.2.2生態環境與其他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結合,決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產業載體和具體形態
生態資源作為生態環境要素進入生產函數,需要與其他生產要素發揮互補協同作用才能產生更高的效率。生態環境要素與資本和勞動兩類要素的結合,決定著“兩山”轉化的產業載體和具體形態。在一個相對貧困的地區,因為往往在勞動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所以生態環境要素的比較優勢更容易與勞動要素的比較優勢發生結合,這也是生態農產品和生態旅游這兩類產業形態在這些地區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生態產品的貨幣化,通俗地講,就是生產的產品如何賣出去,實現產品變現。馬克思將其稱之為“驚險的跳躍”。在這一階段,產品的需求與供給能否有效匹配決定著能否實現貨幣化,而匹配的準確程度則決定著市場交換價值的實現程度,也就是更高的價值增值或產品溢價。
3.3.1 供求市場距離
與市場距離有關的因素包括:地理距離、時間距離和網絡距離等,交通基礎設施和網絡基礎設施構成了市場距離的主要影響因素。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在時間距離上將交通距離大幅縮短,某種程度上,擴大了市場空間,尤其是對于生態文化旅游來說,使得很多消費者能夠更加便利地進入,來消費生態文化產品。如浙江省麗水市本來區位相對偏遠,但在高鐵開通后,到杭州的時間縮短為兩個小時,為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提供了對接市場的機會,也使得其浙江“后花園”的定位成為可能。此外,電子商務和網絡的發展,為很多相對偏遠地區生態資源產品的走出去提供了渠道,一些淘寶小鎮的成功就是典型案例。
3.3.2 信息對稱程度
只有供給方能夠有效搜索到需求方的信息,或者需求方能夠準確地獲取供給方的信息,才能夠為市場交易提供前提。一般而言,市場距離越近,供求信息更容易對稱。此外,品牌的塑造、宣傳與推廣在生態資源產品、生態文化旅游服務產品價值實現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述六個條件構成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三個階段的一般性發生條件,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增值的關鍵因素。對現有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進行整理,這六大條件貫穿始終。只是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僅集中于這三個階段的某一階段。
除此之外,“能人經濟”作為外部環境或條件貫穿始終?!澳苋恕笔羌夹g、資本和先進組織模式的代表,這些“能人”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發揮著催化的作用?!澳苋恕庇羞@么幾類:一是通過傳統的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資本和投資,帶來技術、先進管理模式和理念;二是新一代的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這類群體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現代化的技術采用和市場化的經營理念;三是當地鄉賢,“鄉賢+”模式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模式。
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三個階段發生條件的梳理,實際上為政府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切入點,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生態環境要素進入市場化運行邏輯。
生態資源的產權劃分和確權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就生態資源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功能的生態產品而言,產權明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和外部性的生態資源,如森林、草原、濕地、水流等,該類生態產品,首先是明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不同集體所有者以及國家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5]。具體實踐中,就是要穩步推進林權、水權等制度改革,尤其是集體所有生態資源要素的產權改革。第二個方面的制度安排是針對各類生態環境要素的統一價值核算制度,只有生態資源產品的價值能夠科學核算,才能通過為市場交易方式實現生態資源供給的可選擇機制。
生態資源的稀缺性既體現為一個地區生態環境本身的優勢,也體現為通過創新性的頂層設計和要素融合來增強生態環境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稀缺性。這種頂層設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好“綠水青山”,或者通過一定的保護修復來厚植“綠水青山”的本底。保護好了“綠水青山”,也就保持了本地區生態環境優勢的稀缺性,這是首要前提。二是作出增強生態產品稀缺性的創新設計和謀劃。有些地區生態資源稟賦不高,相對于其他地區“綠水青山”的優勢不強,但是能夠通過促使生態資源產品與本地區文化等稀缺要素的融合來塑造生態產品的稀缺性。政府是最具有能力整合區域內多重要素的主體,通過頂層謀劃來創造稀缺性也是必要的。
按照生態資源要素所有權的不同,市場化的經營主體主要有三類:一是針對國家所有的生態資源產品主要通過國有公司的組建和改革來進行;二是針對集體所有權的生態資源產品主要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模式進行;三是針對農村私有生態資源主要通過一定的使用權流轉或合作組織的形式來實現。由于一些產權主體在初始階段缺乏必要的資本來形成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在前期階段一般可以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政府財政投入等方式來推動形成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尤其是很多農村地區,集體經濟比較弱小,導致很難形成集體行動,政府的介入通過整合資金能在最初期培育或構建一個市場主體,來推動相關資源的盤活。
市場天然存在失靈,比如產生惡性競爭,這不利于新型市場主體的形成,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或法律法規能夠為規模經濟作用創造較好的市場秩序。在鄉村地區,小農戶的規模較小,難以基于私人產權產生集體行動邏輯。政府可以以其聲譽作為依據,以一定的方式介入,為集體經濟行動創造基礎。
政府能夠在以下三個領域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一是提升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這是縮短市場距離的重要因素。二是供求匹配的市場認知和交易渠道,比如舉辦產業博覽會、促進品牌宣傳推廣等。三是生態資源產品的統一標準和認證,如創建區域公共產品品牌、開展生態產品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