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貴州省貴陽市生態環境局,貴陽 550081)
貴陽是貴州省省會。20世紀90年代,貴陽是有名的“酸雨”城市,母親河南明河污染嚴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2007年,貴陽市作出了《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1],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基本原則、發展方向以及中期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貴陽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貴陽的殷切囑托,堅守兩條底線,踐行“兩山”理論,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避暑之都、中國最佳表現城市等30多項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新時代經濟發展和生態改善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貴陽市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一方面,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綠色經濟占比達45%,另一方面,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2019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8.1%;南明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國控、省控斷面和縣級、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4平方米,森林覆蓋率53%。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滿意度不斷提升。
貴陽市經過多年建設,已基本形成“十里山水半入城、一河百山綠千園”的城市生態空間。一是“高站位”,強化生態文明城市頂層設計。2012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劃(2012—2020年)》[2],貴陽市先后出臺了大生態戰略貴陽行動[3]、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攻堅行動計劃[4]等一系列重大文件,建立并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體系。以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為綱領,描繪生態發展藍圖。二是“創新標”,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5]《貴陽市大數據安全管理條例》[6]《貴陽市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條例》[7]成為全國首創地方立法。成立“兩湖一庫”飲用水源地專職監管機構;在全國率先組建生態保護審判庭和生態保護法庭,成立生態公安局和生態檢察分局;組建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三是“順民意”,建設一河百山千園生態體系。持續實施南明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山體整治修復、園林綠化提升、特色小鎮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寨,一河清流、百山擁城、千園競美的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成在即。
依托航空港、高鐵班列和物流樞紐,接入“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努力把貴陽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和生態文明示范區。一是打造數字核心增長極。獲批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8],開展“百企引領”“萬企融合”行動,黔貨出山、網貨下鄉、電商扶貧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云超過80%,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指數達到49.9,入選“寬帶中國”優秀城市。二是建設中高端產業體系。實施“千企改造”,推進省級智能制造試點;恒大新能源汽車、比亞迪智能制造、寶能智能制造產業園等項目入駐貴陽,全市產業模式提振升級。三是融合商貿文旅產業鏈。貴州股權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掛牌企業達1156家,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700億元;實施“百場千店萬鋪”工程,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2.2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098.79億元,成功入選中國十佳不夜城。
貴陽市是全國第一批甲醇汽車試點城市,率先實行醫療廢物“條碼管理”,劃分千人以上飲用水源保護區,開展非道移動機械規范整治,“綠水青山”得到有效保護。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實施污染防治。整治重點企業大氣污染,治理城市揚塵、交通尾氣和餐飲油煙污染;全面完成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居民搬遷,整治烏江流域磷污染,取締網箱養殖;完成受污染流域汞污染治理,推進垃圾填埋場減量化整治。二是推進問題整改,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指出問題整改、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為抓手,全力整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三是強化法治保障,出臺《貴陽市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執法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9]《貴陽市生態保護司法聯動工作機制》[10]等文件,強化司法、行政與社會監督聯動機制;探索生態環保訴訟受害人法律援助責任,構建“非對抗環境社會治理模式”,引導公眾參與生態環境社會治理。四是織密監管網絡。依托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建立“生態環境一本賬”,摸清環境家底;描繪“環境管理一張圖”,實現數字管理;編織“污染監督一張網”,落實監管責任。推進“三線一單”“環評準入清單”、監管執法清單“三單”管理,強化生態環境管控。五是推行正面清單。疫情期間,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正面清單,通過豁免或告知承諾制,簡化臨時性醫療衛生、物資生產項目環評審批手續,點對點服務重點項目建設和復工復產[11];制定《貴陽市第一批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通過無人機巡查、在線監控等非現場監管與現場檢查相結合,實現“守法不擾”[1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13]。“綠水青山”的價值轉換,激發了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我們認為,在貴陽實踐中,其轉換的關鍵是守好底線、提升品質、激發活力。
一是守好底線,保護“綠水青山”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1)保護生態是根本。從長遠和全局出發,引進、培育綠色產業,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貴陽市正在謀劃“十四五”規劃,啟動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前期研究。(2)工程建設是抓手。圍繞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修復、產業“騰籠換鳥”,筑牢“兩山”轉換基礎。貴陽市六廣門、貴醫全下沉式再生水廠創新了中心城區污水處理新模式;清鎮東門河汞污染治理后建成生態公園,花溪靜脈產業園已開工建設。(3)制度執行是保障。出臺《貴陽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制度》[14]《貴陽市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實施辦法》[15],實行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成為有牙齒的老虎。(4)落實責任是關鍵。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整改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有效遏止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突破生態紅線的行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以來,貴陽市共約談和問責556人。
二是提升品質,生態價值轉換是高質量發展的路徑。(1)“生態+”提升價值。過去的貴陽,生態資源富集程度與產業發展完全不匹配。在“兩山”實踐中,貴陽市依托“米字型”交通樞紐,“生態+農業”“生態+制造業”“生態+服務業”,加速產業發展升級。貴陽市泉湖、七彩湖“污染變美景”;“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生態+低碳+扶貧”模式促進農戶增收。(2)“品牌+”彰顯品質,引進中高端制造業品牌,塑造“爽爽貴陽、消費天堂”城市品牌,“綠水青山”成為貴陽城市品質的要素支撐。通過多年努力,貴陽市烏當區成為“兩山”理論實踐基地。
三是激發活力,謀求民生福祉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綠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最積極、最具活力的因素。近年來,貴陽市通過“產業引人才、商旅聚人氣、會展集眾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貴陽。“千企引進”“萬企上云”,貴陽市成為大數據戰略的策源地、技術標準的輸出地;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爽爽貴陽”留客能力不斷提升;打造論壇、展會、博覽會等開放平臺,引鳳入筑、招賢納士,高水平人才與優良生態環境成為貴州、貴陽培育新經濟、發展新動能的“生態動力”。“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數博會等綜合性展會已經成為政要、智庫、企業和高端人才探尋可持續發展路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重要平臺。
隨著“兩山”實踐在貴州、貴陽的不斷深入,我們堅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價值轉換將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富足豐饒的優質生態產品,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綠水青山”必將成為爽爽貴陽、多彩貴州、美麗中國的“幸福不動產”。